2021年很快要过去了,我给大家盘点下:
全年表现最好的,是某X,涨幅超200%。
有些小品种涨幅更吓人,但现在大平台都不让国内韭菜入场,上车无门。
马斯克这位世界首富+第一网红,也对某X活跃做出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
对了,马老师最近还说,我要不要脱产做全职网红?
上次官员逼他卖股票交税/做慈善,他也是问,宝宝你们怎么看?
多数粉丝投票说卖,他就真卖了手里10%特斯拉股票,套现几百亿……
合法的大众投资品中,涨幅最高的是原油。
年初油价只有48美元,到10月最高峰涨到85美元。
但油价这轮行情不是年初开始的,从去年4月“负油价”事件开始算,这波一年半复苏行情,油价几乎是从“不要钱”一路涨到80美元……
WTI原油现货价格近两年走势
可惜没什么能完美跟踪油价的金融工具。
次一级的工具,像赫赫有名的“坑货”华宝油气。
去年“负油价”那会儿跌到只有2毛出头,今年初回到3毛,10月涨到5毛,绝对涨幅130%,也是满狠的。
华宝油气近一年半走势
但原油毕竟不能做核心资产,很少有人敢重仓下注。
原油好基友黄金,今年乏善可陈。
全年都在1700-1900美元之间来回震荡,没有赚钱效应,乏人问津。
把观察周期拉长到10年,看得更清楚——
去年8月突破2000美元后,金价就跌落神坛,一直表现萎靡。
今年美股表现一如既往优秀,标普500涨23%,纳指涨21%。
这几年,我们总是又双叒叕听到美国三大指数再创历史新高的新闻。
炒股玩的就是心跳,你老是单边上涨,我觉得美国股民也挺没劲的~
但中国股民玩美股有个先天不足,我们得先把人民币换成美元,就有汇率风险。
今年人民币表现坚挺,到12月还在创新高。
这波人民币行情和原油一样,都受疫情影响。
把2020年5月以来的走势一起看,很明显——
美国拼命放水救市,中国因为防疫做得好,没有大水漫灌救经济,人民币自然坚挺。
看2010年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后的长期走势,会发现明显有政策底和政策顶——
毕竟中美都是巨无霸体量,汇率波动不是开玩笑的,双方都无法接受汇率持续单边涨跌。
最近央妈上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就是明显信号,这波人民币升值行情,差不多到头了。
只做国内投资的,汇率没啥影响。
但对海外投资影响很大。
这一年半时间,人民币升值11%,意味着一年半前换美元出海投资,光汇率就亏了11%……
不管买美股、港股、中概股、美国REITS、海外房产、香港保险……都承受了额外汇率损失。
但现在买这些,大概率能获得额外汇率收益。
海外有美股这种“优等生”,也有港股和中概股这种“后进生”。
恒生指数今年跌14%,从过年高点算起,跌幅超20%,是全球主要股市中表现最差的。
至于中概股指数,突遭政策全面打压,戴维斯双杀,年度最大黑天鹅,不提也罢……
还有,火了3年的港股打新市场,今年彻底凉了,只剩亏钱效应。
今年才后知后觉,冲入港股打新市场的,叫“飞蛾扑火”……
但普通老百姓主要投的,是国内三大市场:股市、债市、楼市。
楼市今年凄风惨雨,很多开发商撑不住了。
包括一线在内,越来越多城市房价出现下跌,甚至大跌,且成交低迷。
债市同样是小年,乏善可陈。
股市方面,上证全年都在3300-3700之间震荡,上不上,下不下,尬。
沪深300跌4%,中证500涨13%,创业板涨15%。
整体上看,中小盘股走势优于大盘股。
中证500一雪前耻,主要受益于资源股价格大涨。
创业板则主要受益于芯片新能源为代表的科技股表现强劲。
但去年抱团白马行情中最炙手可热的消费和医药,以及银证保地基这些传统低估板块,还有很多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今年都乏善可陈,甚至迭创新低,亏到人三观尽碎,信仰崩塌……
整体上看,今年A股缺乏增量资金,跷跷板效应明显,不复过去两年赚钱效应。
两个鲜活指标:基金申购活跃度和新开户股民数都在年初达到高点,之后一路下滑,最近又出现新基金募集失败的新闻。
坤坤也从年初神坛跌落下来,被骂了一年“菜坤”…
只有可转债市场算个小亮点,中证转债指数涨了17%,但转债入门和操作难度较大,比较小众,赚到钱的人并不多。
所以综合来看,2021年虽不至于像2018年那么惨,但也只能算理财“小年”。
2022年,会是又一个“小年”还是“大年”呢?
世界运行的底层逻辑叫“动态再平衡”。
任何领域,都有看不见摸不着的“道”,在暗中周期性运转。
但落实到理财领域,要做精细化预测,还是太难。
因为影响因素太多,测人心比测天体运行轨迹难得多,不确定性太大。
我只能用“道”的底层思维,结合只能参考但不能盲信的各种“技”,帮大家指个大方向。
某X
如果你还有“能力”上车,就要有坚定信仰。
没信仰,建议别玩,未来波动会更大,更不可以加杠杆。
新兴“共识”,总是会从小众逐渐向大众传播。
100个人,可能原本只有2个有共识,逐渐扩展到有20个人知道,其中15个说你丫大忽悠,不当一回事,但有5个人被成功“洗脑”,拥抱共识。
此时,这个“共识共同体”规模就会暴涨250%。
对,250%……
供给不变(或增速极慢),但需求在持续快速增长,价格必会水涨船高。
价格上涨,产生赚钱效应,会让更多人自愿“洗脑”上车(增强回路)。
这是最根本的底层逻辑。
但还有一个完全相反的底层逻辑(调节回路),就是这货太逆天,容易被搞。
所以不可预测的波动,会非常剧烈。
如果听不懂我在说啥,别碰。
如果能听懂,反问自己一句:我做好“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觉悟了吗?
没有的话,别碰。
原油
之前文章多次说过,我今年一直在减仓原油,直到10月清仓——
回头看今年这几次重大调仓,除了7-8月大幅加仓中概加早了,没想到后面还能再跌那么多,其他几个都挺准的。
过去两个月,原油、有色表现低迷,军工表现抢眼。
如果还是现在这油价,我明年不会碰原油。
除非跌回50美元附近,我才会考虑重新开始逐步建仓。
黄金
原油有特别明确的经济用途,所以油价的均值回归相对容易把握。
但预测黄金却变得越来越难。
历史经验的参考价值越来越低。
主要是因为黄金工业属性不强,投机和避险属性较强。
因为某X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一定程度上代替了黄金在投机避险上的功能。
但黄金毕竟对人类有天然吸引力,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某X永远无法取代的。
如果明年金价能回落到1500美元下方,我可能会考虑重新建仓。
如果继续在1700-1900美元之间震来震去,就没啥意思,毕竟黄金不生息,不涨就是亏。
你说,要是跌不下来,反而再度冲破2000美元呢?
破就破呗,反正投资机会错过还会再来,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我没必要在2000美元上方接盘。
记住:原油和黄金永远只能做点心,不能做主菜。
港美股
这个月我司开2022年策略研讨会,对美港股争议特别大。
我问:如果明年你只能在港美股中二选一投,你选哪个?
结果一半对一半……
投港股信奉的底层逻辑叫“均值回归”,是有历史数据支持的。
港股连续多年“躺平”,表现糟糕。
恒生指数2014年至今走势
但恒指各个细分指数,现在基本都处于历史低位,甚至极低位。
现在入手港股指数,不一定是最好选择,但大概率不会是最差的。
港股都烂成这样,再跌也跌不到哪去。
下有“保底”,上呢?
emmm……无论金融地产消费娱乐还是中概股,并没有很多证据证明,明年港股很可能会有绝地反转大牛市。
但希望总是要有的,都衰了那么多年,万一明年真来一波预期差,表现强劲也不一定哇。
投美股信奉的底层逻辑叫“强者恒强”,也有历史数据支持。
很多人都说美股贵,主要是锚定思维,觉得一个股市连续十年一直涨,不科学,可不得泡沫横飞?
美股标普500指数2010年至今走势
没错,美联储持续放水,的确推高了美股估值,有高风险的一面。
但过去10年,标普500成分股EPS(每股收益)增长也很强劲,比美国M2增速还高。
也就是说,美国这些吸引全球资本,收割全球消费者的最牛公司的业绩增长,比美联储放水速度还快!
结果就是三大股指一天到晚创新高,但美股整体估值并没有贵到外太空。
基本面太牛,才是美股一直涨却不崩盘最根本的原因。
目前看,这个底层逻辑没有发生根本性扭转。
有人说,美联储明年肯定要加息收水啊,市场钱一紧,估值不得垮?美股还不危矣?
如果你把盈利持续增长因素考虑进去,就像你2000元上方买茅台,虽然短期可能因估值回落套牢,但长期看,业绩会逐渐把估值差填平,茅台总能涨到3000,4000……
而且美联储老吃老做老油条,预期管理玩到飞起~
美股是美国人民命根子,不管通胀多吓人,美联储都不太可能用过于激进的货币政策,直接引爆美股。
我掐指一算博弈大局,美国还有几年老本可以吃,美股明年就崩的概率不大。
很多人以为,港股便宜,适合稳健型投资者,美股太贵,适合激进型投资者。
恰恰相反。
稳健型投资者,反而应该配置一点美股,激进型投资者,想博一个意想不到预期差,倒是应该多配一点港股。
中概股
上面对港股的预测,已表达了我对中概股的看法。
但不单独说下,估计留言墙会炸……
(发了几次没推送成功,如果大家看到的是这一版,说明这里一大段分析敏感了,大家自行脑补吧~)
显然,中概股还没到政策底。
政策底往往先于市场底。
这种政策预期,加上美国那边还有集体退市的利剑高悬,2022年中概股,至少上半年,摆脱低谷,完全雄起的概率比较小,但很有可能出现阶段性超跌反弹行情。
所以我的建议是:还没建仓或仓位很低的,慢慢定投,用七步定投条件单,逢低多投,反弹少投。
仓位已经不轻的,不要再定投,直接设一个七步定投的网格条件单,趁着反弹机会,做做网格,降低成本,等待集结号响起。
楼市
就四个字:房住不炒。
多说无益,自己领会。
实在不懂,墙上交流。
转债
转债今年有点太热,明年预期一定要降低,玩还是可以玩,但一定要特别注意风险。
A股
大家最关心的,应该还是A股。
我仔细想了下,能说的还不少,改天单独开一篇吧。
总体上,我判断明年理财市场,不会比今年再差到哪里去,但也不会比今年好太多。
不要对明年太乐观,也没必要太悲观,这种预期管理,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