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OKR管理法的本质与背后的理念

2020-09-17    
加入收藏

近几年,OKR这个词非常火。在网络上有许多介绍OKR的文章,但并没有点明OKR的本质,没有回答OKR背后的理念是什么,也没有回答能够给企业带来什么结果,只回答了谷歌怎么做,GE怎么做,字节跳动怎么做,这些都是广大企业管理者已知的内容。

OKR起源于德鲁克先生的目标管理理论,在实施目标管理的时候,德鲁克认为组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目标的产生是高层管理者与基层管理者共同讨论的结果,而不是单方面的意愿;经常接触的地方和物品进行消毒
2、用自我管理的方式来评估个人的绩效;
3、绩效评估方式必须与目标相关,且是简单合理、易于衡量的。
所以,OKR的本质是德鲁克先生所提倡的:通过“目标管理”,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特长,促进团队合作,向着共同的愿景努力。

 

OKR提倡三大原则:目标挑战性原则、公开透明原则、员工自主设定目标原则。其背后的理念和逻辑是什么?


首先,我们可以从《战略意图》一文中寻找到一些理念的支撑。

1989年,格里·哈默与普拉哈拉德共同发表了一篇标题为《战略意图》的文章,引起了战略观念的突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们为战略意图所下的定义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宏伟梦想,它是企业的动力之源,它能够为企业带来情感和智能上的双重能量,藉此企业才能迈上未来的成功之旅。如果把企业的战略体系架构(即包括功能配置、竞争力获取、资源重组在内的高端蓝图)比喻为企业的大脑的话,那么战略意图则是企业的心脏。战略意图应该表现出一种迎接未来挑战的张力——当前的资源与能力不足以完成企业所面临的任务和挑战。

《战略意图》对于挑战性目标对于企业的巨大意义做了实证研究,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在研究日本的佳能、本田、小松等公司,之所以能战胜美国的施乐、福特、卡特彼勒等企业的原因时指出:“这些在过去20 年崛起为全球领袖公司的日本企业,无一例外地怀着与他们的资源和能力不相称的远大抱负起步的”。

OKR管理法的本质与背后的理念

 

《战略意图》对于公开透明的目标对于团队与个人的激励作用做了深入分析。战略意图也包括一种积极的管理过程,它包括:将组织的集中到获胜的精髓上;通过交流目标价值来激励人们;给个人贡献和团队贡献以更多的空间;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提供新的操作规范以保持热情;以及不断用战略意图指导资源配置。

 

Ø 战略意图抓住了获胜的精髓

Ø 战略意图在较长时间内具有稳定性

Ø 战略意图建立了一个值得个人为其努力和投入的目标。

 

其次,可以在约翰·惠特默的《高绩效教练》中寻找到与OKR理念产生共鸣的内容。《高绩效教练》对于如何制定有挑战性的远大目标提供了系统性的方法。

约翰•惠特默提出了GROW模型,主要包括:

 

Ø 目标设定(Goal),包含本次教练对话的目标,以及设定教练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Ø 现状分析(Reality),探索当前的状况。

Ø 方案选择(Options),可供选择的策略或行动方案。

Ø 该做什么(What),何时(When),谁做(Who)以及这样做的意愿(Will)。

 

按照传统的管理习惯,现状分析应该在设定目标之前,管理者与员工常常基于过去的所作所为来设定目标,而不是未来可以做到什么。在许多情况下他们甚至不愿去尝试规划可能的结果。

仅仅基于现状的目标容易倾向于负面,变成对问题的反应,易受到过去表现的局限,因简单的推断而缺少创新,只能实现小小的增长而不是本应有的成就,甚至适得其反。短期的固定目标甚至会让管理者与员工远离长期的目标。

GROW模型与传统的管理习惯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先确认理想的长期目标或愿景后,再开展现状分析,并制定实现目标的实施方案与行动计划,这种方式形成的目标通常更令人鼓舞、更有创意和更激励人。

 

另外,在目标制定方面,《高绩效教练》对自我设定目标的重要性做了清晰的阐述:“当我想做的时候,我的表现会比我不得不做时更好,我想做是为了自己,我不得不做是为了你,自我激励来自自我选择”。


大家有好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给我留言

作者/编辑:合易咨询(nj_heyeehrm)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