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既是开学季,也是在校生们求职的重要时间点。俗话说得好,“金九银十”,如何把握住这个机会,也成了大家讨论的热点。同时,在焦虑情绪弥漫的当下,大家可能也听说过不少“毕业就等于失业”、“计算机专业已经过时,就业市场趋于饱和”之类的言论,那么,计算机专业的职业发展,真的是这样吗?
焦虑确实是敦促人类进步的动力之一,但过分焦虑就大可不必了。在了解了同学们的疑惑后,微软亚洲研究院特地收集了同学们在职业发展上关心的一些问题,并且邀请到了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员和工程师前辈们,为大家答疑解惑。行业内的问题,内部人士的回答才更可信。希望前辈们的回答,可以在未来职业发展的迷惘之路上,为你点上一盏明灯。
答疑前辈们
Q: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研究员或工程师,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至少要做到什么?
对于研究员来说:
周明:
首先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可以实现对问题精确、快速、有效地求解,同时还要有足够的视野和判断,牢牢把握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既要看到大家都能看到的潮流,也要敏锐地体察到大家看不到的新机会。
另一方面,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不怕被冷落,坚持做重要的、困难的、需要长期奋斗的项目。遇到困难不折不弯,勇于进取。敢为天下先,不要为一时名利去做一些短视、功利之事。不必羡慕别人名校毕业、有什么光环,重要的是问问自己缺少哪些能力,暗下决心,努力迎头赶上。没有人天生优秀,都是背后努力的结果,你也一样。努力过后,那些长期困扰你的能力问题便会迎刃而解,你也会因此更加自信,路越走越顺。
陈蓓:
最基础的自然是研究能力,这也是研究生阶段要培养的主要能力之一,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专业技能扎实,并且具有探索精神、能够紧跟前沿研究。其次是良好的研究品味,不一味跟风,多学习,也多质疑,沉下心来做有意义的研究。
同时,也要锻炼自己的沟通合作和领导能力,尽管研究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是件 “孤单” 的事情,但与团队伙伴的讨论与合作能使之有趣不少。而且作为研究员,也需要带领实习生们做研究,所以就需要领导能力以及对研究项目的整体把控力。
在整个学术界,还要具有开放包容的能力。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各种研究工作层出不穷,研究人员需要抱着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和学习各方面的信息,多与同行们交流切磋,多向同行们学习。最后,做研究要有平和的心态,研究就是探索前人不曾到过的地方,遇到困难是难免的,因此平和乐观的心态必不可少,每一份出色的研究工作都是历经了重重困难而诞生的。
李东胜:
我认为坚持是做研究最重要的能力。“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的,大致的意思是说:要想成为别人眼中的天才,最重要的是坚持不懈的努力。这里的一万小时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字,它取决于我们的基础知识、导师指导、研究氛围等很多其他的附加因素。好的附加因素能够帮助我们更快的成为出色的研究员。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研究员都有机会成为出色的研究员,而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或者实习能够加快研究员的成长速度。
对于工程师来说:
高睿:
基本能力包括:一,专业能力,也就是计算机科学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二,编程能力以及相关经验。
此外,更重要的是这四点:始终保持旺盛的好奇心,愿意深入探究事物是怎样运转的,知其然更愿意知其所以然;始终把项目质量放在心上,对自己的代码或者项目负责;旺盛的学习能力,努力去学习业界的前沿技术而不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良好的沟通能力,专业的职业态度,愿意去帮助身边的同事共同进步。
吴松芮:
我与团队里的同事有一个一致观点是,作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首先要可以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在平时的编码能力训练时,我们可以追求更简洁漂亮的代码、更精巧的算法,但是在面对实际项目时,功能实现、用户体验、以及性能和安全才是更重要的指标。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工程任务,好的编程能力和编程习惯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与此同时,团队合作能力也非常重要。优秀的工程师一定不是单枪匹马地“战斗”,而要成为团队中靠谱的伙伴。所以在团队中,可以正确理解他人的想法、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是高效合作的一个前提。
Q:听行业的前辈说,如果将来选择进入工业界而不是去高校从事学术工作,就不要读博,要尽早进公司比较好,这个建议属实吗?
刘洋:
如果未来打算从事的工业界岗位需要不断跟踪并应用最新的科研成果,或者需具备非常系统和专业的领域知识来指导相关的工作,那么攻读博士绝对是一个好的选择。经过良好科研训练的从业者,会有不少优势。比如,更容易将已有的科研成果和工作需求相结合,在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而且在科研训练中锻炼出来的学习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可以帮助从业者成为优秀的问题解决者。
但是,博士学位的获得需要投入五年以上的科研精力,如果没有良好的内在驱动并持之以恒,那么就需要非常慎重地考虑是否攻读博士,并合理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建议还在犹豫阶段的同学可以阅读一下下面几篇短文,并定义自己的“投入产出比”里的产出是什么。
1.Why You Shouldn’t Get a PhD
https://www.princetonreview.com/grad-school-advice/why-you-shouldnt-pursue-phd
2.Why do a PhD?
https://www.findaphd.com/advice/finding/why-do-phd.aspx
3.Take your PhD to industry
https://medium.com/sparrho/take-your-phd-to-industry-d9f657beaede
陈蓓(微软亚洲研究院主管研究员)——
我认为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每个人的兴趣、长处不同,企业不同的职位对学历的要求也不同。首先,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博士的研究方向大部分也不会是纯理论的,现阶段校企合作的项目也有很多。其次,工业界对人才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很多职位也会需要具有探索、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人才。
当然,如果自己的兴趣是在工程项目开发,那就没有读博士的必要了,在工业界能够更靠近实际的应用场景,得到更多锻炼。所以,要想清楚自己想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很重要。读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选择读博一定要慎重哦。
Q:博士和硕士的发展前景会有什么不同?“工作后再读博(也许晋升需要等等)”和“直接博士毕业再工作”差异大吗?
周礼栋:
本科毕业后如果想学得更多一点,读硕士当然是有好处的。但博士实际上不是每个人都应该去读的。如果只是说成绩优秀或者为了以后有个好工作,我认为这都不是充分的理由。读博士并不意味着在该领域成为了一个专家,而是培养独立发现问题、定义问题、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能力,所以要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读博士。同时,找到一个你认为能够真正帮助你提升的读博环境也很重要。毕业后找工作时,最终还是看能力,而不是学位,至少微软亚洲研究院是这样的,本科生我们也会聘用。
周明:
不论有无博士或硕士学位,都不是界定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充分条件。只要自己努力进取,没有博士学位,也可以做很好的研究。同样,如果停滞,那么即使有了博士学位,也做不出什么成果。
有些用人单位确实会对博士和硕士有不一样的期待,他们可能会委派博士多从事研究,而硕士多从事工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是硕士,想从事研究,而你所在的单位,不能提供给你很好的研究环境和职业发展路线,那么,就应该考虑去攻读一个博士学位。但有些用人单位,比如微软亚洲研究院,有很多硕士在从事着研究工作,他们和博士做的研究无异。这是因为微软研究院为愿意从事研究并具有优秀研究素养和潜质的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氛围,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研究能力。
是“直接博士毕业”还是“工作后再读博”,对个人来讲,需要权衡决定。如果你硕士毕业前,就发现自己很喜欢研究,而且你可以找到本校或者外校优秀的博士导师及团队,那么你应该继续深造读博。如果你没有多少研究兴趣,或者也找不到你认可的博士导师,那么我认为不要逼迫自己非要读博。你可以选择去工作,历练自己的工程能力、搜集发现的问题,并试图解决,激发自己的研究兴趣。这样过几年,你再选择一位优秀的博士导师,这时你是带着问题,有备而来,会有很强的目的性和自驱力。
凡事都没有定论,事在人为。适合别人的发展路线,也许不适合你。坚持努力,加强自我修养,无论是否是博士,只要过的开心,有所收获,每天都有长进,是最重要的。苍天不负有心人,你一定会因为努力取得成就,而改变你的未来。
李东胜:
“工作后再读博士”我个人认为并不是最理想的方式。据我所知,很多工作后读博士的人会选择非全日制的方式,要一边工作一边读书,因此专心在研究上的时间和投入都会相对较少,个人还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除非有特别扎实的基础和非常优秀的导师指导,否则很难在一个研究领域做出真正顶尖的研究成果。
技术的进步是永不停止的,所以无论何时我们都需要不断学习最新的研究成果。否则,即使在博士期间掌握了很多前沿的知识和技能,如果不持续更新,那么也很快就会落后甚至被淘汰。因此,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保持终生学习的心态并付诸行动,至于是否读博士以及什么时候读博士相对来说是次要的问题。
吴松芮:
在我看来,博士和硕士都涉及了研究性质的学习过程,区别在于在某个领域的深入程度,所以在职业发展中,博士生继续在某些领域做研究工作更加顺理成章,也更有基础。职业道路很长,学历可能会影响刚工作时的起点,但不会影响晋升的道路,未来的发展前景,更多是被努力和未来的选择所影响。
对于工程路线的同学是否需要读博这一问题,我也有博士同学毕业后做工程,甚至我认识的一个美国博士生毕业后回到了农场。博士更多的是训练思维方式和看问题的角度,对学习、工作和生活各方面都是一种提升,如果对学术有一定追求的同学,不要被工作方向限制了自己的选择。工作后读博可能会更清楚为什么去读博以及读博的目标,和直接博士毕业在读书年龄、心理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差异,但是在未来很长的工作道路中还是能力和态度决定了更多东西。
Q:如今计算机科研领域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就业环境“瞬息万变”,如何能在快速的变化中做到不茫然?
周礼栋:
变是永恒的规律,在研究里,主动求变可能会创造新的机会,追求不变或随波逐流,最终将导致千篇一律。有时候你可能花了很多努力,却并没有看到任何进展,这个时候一定要坚持,不要过早地下结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孙悟空,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挺过去了,你就会上升到下一个阶段。
同时,要学会在与优秀的人交流的过程中成长和学习,通过对他人的提问,带动自己的思考。时间长了,你的眼界就会提高。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5年甚至10年以后,曾经的经验可能会帮助我们在其他领域做出突破。要相信自己,这样一步一步地往前走,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变化与挫折,都是我们成长的见证。
Q:刚入门的算法工程师和有多年经验的会有多大不同?算法工程师未来的职业发展是什么样的轨迹,会不会以后竞争力不如刚毕业的研究生?
高睿:
正如题目里所说,他们的区别就是多年经验。这些经验能够帮助一个工程师建立准确的“直觉”,能够在工作中迅速选择正确的架构,避免可能遇到的“陷阱”,并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快速地、“一针见血”地解决它。这些经验能够帮助工程师保持良好的竞争力。当然,刚毕业的研究生也有他们的优势,例如他们的知识结构更新鲜,冲劲更足,并且敢于尝试。无论是刚毕业的工程师,还是有经验的工程师,只要能够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从对方身上学习他们的优点,都会有强大的竞争力。
Q:现在有一种论调说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市场已经饱和了,请问相关职位和工作的现状如何?对于现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同学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李东胜:
我不完全同意关于机器学习研究员的市场已经饱和了的说法。确实,目前随着越来越多的硕博士研究生选择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作为专业,相关工作岗位的竞争压力变得越来越大。但是,具备顶尖研究水平的研究员永远都是稀缺的,市场对于他们来说永远不会饱和。另外,研究是一件需要持续努力的工作,对于目前还不具备顶尖研究能力的同学来说,在工作或者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保持对技术的关注和对研究的热情,总会有后来居上的那一天。
Q:图形学相关产业在国内似乎发展的比较慢,可以匹配的岗位也有限,该领域发展的前景在哪里?适合作为求职方向么?
刘洋:
图形学诞生至今,其涉及的产业已从传统的绘制、造型、动画、图形图像处理、可视化等基础方向不断外延,并和其他众多学科(如计算机视觉)彼此交融,不再有非常清晰的边界。
2018年底我们网络图形组的研究员撰写了一篇文章介绍了目前图形学研究与应用现状,并对图形学的发展做了多方面的前景展望,其中涉及设备和硬件、更多应用场景和技术挑战。这些技术需求和应用场景都和相关产业息息相关。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一下。另外,随着用户级硬件的快速发展,如手持RGBD设备的普及,更多的图形学算法会进一步进入个人消费者的领域,以提供更好的虚实沉浸体验和便利的三维内容创作环境。
从求职者角度上看,非常对口的图形学职位可能不易找到(其他专业也类似)。比如专业方向是三维重建的同学,可能会觉得虚拟现实相关的职位不适合自己;而三维打印方向的同学可能只关注三维打印公司的招聘信息。但是从招聘者角度上看,很多设定的岗位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和问题解决者。针对这个供需矛盾,对于图形学方向的同学来说,在校期间应该更多地了解图形学的不同子方向、夯实自己的专业方向、提高编程水平、掌握图形学相关的软硬件、并对其他感兴趣的学科(如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并行计算、软件开发等)有一定的了解和实践。只有这样才会发现更多更心仪的职位。
Q:在计算机行业/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的这段时间里,你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陈蓓:
我博士一毕业就加入了微软亚洲研究院成为研究员,现在已经有三年多了。很幸运,这段时间我们见证了这个行业的飞速发展,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工业界都不断有创新涌现。能够在科技前沿的浪潮中做研究,是一件令人兴奋也充满挑战的事情。微软亚洲研究院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让我们能在这样的时代,保持着对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持续关注,并在其中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微软亚洲研究院里有经验丰富的前辈引领方向,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做更有意义的研究、做对世界更有用的项目;也有一群优秀的小伙伴,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互相交流、讨论;还有一批有潜力的实习生,在指导他们的同时,我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整个研究和工作氛围所带给我的影响,就是这三年我最大的收获。
高睿:
虽然我在微软已经工作16年了,但是我每天依然还会像16年前一样对我的工作充满激情。我非常荣幸能和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同事们一起工作。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这些知识不仅仅是工作和专业上的,还有如何去认识世界、分析问题,这些知识和经验让我受益匪浅。在专业领域上,我觉得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的最大优势就是始终可以看到业界的最新进展,并可以自由去做自己感兴趣的项目。
刘洋:
我最大的收获在于科研眼界的开阔、研究方向的拓展、以及科研水平的显著提高。微软亚洲研究院具有非常良好的科研氛围,高水平的同事、不同学科方向的专家以及优秀的实习生之间自由且平等的交流方式、毫无保留的技术分享和频繁的头脑风暴,都非常有利于科研项目的推进和方法的创新。另外,微软产品部门的各种技术需求也为我们的科研带来全新的挑战与契机,使得我们的研究既有前瞻性也具备针对性,在当下和未来的应用中能找到用武之地。
吴松芮:
对于我来说,最大的收获是如何进行团队合作。我在研究生期间,大部分的研究工作都是个人主导,最大的团队也几乎不会超过实验室的范围。而我在微软亚洲研究院一年的工作中,充分感受到了微软全球化的平台以及跨团队的项目合作,在我们团队中不仅有工程师,还有研究员、项目管理等多种角色。事实上,这样庞大的队伍对于项目的推进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在这个过程中,也愈发意识到规范的流程和良好工作习惯的重要性。
点击网页 https://www.msra.cn/zh-cn/jobs,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开启你的科研之旅吧!
微软2021校园招聘已正式启动,来微软,发现无限可能的你~
欢迎点赞,点在看,分享给你的小伙伴们,一起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