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告别“无效社交”

2019-06-05  半月谈  
加入收藏

 

导读

最近,“无效社交”成了一个戳心的热词。无论在学校还是职场,谈生活还是谈恋爱,无效交际都令人身心俱疲。如果说,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让很多人卸下了物质包袱,那么社交界的“断舍离”,就是一种减轻精神包袱的决心。告别“无效社交”,看似过于自我,实则是对更高层次人生境界的追求。

“无效社交”,转身不知谁是谁

“今年最大的感悟,拒绝无效社交。”一位美食博主无意中发的帖,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几乎每个人都有被“无效社交”困扰的经历和感受。

职场上的“无效社交”,成了吐槽的重灾区。“递了一圈名片,加了一堆微信,转身不知道谁是谁”“现在真心不敢在朋友圈发东西,也不喜欢在QQ发说说,别人疲于点赞,自己累于应付”……有数量没质量、不真诚不简洁,人脉投资的有效性饱受质疑。

生活中的“无效社交”,都是有苦难言的人情。比如“情绪垃圾桶”型社交,找你就是倒苦水,三句不离负能量,你不听,对方还会觉得你不尊重ta。“寻找优越感”型,物质上凌驾于你,在你面前炫耀自己有钱的苦恼;精神上压制你,说你懂的太少。

恋爱中的“无效社交”,相亲过的人都懂。我想找灵魂伴侣,你跟我谈车房工资;话多了你说浮夸不稳重,说少了变成高冷小傲娇。“再也不想经历相亲的尬聊了。不是一路人,没必要硬凑在一起,还能节省逢场作戏的投入开销。”网友“CHENXX”说。

于是,一本名为《请停止无效社交》的书应运而生。作者犀利地指出:“你忙于交际、疲于应付,鸡同鸭讲的尴尬无处不在。你为了别人的欢笑而奔波,又为了别人的肯定而牺牲自我,你的人生仿佛都不是你的。其实,你根本不是在社交,而是无谓地蹉跎光阴。”

作者试图将那些沉溺于无效社交海洋的人们打捞上来:“你的人生你做主,不要与负能量的人纠缠,与三观一致的人玩耍才是正经事。”不可否认,这罐鸡汤还是实用的。书中提到了不少提高社交有效性的方法,比如,以共赢思维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结识“超级交际枢纽式”人物,等等。

然而,从人际关系学维度,这份鸡汤并不足以抚平无效社交的“戳心”之痛。你拥有再多的“人脉”,却始终感到“冰冷”。有多少“人脉”,愿意在你失落时伸出援手,在你成功时替你高兴?

告别低境界人生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更渴望有温度的社交。以90后、00后为主的年轻人发起的社交“断舍离”运动,正在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拒绝尬聊、拒绝混“圈”,屏蔽“杠精”,清理“僵尸友”。

“三观不合很难做朋友,没必要讲那么多大道理,思想不在一个高度上不必互相说服。”网友“绣花家的美胖妞”说,“长大了就是要学会做减法,核心社交圈的人,宁缺毋滥。”

心理学专家郝永刚在《人生境界论》中认为,根据人的知、情、意三种心理过程来划分,人生境界可分为思想、道德和审美境界三种类型。高层次的人生境界,意味着思想深远、道德高尚和审美品位高格,也意味着拥有高远的人生态度和深层次的幸福体验。

而自我超越的能力,对人生境界的层次高低起主导作用。有效社交,是帮助一个人提升“自我超越”能力十分关键的因素。譬如遇贵人,绣锦饰婀娜。说白了,社交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你成为更高层次的人。如果你的社交圈里多是鸡毛蒜皮、琐事八卦、比美炫富,那么你的人生境界便会长久停留在“人间烟火”里,对自我超越的助力十分有限。

主动告别“无效社交”的人,无疑是领悟到了这种真谛。只有优秀的人才能获得有效的社交,而有效的社交将会成就更加优秀的自己。花更多时间提升自己,才能在社交中得到对等的回应和帮助。

“人脉”不能代替“朋友”

有效和无效社交的界限,有时候并不那么清晰,和谁交往、值不值得交往,不能太看重“人脉”效应。真正的朋友,不是一时的玩伴,更不是“人脉”,这也是人们羡慕伯牙子期、管鲍之交的原由。

俞伯牙与钟子期初见时,前者已是杰出琴师,后者只是个打柴人,若以身份地位、涵养见识差别判定与对方接触是“无效社交”,也就不会有《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佳话。

管仲在世人看来贪财怕死、识人不清,绝不是“人脉”合适的发展对象。但鲍叔牙却看到了管仲的经才伟略和怀才不遇,做生意照顾他,仕途上举荐他,还让他取代自己做了齐桓公的丞相。

最近还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苏东坡和文同、巢谷之间的“高质量”友谊。

文同是苏东坡的表哥,两人一生相见寥寥,却深知彼此的“妙处”,有聊不完的共同话题,可谓很好地诠释了何为“君子之交淡如水”。而巢谷这位朋友,算是苏东坡真正的“患难之交”。苏东坡被贬黄州时,巢谷出现了,帮其开荒种田、纾解寂寥。苏东坡调回汴京当翰林大学士,贬谪时不见的“朋友”纷纷出现,巢谷却遍寻不着。直到苏东坡又一次被贬海南,巢谷在赶去相助的路上病死他乡。

古人的情义,今人并非不可得。一位资深媒体人曾与我分享过这样的感受:“我在北京打拼的第一年,一无所有,可每周末都会有一个朋友来看我,给我送吃的。他曾经说‘无论你是谁,你都是我兄弟’。后来,我有点名气了,他依旧跟我说‘别以为你是谁,你就是我的兄弟’。这种人,不适用人脉社交规则,不用等价交换,只用感情平等。”

人脉广、朋友少,终是人情淡薄,孤行无力。友情,皆因“无所求”而深刻。“少时一起喝酒,中年一起喝茶,老来一起喝药”,这样的朋友不用多,三两个足矣。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2019年第6期

作者:俞菀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