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普通人”,不妨挺脊站起来

2021-05-06  半月谈  
加入收藏

“普通人”,一个愈来愈沉重的符号,悬挂在我们愈来愈焦虑的心头。

我们虽多是芸芸众生,但也堂堂正正,靠自己辛勤的劳动谋取温饱小康,争得体面尊严。如今,居然有不少人要努力让自己和自己的孩子与这个符号撇清关系,划清界限,何以至此?

毕竟,普通人的生活业已摆脱贫困,进入小康。然而,瞻念前途,依然有一种不踏实、不安分的心绪在涌动,在翻腾。明知自己本就是普通人的身份却不愿认同,明知自己已陷入同质化内卷化的陷阱却不愿转身。

社会的巨变,动摇着既有的发展秩序,重构着多元的社会关系,生发出深刻的观念冲突。人们在生活环境和社会氛围的重重压力中不得不重新调适自己,思索未来。市场的进逼,生活的企望,梦想的召唤,不同的心态和思路,汇聚成同一个强烈的愿望:告别普通,进阶人生。

1

风险社会中抉择未来

不确定的风险已经逼近,普通人如何应对生活门槛被消费社会抬高的挑战?

改革开放,是一个有力的杠杆,撬动起一场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每一个普通人都在参与着、创造着,也在收获着、憧憬着。

潮涨潮落,时移世易。转眼之间,一个以不确定性为特征的风险社会悄然而至。

脱贫攻坚的战役已经告捷,全面小康社会的胜景已然在望。然而,我们面前并非一马平川。看国内,土地、人口、生态三大红利渐已流失,基尼系数居高不下,教育、医疗、养老三大民生难题分外沉重。看世界,美国对中国科技企业的恶意围堵愈演愈烈,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历保护主义的严重干扰,一场百年未有之变局正颠覆着传统的发展格局。在现代化新征程中,我们如何顺利闯关,避免重蹈当年拉美曾经历的中等收入陷阱?

随着风险社会来临,黑天鹅、灰犀牛、大白鲨,接连闯入人们的视野。2008年金融危机全球蔓延,2019年底新冠疫情倏然暴发,每一声警钟响起,每一次烽烟点燃,都是一次危机撞击,都是一番秩序重构。

互联网和智能化时代已经走来。人们已经在担心,哪些职业将会逐步被机器人取代,究竟什么样的人能够在未来社会立足?广大的普通人会不会在这场科技革命中迅速落伍,沦为信息孤岛上的“数字穷人”?

发展模式转型,百年未有变局,世界科技革命,这些宏大叙事的每一笔书写,对于大时代中的平民百姓来说,都是可能改变其命运的一道考题。他们将如何在这个大时代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抉择自己的未来?

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但依然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世界。因为,它同样蕴含着、孕育着无限丰富的新可能性。我们需要的是,去努力开发、创造、实现那些宝贵的新可能性。回望我们身边,北京的一次新冠流调披露的现实引发了网民万般感慨:白天上班,晚场兼职,日夜兼程,呈现的是北漂打工人不加修饰的真实生活。令人心酸,普通人活得多么艰辛;也激人奋进,普通人依然怀揣着热烈的希冀。

民之所望,当是政之所向。政府如何为小微企业的蓬勃生长创造更为宽松的竞争环境,为灵活就业者的合法权益提供更为切实的法治保障?如何在实现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中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在加快乡村现代化进程中助推新农人成长?如何确保全体公民公平可及地获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在教育、医疗、住房和养老等方面筑牢坚固的民生保障底线?

2

平等是文明的底线

挤压性的歧视日渐弥漫,普通人如何挣脱尊严需求被等级文化束缚的丝网?

衣食足而知荣辱。人们在满足了生存、安全和情感归属需求之后,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将渐趋强烈。从日常物质生活的丰裕到公民尊严权利的保障,正是当下中国人的自觉追求。

令人警醒的是,民众的这种精神追求,遭遇到根深蒂固潜滋暗长的传统等级文化的沉重压抑。

翻开中国历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尊卑贵贱,等级森严,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维系着社会基本的伦理秩序。时代变迁在加速,等级文化也在转换。如今,财富、权力、社会地位,已成了许多人衡量人生是否成功的重要标识,由此牵引着生活进取的价值取向。

我们看到,一条条鄙视链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圈层中延伸:孩子课外报班选择名师精品普通的,学生就读名校保送考录特招的,居民城市住房豪宅房奴蜗居的,等等,重新编织起等级化的人际关系网络,满足一己或大或小的人生优越感。承压鄙视链之苦之害最深重的,恰恰就是最广大的普通人,他们最无奈也是最常见的解脱之道,就是底层互踩。

歧视的深化,就是公然的社会排斥。

校园里,有老师当面训斥学生:“父母当官有钱的孩子,就是比你有素质”“某某的妈妈一年挣的钱比你妈妈50年挣得多”……这是一种公然的羞辱和伤害。职场中,对女性的歧视,对职校生的歧视,对非985、211毕业生的歧视,对35岁以上求职者的歧视,居然毫无遮掩。城市中,恶意歧视外地人的场景也多有曝光。如不久前的一例,一位出行的女子行李箱放网约车的后座被拒,便怒怼司机:“你知道你得罪谁了么?”并当场扬言她可以让司机在这个城市待不下去。是谁给了她这样骄横的底气?

在歧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是权力的霸凌。

随手抄录几则媒体已经报道的消息:辽宁大连某街道办的王副主任拒绝疫情登记的有恃无恐;贵州毕节公安部门将吐槽“草包支书”的业主跨市拷走的雷厉风行;河南焦作第十七中学的领导,对维权起诉的姚老师发布处罚通报并建议教育局给予处分的非常操作……

差异是生活的丰富,平等是文明的底线。权利平等、机会平等、人格尊严平等,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坚持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坚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执政者的奋斗目标,坚持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让人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我们还当有更奋发的作为。

3

从内卷化的群体焦虑中解脱

内卷化的竞争全面展开,普通人如何走出发展自由被群体焦虑裹挟的困局?

历经40多年的改革,人们最深切的感受和最宝贵的获益,是打破高度集中的体制桎梏,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自由。

然而,努力赢在起跑线上的内卷化竞争正消解着这发展的成效,日益加重的群体性焦虑正侵蚀着这自由的选择。

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殚精竭虑,竞争攀比,祈求获取比别人多一些资源投入的优势,多一些竞争制胜的机会,结果难免只是多了一场场“内耗”而已。正如学者项飚所言:今天的内卷是一个陀螺式的死循环,我们要不断抽打自己,让自己就这么空转。

我们自当珍惜身心的健康,珍惜生命的美好,没有绿水青山,哪来金山银山?盲目的攀比只会造成更多的浪费和失落。我们不能在内卷的无情裹挟中透支生命的意义,不能在同质的过度竞争中让渡生活的丰富。

然而,拒绝内卷并非就要逃避竞争。幸福不会从天降。我们也当紧紧抓住每一段稍纵即逝的时光,以不懈的努力和不息的奋斗去充盈生活的内涵,去增添生命的光彩。值得警醒的是,在内卷化竞争的巨大压力下,在理想化愿景的一再破碎中,不少年轻人选择了放弃对理想的追求,逃避与命运的抗争。于是,就有了佛系、蹲族、低欲望生活、三和大神式人生……其实,平民家庭别无依傍,也无退路,我们并没有自暴自弃自轻自贱的权利。

如何从这种内卷化的焦虑中解脱出来,充分实现每一个普通人的发展自由?我以为,还须坚持终身学习,张扬草根文化,传承工匠精神,实现个性发展。

社会变革的内涵愈益深广,知识迭代的频率不断加快,普通人要跟进时代的脚步,唯有学会学习、随处学习、终身学习,让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生活方式。草根文化的本质是自强不息,但有一丝雨水,它就会发芽抽叶;但有一缕阳光,它就会开花结果。工匠精神,是一种朴素的职业伦理和生活态度,在辛勤的劳作中表达一种不苟的人生求索,在潜心的创造中倾注一份无言的生命本真。

人生不是单行道。充分激活生命的内驱力和原创力,提升更丰厚的素养,找到更适宜的赛道,活出更精彩的自己,追求全面自由而有个性的发展,我们当会拥有更广阔的人生天地。

保障发展自由的核心是什么?按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的阐释,就是提高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的能力。而教育,恰恰是提升这种能力最重要的手段。由此,打破社会内卷化,首先当从教育突破。这就需要教育加快推进从知识传承到能力提升、从有教无类到因材施教的深刻转型,加快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性配置和教育生态的多样化发展。

平凡的普通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国家稳定的基石。他们的生存状态,就是国家发展的形象;他们的人格权利,就是社会文明的标识;他们的生活愿景,就是民族复兴的蓝图。应当看得见他们的表情,听得清他们的声音,增进每一个普通人享有的安宁与幸福、自豪与尊严,让“普通人”这一称呼散发更温暖的光热,传递更强大的力量。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