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如何选择心理咨询师,怎样做好咨询?

2020-08-12    
加入收藏
如何选择心理咨询师,怎样做好咨询?

 

一、选择心理咨询师的困境

 

前段时间心理咨询圈内爆出壹点灵的某Top10咨询师缺乏专业性的事情,他不了解心理咨询的基本设置问题,当然更不要提专业性了,咨询师在咨询中犯了很多的错误而不自知,另外对心理咨询的专业流派也表现出盲目的轻视。

 

这个咨询师显然是缺少必要的职业能力的。

 

在目前心理咨询行业内,这并不是个例,而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以前有国家二、三级考试的时候,花几千元钱或者上一个网课,备考个把月,就可以获得二三级证书成为咨询师了,其实是完全没有助人能力的。

 

按照现在国内主流平台的要求,一个合格的咨询师必须有两年以上的系统培训、以及必要实践经历,还需要有足够的被咨询、被督导的经历。

 

国家为了解决这种执业资格职业能力脱钩的问题,就取消了国家考试,而把专业能力的认证还给行业,但是在这段政策空白期,又涌现出了各种民间的认证和考试,这些考试本身是一种圈钱的行为,其负责程度还不如以前的国家考试,比如所谓的“ACI美国心理咨询师“,这样又导致涌现出一批新的更加任性的“心理咨询师”。

 

所以,在选择咨询师上,第一个困境就是大量的咨询师其实不具备职业能力。

 

在我的微信上,很多人会咨询我如何考咨询师,有一部分人考咨询师的动力是自己有心理问题,同时又难以相信别人,所以就想自己考了一个证,成为心理咨询师。当然我都会“劝退“他们,因为做咨询师本身并不会“治疗”自己,咨询师也是需要找别人咨询来成长自己的——也就是说,有一部分心理咨询师是因为自己有心理问题而考证的,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甚至低于平均水平,这样就加剧了来访者选择上的困境。

 

第二个困境,咨询师不光要看“专业性”,对于咨询师本身的人格也有要求。

 

在知乎上,有一个匿名的来访者写出了她与某简单心理的专业咨询师的咨询经历:

 

咨询师:你出去和谁都建立不好关系。

我疑惑地看着她,几秒后,她又补充了一句:我这人说话比较直。

我产生了严重的自我怀疑,觉得自己是边缘性人格问题,咨询了8次,我问咨询师,我们匹配吗?

咨询师:不怎么匹配。

最后一次咨询,漫长的等待结束,沉默,差点哭出来。

 

恰巧我的一个朋友也找过这个咨询师,朋友感觉有点迟钝,在与她咨询了10多次之后,开始产生自我怀疑,有一天,她对这位咨询师感到莫名的愤怒并且开始呕吐,才意识到咨询师在无形中已经伤害到了自己。

 

这个咨询师是简单心理的咨询师,目前在国内,简单心理对咨询师硬件的考核是很严格的,咨询师本身是很“专业”的,在她的个人介绍上写着她是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中科院研究生毕业,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毕业生,可以说是非常的专业的。但是人格上的某些特质,还是会让她做出伤害别人的举动。

 

我在刚刚从业的时候,由于缺少经验和识别能力,跟随某心理中心的主任学习,他是一个心理学博士,该博士没有专业的受训和督导,自己也不做治疗(我们称之为体验),在咨询中给来访者“点穴”“种锚点”(他自己的原话)。跟他学习的时候,我没有听到他讲倾听、共情、理解,更多的是观摩到他在教导、操控来访者,以及利用来访者,丝毫没有专业性;另外,他也不遵守咨询伦理,来访者会成为自己的付费学生、员工、志愿者、还会成为自己创业公司的投资者,粗暴的剥削和利用来访者。

 

所以第二个困境是,我们可以考察一个人的外在的硬件,但是却难以考察内在的人格,而在咨询中,尤其是长程咨询中,人格才是决定性的因素

 

二、哪些咨询师具有伤害性?

 

在讨论如何选择咨询师之前,我先分析一下哪些咨询师有伤害性。

 

1) 管不住自己情感和冲动的咨询师

 

2019年出现过一个案例,一个女性来访者爱上了一个女性的咨询师,并给咨询师写情书,咨询师结果也动心了,并“付诸了行动”,“心动不如行动”绝对不适合咨询师和来访者的互动。这个咨询师觉得爱情来了,约来访者在咖啡厅见面,并商讨如何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关系。最终的结果,当然是来访者受到了伤害,因为来访者虽然会被激情所蒙蔽,但是她意识中仍然知道自己的目的,知道自己花钱、花时间是要“治疗”自己,而不是发展爱情。这件事情导致咨询师被多个平台下架,很可能职业生涯不保。

 

在咨询环境下,来访者会对咨询师产生“崇拜”“爱”“依赖”这样的强烈感情,也会有要与咨询师发生性行为的冲动,这本身都是来访者心理问题的某种呈现,咨询师如果没有能力管住自己的情感冲动或者下半身冲动,就会将这些咨询现象等同于生活现实,从而付诸行动,最终导致咨询失败,伤人伤己。咨询伦理是禁止咨询师与来访者发生现实中的关系互动的,比如经济上的互动,或者产生性行为等等。

 

中国心理学会公布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的第1.7条中明确规定:心理师要清楚地了解多重关系(例如与寻求专业服务者发展家庭的、社交的、经济的、商业的或者密切的个人关系)对专业判断可能的不利影响及损害寻求专业服务者福祉的潜在危险,尽可能避免与寻求专业服务者发生多重关系。

 

 

如何判断咨询师在这方面存在问题呢?

我们可以看一个咨询师“付诸行动”的程度,比如咨询师鼓励来访者不要压抑自己的欲望或者性欲,不要压抑自己的愤怒和攻击性,要去表达或者行动;咨询师无法执行设置比如难以按时结束咨询,或者难以拒绝来访者的需求去满足来访者,都侧面的在证明这一点。

 

实际上,咨询中是通过言说这些欲望和冲动来达到治疗的目的是,绝不是把这些内容付诸行动。鼓励付诸行动的咨询师,他也非常有可能付诸行动,最终伤害到咨询效果甚至伤害到来访者。

 

对,咨询师需要能管住自己的情感和冲动。

 

2) 通过来访者满足自己自尊的咨询师

 

这个和我们的整体文化有关系,我们的文化其实是有“权威”特性的,比如父母是子女的权威,老师是学生的权威,老板是员工的权威,这种文化,会无形中伤害到每个人的自尊(心理学上也称之为“自恋”,自恋和自尊一样,是一个中性词)。所以很多咨询师在这方面都会有自己的情结,无形中会利用来访者满足自己的自尊。

 

比如比较明显的,有的咨询师会扮演“拯救者”,来访者是“被拯救者“,这种方式满足自己的自恋需要,但是实际上,在潜意识层面,扮演拯救者的人,是他自己需要拯救,他把这种愿望转化成了拯救别人。比如有人把自己称为“导师”,或者“能量使者”,或者“疗愈者”,通常都有这类的嫌疑。

 

而这类拯救者,会把别人变成被拯救者,其实会无形中贬低别人的力量,让我们再看知乎上的一个分享:

 

咨询师:其实你就是一个残疾人,而你就是不能接受你是一个残疾人的事实。

 

咨询师:我以前以为你内心很有力量,所以总是拿话戳你,想把你的力量戳出来,后来戳着戳着,发现你的壳是软的。

 

我前面提到的心理学博士的一句常用的咨询语是这样的:

你怎么把自己活成这样的?

 

其次,有些咨询师会在咨询中显示自己的价值,比如我提到心理学博士会向来访者展示自己买的名牌包、名牌表等等,或者夸耀自己的能力水平等等。

 

“Lacan心理”揭露有一个“心理咨询师”弄了很多山寨证书,然后给自己弄了很多名号,也是这种类型,比如“国家级心理督导师”,“世界最高认证中心国际催眠治疗师”,还有一个咨询师号称自己是“中国心理咨询之父”,更有一些咨询师号称自己创造了某种疗法等等,用这种方式来宣传、包装自己,其实反应内在的匮乏和脆弱,我可以毫不客气的称之为“病的比较重。”

 

说到这里,我需要为我的督导师点个赞,他的个人介绍只有几行字:

 

XX,二级心理咨询师,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取向,连续接受八年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培训,咨询时数6000+小时,督导2000+小时。

 

跟他打交道两年多,感觉上他的自恋已经足够的强壮,他是一个不太需要外界认可的人,所以他可以在督导或者咨询中,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理解和探索来访者上,而不需要利用咨询和来访者满足自己,也不需要在咨询中花过多的精力来安抚自己。

 

第三种情况是,有些咨询师渴望在咨询中证明自己的价值,就会很努力的工作,比如努力的理解、共情,让来访者感觉到压迫感,咨询师也会不断的向来访者确认咨询是否有用,或者灌输给来访者咨询是有作用的,以此来提高自己在咨询中的成就感,实际上,咨询很考验一个咨询师的耐心,咨询师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需要承受不确定、没有进展的感觉。

 

第四种情况是,当来访者对咨询师表达不满以及攻击时(一般的咨询都会出现),如果咨询师的自恋比较脆弱的话,就会难以承受,这个其实是测试咨询师是否真正专业的重要标志。

 

当我自己是新手的时候,我也无法忍受来自于来访者的否定,不满或者批评。这个时候咨询师就容易攻击来访者,温和一点的是去解释,严重一点的可能就是冷暴力甚至抛弃来访者。我自己找过的一个咨询师就不过关,当我表达不满的时候,她先是做出解释和澄清,让我觉得自己有不满好像是错的,还有一次她咬着牙关批评了我。专业的咨询师往往会能承受住自己在自恋上的冲击,并且持续的理解和探索来访者的不满,比如:

你对我很不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或者看起来你觉得我不专业,能多说说吗?

 

3) 自以为是、自我孤立,不接受专业“改造”的咨询师

 

前面提到的Top10的咨询师,或者我提到的心理学博士,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主流咨询流派和技术有排斥,盲目的相信自己,大家可以感觉下某大国总统“川老师”就有这个特点,不听专业人员的,我行我素我最牛,这就会导致他们无法接受专业的熏陶和“改造“,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没有人天生就可以成为心理咨询师,就拿我自己起来说,几乎各种错误都犯过,但是因为自己对行业抱有一份敬畏,对自己保有一份反思和谨慎,就可以快速的纠错和成长。

 

有朋友在微信上问我,说自己有心理问题,是否可以做咨询师。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有问题很正常,最重要的是要确保身处一个专业的环境之中不断地成长自己。

 

心理学有一个奇特的地方,就是每个人都会坚信自己是对的,所以处于一个专业的环境之中,可以保证自己一直成长,保证错误及时得到修正。这个专业的环境就是指参加专业机构的系统培训、自己找咨询师“治疗”自己,找督导师“指导”自己,跟同伴一起学习和讨论。

三、如何选择合适的咨询师?

 

1) 硬件条件、专业环境

只要是一个人,都会犯错,咨询师也是如此。所以咨询师需要处于一个专业的环境中,这样可以快速修正错误,专业的环境可以这样判断: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咨询师犯错或者有偏颇之处,也会得到同行或者老师的及时纠正。

 

对于咨询师的培训经历需要注意以下的内容:

 

如果在培训中有灵修的内容,则需要慎重,心理咨询和灵修是不一样的,灵修是追求某种特别的感觉、逃避痛苦和不舒服,咨询是面对和探索自己的各种感觉

 

如果在培训中有NLP或者教练技术的内容,也需要慎重,因为NLP本质上并不属于心理学的范畴,教练技术是“反心理学”的,因为教练技术在操作中会利用来访者的“崇拜”,也会攻击、评价和否定别人,造成心理伤害。

 

强调催眠的需要慎重;首先催眠作为一种技术是可以的,如果过于强调催眠,就像木工过于重视自己的锯子一样,重要的是木工本身的技术和人格,而不是锯子;尤其是很多催眠师宣扬自己可以操纵来访者的潜意识,这个也是“反心理学”的,心理学是去探索和认识自己的潜意识,助人自助,增加来访者对自己的自主性和掌控能力。

 

简单心理对硬件的考核其实是比较严谨的,壹点灵是反例,ACI这样的虚假证书都可以在壹点灵注册,而且壹点灵自己推出的课程,也是极其的浮躁和不负责任的:

心理咨询师的成长是缓慢的,个人的心理成长也是缓慢的,需要足够的耐心来忍受成长的过程。在这个领域里,浮躁和激进都是错误的。

2) 人格方面的考核

前面我提到,咨询师的人格在长程咨询中起关键作用。这方面的考核,简单心理也会有所筛选,但还是很粗略的。在知乎上有人对简单心理的咨询师有很多抱怨,我自己也实际体验过。履历漂亮,说的也漂亮的人,做咨询不一定漂亮,在咨询中,往往咨访之间,会产生很强的情绪张力,这就考验咨询师对于自己情绪的把控能力,以及自己的自尊调节能力。当然从硬件的审核上来说,相比较于直接找其它各种心理机构,尤其是从百度上搜索到的机构,简单心理还是靠谱的

 

针对这种情况,我的建议是这样:

 

1) 在简单心理上寻找咨询师并预约,然后在咨询中试错。感觉3次,看看咨询师是否遵守设置(咨询外不聊天,咨询时间固定,基本上准时开始准时结束,后面我会专门叙述),另外看看咨询师是否开放并愿意倾听、理解自己;

2) 询问咨询师的资质,或者表达你咨询中的不满或者质疑,看看咨询师是否可以开放回应你、并试图理解你在表达什么。

 

缺乏专业素质的咨询师往往都容易对抗来访者,而不是理解来访者,这是咨询师是否成熟稳定的分水岭,这里特别重要,所以我再多举两个例子,知乎上对于咨询师的吐槽基本上都和这个有关系。

 

知乎上一个来访者介绍了这样的例子:

 

咨询了七八次了,每次说我恐惧的事情,她就说,你这么大块头,有什么好怕的。我也就1米6几,一百斤的样子。

 

专业的咨询师的通常的态度是共情、理解和探索。比如咨询师可能会说:

你有些害怕,我们多聊聊这个部分…

再来一个例子:

来访者:我觉得没什么帮助,最近钱也比较紧张,想暂停一下。

咨询师:你可能自己不知道,说了你也未必会承认,你就是不能和别人建立长期的关系。

 

在上面的对话中,咨询师通过对抗来访者,企图留住来访者,而专业的咨询师会去探索“没什么帮助”,或者“金钱”的问题,比如我设计了这样的剧情:

咨询师:你觉得没什么帮助,能具体说说嘛,什么时候有这样的感觉的。

来访者:就是上次咨询结束之后,我觉得没什么帮助。

咨询师想了想:上次你分享了你最近其实生活中有些改变,你说你跟别人的互动更流畅了,你分享了这个给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反应让你觉得不太舒服?

来访者想了想:嗯,上次我分享了我自己的进步,期望你可以给我一些鼓励的,但你没有。

 

另外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真正有能力的咨询师并不会有很多的时间段约给你,我的督导师就已经长期不接新咨询了,因为他的专业和稳定,来访者也会稳定持续的跟他咨询。壹点灵Top10咨询师一天24小时可预约就显得很可怕了,一个能照顾好自己的人,才可以照顾好别人。通常一个咨询师一周内能咨询的人不超过30个,我现在的状态是15个左右,也就是说,成熟咨询师只能接待15~30个来访者,如果个案稳定的话,一年只能新增3-5个新来访。

 

另外一个方式就是尝试找咨询师发表的文章或者视频,看看咨询师是否开放,包容,在他的内容里是否感到被理解,是否有足够的共鸣,这些都可以帮助你确定合适的咨询师。

 

一个好的咨询师,他的文字就会传递出温暖和理解,你会感觉到共鸣、放松和释怀。如果你感到更焦虑或者更愤怒,就要小心了,我想起有一个很知名的咨询师曾经说“父母皆祸害”,这样的咨询师是坚决不能选择的,虽然她共情了你的愤怒,但是这样咨询师也激化了来访者与外界的矛盾,专业的方式是陪伴来访者理解自己,逐渐达到放松和释怀的目的,进而理解别人、改善关系。当然,我并不是说愤怒要被压抑或者消灭,在过程里,愤怒也是需要被接受和理解的,咨询师需要保持中立的态度,而不是站队认同来访者的愤怒。

 

还有一个比较危险的,就是很多咨询师会以拯救者的方式出现,吹嘘自己多牛,自我改变多大,或者对世俗的东西不屑于顾,而宣城自己独自研发和开创了什么,或者过度吹嘘东方的东西,贬低西方的心理学,等等,用极端的方式捧高自己、诱惑来访,这个时候一些自我感比较低,渴望拯救的人就会被吸引,这样就容易被“咨询师”所利用和剥削。大家可以感觉一下邪教的教主,有的“咨询师”会带着这种感觉。

 

另外还有一种方式有效的方式,就是找圈内人推荐咨询师,并结合判断“硬件条件”,这相对会靠谱一些。

 

3) 通过设置和伦理判断咨询师是否专业

 

感觉到安全对咨询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保证这一点,心理咨询需要有一系列专业的“设置”做为保护,就像孩子在街上玩耍,做一个坚固的围栏,避免孩子因为乱跑而遇到危险,这是必要的。

 

咨询的设置就是这样一个围栏,咨询师和来访者在设置的约束下,可以自由的探索来访者的内心世界。

 

这些设置包括:

1, 预约和取消预约的规则

2, 安全私密的咨询环境(咖啡厅等公共场所是不可以的)

3, 固定的咨询时间(24小时随时服务或者不规律的预约是不可以的,除非是特殊情况比如危机干预)

4, 准时开始准时结束(不能基本准时结束的咨询师,代表咨询师难以管理自己的某种情感,比如害怕没价值,害怕来访者不满意,害怕分离等等)

5, 不发展咨询外的关系(有的咨询师会向来访者的父母借钱,咨询外的关系容易形成对来访者的剥削和利用,破坏咨询效果)

6, 在咨询时间外不进行咨询(比如在微信沟通中,不应进行咨询,而只是在现实层面讨论预约的问题)

 

如果咨询师不重视设置,就像top10咨询师说的:来访者需要帮助的时候,我就应该满足来访者。这样是无法深入探索来访者的,随意的满足来访者,也会难以探索在互动中复杂的动力,难以形成稳定的可观察的动力。而且咨询师也会因为不得不满足来访者,而渐渐的对来访者产生愤怒。

 

来访者可以通过咨询师是否能执行设置,以及是否遵守咨询的伦理,来观察咨询师是否严谨、认真的对待咨询,是否有能力、有力量稳定的做好咨询。

 

四、如何做好咨询,获得咨询的利益?

 

很多来访者进入咨询室后,都会关注自己应该怎样做有利于咨询的效果,毕竟做咨询是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钱,时间和感情的,来访者希望可以获得最大的价值。

 

以下内容我以精神分析动力学咨询为例,说明一个来访者怎样做,更有利于做好咨询。

 

1) 规律稳定的咨询

 

做心理咨询的第一个要素是要稳定的咨询,每周固定时间,每周至少一次的频次是非常重要的。在咨询师有足够的专业性的前提下,一般只要稳定的坚持,效果都会逐渐的显现出来。

 

感觉到效果的时间是因人而异的,有的来访者可以很容易对咨询师产生信任,并对咨询师投注情感,这样可能5次以上就有效果了,因为感觉到被倾听、被关注、被理解的同时,会觉得有一个有力量的人在给自己撑腰,因此会感到有希望和信心。当然需要再强调一下,如果没有这种感觉也是正常的,这个是因人而异。

 

但是一般明显可见的效果要40次以上(每周1次的话也要一年左右)。但是如果咨询不稳定的话,比如我有一个来访者频繁中断、两年做了不到40次咨询,那么就不会有明显的效果产生,这就像是一个人生病了,难受的时候才吃几片止痛片一样,这样是难以有效的解决根本问题——就算是药物是对症的,也要规律按时的服药才可以。

 

有时候,咨询中会出现一些不舒服的张力,比如来访可能会对咨询师有些不满,但是又无法表达,或者担心咨询师会嫌弃真实的的自己,这个时候来访者可能很想请假,或者暂停、中断咨询,这个时候最好用2-3次和咨询师去讨论这些感觉,然后再做出决定。

 

一般有张力出现的时候,也是咨询的关键期。当然,这个过程也要考察咨询师是否稳定,因为有张力的时候同时也考验咨询师的稳定性,这个稳定性体现在咨询师可以持续的对来访者表达理解,而不是解释自己、甚至把责任推给来访者,在这里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来访者:有件事情我想说一下,上次咨询,我感觉到了你在批评我。

咨询师:好像你特别容易感觉到别人在批评你。

 

在这个例子中,咨询师巧妙的把责任推给了来访者,如果是容易自我攻击的来访者,可能会短暂的认同咨询师这样的表达,但是心里还是会感到别扭。稳定的咨询师会去探索为什么来访者感觉到了被自己批评。

 

来访者说:有件事情我想说一下,上次咨询,我感觉到了你在批评我。

咨询师:你感觉到了我批评你,是哪句话让你有这样的感觉呢?

 

2) 追随自己的心


另外咨询是不需要提前准备的,“跟随你的心”,用在咨询里是最合适不过的了。有些来访者会提前做准备,并在咨询中按照准备的内容交流,这是不需要的,如果你对咨询中的沉默有些担心,这个可以跟咨询师去讨论那些担心,需要提一下的是,沉默在咨询里是有意义的、也是需要的,在沉默的时候,往往我们可以给出空间,让自己靠近自己。

 

在咨询中尽可能开放、坦诚的表达自己,坦诚的表达自己并不容易,但是通常都会给咨询带来益处。比如你对咨询有什么疑问,对咨询师有什么不满,有些不满是稍纵即逝的,这些都尽量的和咨询师去讨论,便于咨询师深入的了解你,并及时与你一起去探索那些细微的感觉,通常他们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用言说代替行动

 

另外,在生活中减少自己的冲动行为,尤其是对自己、对别人有伤害性的行为,也不要轻易发泄自己的情绪比如愤怒,更有意义的是在咨询中充分的讨论这些感觉和情绪。经过讨论,在清晰自己意图的时候,再到生活中去行动和选择。尤其是重大决定,尽量在讨论清楚之后再去做决定。

 

4) 记录梦

 

最后,养成记录梦的习惯,并报给咨询师,这样是非常有利于咨询的,尤其是对于一些习惯了理性分析的来访者,我发现通过梦,可以非常有效的切入到话题。

 

在早上刚醒来还没有睁眼的时候,我们对梦的记忆是最清晰的,这个时候可以记录下自己在梦里面的感受、心情,梦里面出现的人物以及细节,然后在咨询中与咨询师讨论梦,因为梦往往是潜意识的表达,这样可以更深入的了解自己。

 

徐钧老师讲过一个故事,他的一个来访者说自己从来不做梦,徐钧老师回复说,那你回去做一个。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做梦,只是都没记住而已,当你对它关注时,就会记住更多。

五、咨询,是勇者的行为

 

咨询是勇者的行为,不是每一个人,都敢做咨询。

 

首先,我们要去相信一个陌生人,把自己交托给陌生的咨询师,这本身就是一种冒险,更别提在这个过程中,可能还会真的遇到不合适不专业的咨询师。

 

做为来访者,一方面要带着试错的心态,去尝试寻求帮助,另一方面也要学会保护自己,在感觉到持续的伤害时,果断结束咨询。

 

另外,做咨询本身,就是面对自己的过程,面对自己的脆弱、黑暗和痛苦,这本身也是勇敢的行为。就像去医院去检查,你需要撩开衣服,让医生看到你自己很不情愿让人看见的部分。

 

当然,探索自己,也一定会带来巨大的利益,勇敢的面对自己,最终你会获得一个想要的人生。

(完)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