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内卷化”效应的理解与破解

2020-12-14    
加入收藏

 “内卷化”本来是一个专业性的概念,但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热词,它被用来描述群体性的生活样态,也传达出群体性的社会焦虑,对其效应进行分析并寻求破解之道也成为一项迫切任务。

“内卷化”效应的理解与破解

 

  一、“内卷化”的原初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内卷化”(Involution),亦称“过密化”,最初由文化人类学家戈登威泽提出,后来格尔茨把它用在了分析爪哇岛的农业经济上,杜赞奇和黄宗智则借用“内卷化”这一概念分析了中国的农业社会,总体上来看,“内卷化”就是指一个社会或一种文化发展到较高水平之后,便陷入了停滞状态,无法向更高级模式进行转化的现象,它表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无发展的增长”。“无发展的增长”是历史学家黄宗智对于“内卷化”概念的另一种描述,增长是指“量”的积累,发展则是指“质”的改变和提升。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为了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造成了人口数量的井喷式增长,但当农业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人口数量的增长并没有带来农业社会在“质”上的改变和提升,反而陷入了重复劳动、“边际效益递减”的境地,因此也被称之为“无发展的增长”。

  第二,资源禀赋的有限性。“无发展的增长模式”实际上已经隐含了一个基本前提,即资源禀赋是具有稀缺性和有限性的,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农业产量的增长其实是有极限的,把农业产量比作一块“蛋糕”的话,那么传统农业社会所信奉的就是“人多力量大”——人口增多之后会把“蛋糕”做得无限大。但由于农业产量在一定时期内往往是具有稳定性的(“蛋糕”的大小不变),因此,“人多力量大”的背后却是“分蛋糕”的人越来越多,最终导致农业生产的边际效益递减。

  第三,“高水平”的阶段性特征。“资源禀赋的有限性”在农业发展之初并不构成一个主要问题,而只有当农业发展到一个较高水平之后,“资源禀赋的有限性”特征才逐渐涌现出来,当“蛋糕”在短时期内无法再做大、而“分蛋糕”的人又越来越多时,“内卷化”效应才逐渐“溢出”。

  第四,反思性。“内卷化”效应的溢出是一个长期性和总体性的过程,只有从一个大的时段内来反思其社会发展模式才有意义,它是我们对于社会发展模式所进行的有意识的“反思”,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都是“无意识”地参与到了这一“内卷化”的过程。

  二、“内卷化”概念的扩大化理解

  “内卷化”本来是一个人类学和社会学的专业概念,它有着自身固定的使用“圈子”,但现在却意外“出圈”了,并取得了广泛的溢出效应。

  1.“内卷化”概念的“出圈”

  “内卷化”概念原初是用来分析农业社会的“内卷”,但现在却被用在了各行各业,而且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如教育行业、医疗行业等。每个行业的资源禀赋在一定时期内来看都是有限的,而为了争夺这少量有限的资源,人们往往都会使出浑身解数,如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会拼命给孩子们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高考亦是如此,高考录取率(资源禀赋)往往是既定的,但竞争却是白热化的……凡此种种,反映出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内卷”,这种“内卷”分为“有意识”与“无意识”两种。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无意识”地陷入了“内卷”,这时的“内卷”表现为一种竞争;但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人们意识到了自己陷入“内卷”,并且想要从“内卷”中摆脱出来,却又总是受到“他者”目光的注视,重新并入“内卷”大潮。“内卷化”概念的原初含义包含了“高水平”的阶段性特征,但随着“内卷化”概念的“出圈”,“内卷化”的“高水平”特征已经逐渐改变,“低水平重复”已经成为“内卷化”效应的崭新特征。

  2.“内卷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反映出了群体性的社会焦虑

  与鼓励有质量的发展模式所代表的主流文化不同,“内卷化”代表了一种亚文化,但这种亚文化却在当代社会获得了广泛“认同”。这种“认同”倒不是意味着“内卷化”是一种值得追求的生活状态,而恰恰反映出了现实的无奈,尤其是在“996工作模式”等“外衣”的包装下,“内卷化”概念直接传达出了群体性的社会焦虑:一方面,是在焦虑自己不能在“内卷化”的白热化竞争中胜出,从而形成“困兽之斗”;另一方面,又在焦虑即使自己暂时胜出了,依然会面临“永远下一场”的残酷竞争。而且从根本上来看,这种竞争是“无发展的竞争”,因为资源禀赋是既定的。这种悖反逻辑时时刻刻都在制造着社会焦虑,其背后也反映出了“高度一体化”的社会特征,这种“一体化”也是一种“单一化”,在单一行业内部,成功的目标高度单一、价值评价的标准高度单一、行为模式也高度单一,从根本上来看,也缺乏健康的退出机制。

  三、“内卷化”效应的破解

  第一,要区分开“内卷化”与“有效竞争”。“内卷化”概念通常是指竞争的白热化状态,但在“内卷化”的原始语境中,它具有“高水平”的阶段性特征,而随着“内卷化”效应的“外溢”和“出圈”,“低水平重复”已经成为了其崭新特征。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的发展往往依赖于竞争,没有竞争的正向拉动作用,社会发展水平是无法提高的,但在我们当前关于“内卷化”概念的扩大化理解中,往往忽视了“内卷化”与“有效竞争”之间的边界,认为两者是“同一”的,这种观点只是看到了“内卷化”作为“白热化竞争”的一面,而忽视了“有效竞争”所起到的正向作用,尤其是在由“低水平”发展阶段向“高水平”发展阶段的过渡中,竞争往往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第二,鼓励创新是破解“内卷化”效应的有效手段。当传统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便由于资源禀赋的有限性和人口数量的井喷式增长,导致了农业生产的“边际效益递减”,但结合历史发展的过程可以知道,当农业生产的技术手段取得创新性发展之后,资源禀赋的有限性在一定时期内就被打破了(如我国的杂交水稻等)。从一个大的历史时期内来看,我们后来所发展的工业和信息产业,就形成了对于传统农业社会的根本改变,实现了“质”的飞跃,这种“质”的飞跃就依赖于“创新”,它是我们突破“低水平重复”和“高水平陷阱”的关键性手段。譬如,当前的信息产业,它的资源禀赋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无限的,每天都在呈“指数级”增长,类比到“内卷化”程度较高的医疗行业和教育行业,假若这些行业实现了创新性的=发展,那么它们的有效供给就会不断增加,这在一定时期内就能有效破解“内卷化”效应。

  第三,健全退出机制。“内卷化”概念具有“反思性”的基本特征,它是人们对于“无效竞争”的深刻反思,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又都“有意”或“无意”地卷入到了各种各样的“内卷化”之中。创新是破解“内卷化”的有效手段,但当创新的速度赶不上“内卷化”的速度之时,健全退出机制就很重要。当前的“内卷化”之所以会陷入一种“白热化”的状态,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健康和健全的退出机制,当一个人想要从“内卷化”的过程中“摆脱”出来,那么他不仅要面临生活上的多重压力,同时也要面临道德上的多重指责,而只有健全退出机制,“内卷化”效应才能在一定时期内得到缓解。

  【本文系2020年度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的数字劳动研究”(SC20C00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李弦 吴姗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