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
文 | 《中国经济周刊》特约撰稿人 郭霁瑶
今年33岁的李文没有想到,自己花费超过800万的房子,最终没有给孩子换来一张“牛小”入场券。
近日,北京市西城区多校划片政策靴子落地。在这项新政中,2020年7月31日成为了一道分水岭,在此之后购房的家庭不再对应登记入学划片学校,全部以多校划片方式在学区或相邻学区内入学,“一套房锁定一个片区”的择校方式失效。一石激起千层浪,西城学区房再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学区房凉了”“北京学区房变天了”等评论层出不穷。
此次新政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西城最热门的三个学区——德胜、月坛、金融街片区。“没有坑校,小学都很好”,很多家长都认为,只要孩子没有被调剂出片区,就有“兜底校”作为保障,然而结果是2020年7月31日以后购房的全部调剂到其他片区,出乎众人预料。
去年年底,李文和丈夫在德胜片区购入了一套“老破小”。这栋不到60平的房子建于上世纪70年代,单价为每平米14万,对口北京市育翔小学。在此之前,夫妻二人居住在朝阳。“对口的学校不太好。”李文说。
实际上,去年4月30日,西城区教育委员会就已发布《关于西城区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宣布2020年7月31日后新购房屋或户籍从本市其他区迁入西城区的家庭适龄儿童申请入小学时,将全部以多校划片方式在学区或相邻学区内入学。这一政策的颁布直接推动了西城学区房抢购的高潮,不少家长抓住3个月的窗口期紧急上车。据链家数据显示,学区房政策发布后一周,西城区挂牌量和成交量均出现快速增长,挂牌量超过4月整月总量,成交量相当于4月成交量70%。从2020年5月数据来看,德胜门、金融街学区“抢购上车”的现象最为显著,成交量分别环比增长 316%、134%,尤其是小户型的交易量更加活跃。
李文并非不知道政策变动,但和其他“731”之后购买学区房的家长一样,仍然决定“赌一把”。按照之前的例子,学位充足的时候仍然按照单校划片的方式进行录取,学位不足则根据填报志愿摇号。“按我的预想,房子只要在德胜片区,就算多校划片,也得是在一个池子里摇号吧,就算进不了育翔小学,也有西师附小兜底。”然而李文没想到的是,这次的政策变动使得“731”之后买房的家庭彻底无缘“牛小”。
在登陆西城区教育考试中心官网填报意向学校时,李文发现育翔小学、五路通小学、西师附小等学校都没有学位,只能选择相邻的新街口学区和什刹海学区。“我当时都懵了。”据李文了解,供她选择的都是家长口中的“渣小”。
记者从链家工作人员采访得知,德胜学区房目前单价约为每平方米17万,新街口学区则为10万出头。此次被调剂的德胜学区房住户,尤其是7月31号之后购买的家庭,其损失不言而喻。
在和其他家长沟通过程中,李文了解到,和她一样在去年7月31号之后买房的家庭,基本都被调剂到了相邻片区。“800万买了个盲盒”,对于去年年底这个购房决定,李文后悔不已。
“我们祖祖辈辈都住在这,为什么要去远的地方上学?”
这次政策影响的人群,不仅仅是“731”之后购房的家庭,还包含一些“四老房”、“集体户”。家住人定湖西里的陈阿婆一家五口,在德胜片区已居住了六十多年,孙女乐乐今年7岁,即将升入小学。今年新政实施后,乐乐也面临着被调剂出区的困境。
这套150平的三居室建于2000年,是当时陈阿婆和老伴花了六万购买的房改房,房屋产权归属老两口,是典型的学区房中的“四老房”,即适龄儿童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持有的产权房。近年来,为了能上爷爷奶奶名下对应的好学校,很多家长选择让孩子用“四老房”办理入学。按照政策规定,“四老房”属于入学顺位中的第三顺位。“一直觉得‘四老房’肯定也是在片区内调剂,所以就没把这唯一的房产过户给孩子。”陈阿婆说。
然而今年,由于“牛小”学位紧张,大批“四老房”也被调剂到相邻学区,陈阿婆一家就是其中之一。“难道就因为产权归四老,孩子就要被分配到远的地方上学么?”对于孙女将被调剂至别的片区,陈阿婆表示不解。在她看来,自己家祖祖辈辈都居住在这里,儿子从小也在德胜片区上学,孙女也没有理由上不了学。“调剂的学校,最近的走路都要45分钟”。陈阿婆和老伴的年龄都已过75,这次调剂意味着未来他们接送孙女上下学的负担也将大大增加。
对于“四老房”,李文则有不同意见。“四老房住户的子女已经享受了一次福利,为什么还可以作为孙子孙女的入学砝码?这对我们老老实实买学区房的家庭公平么?”
“我只是暂时被套牢了”
“我的预产期在今年9月,这套学区房是我给宝宝人生的第一份礼物。”1990年出生的张筱月在今年年初得知自己怀孕之后,就与丈夫开始为购买学区房做准备。在此之前,张筱月一直认为拥有一套房子不是人生的必选项,加上父母也比较开明,所以婚后她与丈夫二人一直租住在丰台一套58平的一居室。
“就感觉一夜之间,不再只是为了自己而活了。”成为准妈妈的那一刻,随之而来的除了喜悦,便是将为人母的压力,张筱月觉得自己这次真正地长大了。夫妻二人在买学区房上达成一致,开始研究政策资料、打听各路消息,在确定自己吃透了政策后,最终于今年5月以886万的价格买入了德胜学区的一套面积为49平方米的“老破小”。
现如今,这对月收入约六万的年轻夫妇,背上了每月四万的月供,压力比以前大了很多。“731新政”实施后,一夜之间自己购买的学区房似乎变成了高价“盲盒”,张筱月成为了别人眼中的“接盘侠”。这些日子,同事总是会来询问房子的情况,曾经关注的地产自媒体,也纷纷唱衰学区房。但张筱月坚信自己只是高位买入,暂时被“套牢了”。“我们提前五六年买房落户,怎么都还是有点优势的”。在她看来,房子的价格不是她最关心的,关键是能否发挥学区房的作用。“大不了就损失一点钱,但只要孩子能上牛小,那就是值得的。”
自就近入学政策颁布以来,住房就与教育捆绑在了一起。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使得家长纷纷扎堆抢购优质学区房,一些“老破小”也因此逆天改命,其市场价格远远超出了房子本身应有的居住价值。
今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防止以学区房等名义炒作房价。此后,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地区也纷纷出台相应政策整治学区房乱象。
然而,学区房降温,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焦虑却不一定会减轻。
“我已经开始研究补习班怎么报了。”李文接受了孩子被调剂的事实,开始研究起各类教培机构的优劣之分。“学校差距太大了,到底应该怎么补呢?”她又陷入了新的困扰之中。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李文、陈阿婆、张筱月均为化名)
责编:姚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