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熊昌伟的个人专访,推荐阅读(约4分钟)。
毕业后只身来到北京,扎根在上地,有机会经历了中国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十几年,在用友从测试工程师开始,贡献了自己的青春,有过兴奋、有过委屈,曾经水深火热的“苦难”,如今再回首,都是知遇之恩的感怀。
2006年我通过校招加入用友网络,第一份工作,第一位主管,对我影响深远。他为人温和包容,不苛求初出茅庐的职场人立刻为公司创造价值,而是关注怎样可以让新人迅速成长、稳扎基础。这让我建立了自己的领导风格,利他视角、多赢思考,给团队成员相应的空间和机会,加速新人的成长,强化团队的凝聚力。
两年后我被推荐到公司创新业务里,起初我想要待在舒适圈里,不愿意更换新赛道。然而新主管初步与我接触后,并不认可我!一下子激起了我的好胜心。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给我当头一棒,领两台服务器安装运行linux系统。而我之前对Linux毫不了解,两眼一黑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我告诉自己:必须完成!厚着脸皮四处请教、搜索信息。一周后完成汇报时,超出了新主管的预期,得到了他的信任。我也意识到,他原本可能只是想打击我,让我知难而退。
之后我通过每一次超预期完成任务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并建立起领导和公司的信任。在“鞭笞”高压下,培养出自己的强执行力。有了清晰的目标,带领团队全力以赴以达到110%甚至120%的效果。
2010年随着国内云计算的起步,我接受了更感兴趣的运维管理工作,与用友的前沿团队一起实现IaaS、PaaS平台的投产运行。我遇到了另一位良师益友,他让我感受强执行力已经不能带动团队快速前进,更需要的是广阔的专业知识、自驱力的强大、充分的信任、业务的体系与格局。我要从基层程序员的纯编程角度上升到更高维度,从写好代码到思考客户真正的需求,甚至从公司成本等多角度的开始思考业务背后的意义。
怀揣感恩与学习的心态珍惜每次遇见与告别,开放的心态,全力以赴使众人行,见证良师益友们不同的视野、格局和领导力,成就了如今的我。
2008年随着SaaS在国际市场的快速发展,用友网络作为国内TOP的软件公司,很早就拥抱了前沿理念。我连续半年吃住在公司,打破原有软件部署方式将SaaS产品上线。然而那时国内还是拨号上网的时代,企业办公的网络环境无法支持SaaS的超时代模式,最终公司缩减了相关业务,让我备受打击。期间收到了阿里云的测试岗位的Offer。换个地方做擅长的事?还是留下挑战其他可能性?我选择了后者。
近几年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快,业务发展迅猛,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会释放大量劳动力。云计算争议到上云、AI、云原生,岗位随着新技术出现有了新的定义和能力要求,有人甚至提出运维将会消失的说法。
业务与技术克服与斗争的艰苦历程很难与外人言说,就像阿里云的飞天一样,相信相信的力量。我负责畅捷通小微企业的运维管理,为了实现租户的隔离,我们将Cloud Foundry集群规模扩展到连开源它的Pivotal公司都没想到的地步,单物理机支持1000个容器(900个挂起100个运行),高峰时并发运行达到30万,当时应该是在全球范围内最大的集群规模。虽然技术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核算成本时却发现面向小微企业的机器成本还是过高。
随着我们全面转向了云时代,我把自己从管理员定位为云架构师,实时更新知识结构,在看到云未来的风向后,带领团队成功转型,也在与阿里云的磨合中相互成就。我认为云乐高式的低代码、强配置玩法,可以实现产品经理即可用的新运维管理模式。
从运维转型技术运营,以上云来替代传统的IDC模式,不能只是将物理服务器换成云主机,而是整个工作模式、意识形态的变革。需要我们主动了解并理解云产品和其运行模式,比如网络的延时、多可用区的模式、负载、消息等。此外,提升产品的高可用性,通过极简操作实现引爆市场的可能。不光需要保证产品的稳定,更关注用户的产品体验,看见更多未来。
运维已去,技术运营已来
很多人好奇技术运营有什么不同?其实技术运营是从运维保障,转变为技术服务。我认为作为技术运营思考的是如何促进产品的成熟?如何发挥技术的价值?如何为用户带来感动?让新运维成为企业的另一个核心竞争力!我更多时刻会从财务视角判断并决策,作为成本中心从商业角度控制成本投入和分配,以获取资源利用率和营收最大化。从客户真正的痛点出发,平衡稳定、安全、容量与成本,用创业心态做产品,用花自己工资的心态去运营。
与近年来互联网公司融资烧钱的方式不同,用友网络企业的价值观是绝不做亏本的生意。作为技术运营,我们不再是传统运维分配资源的方式管理。从业务出发评估投入产出比,资源利用率、甚至是每个客户的资源成本等,将成本的意识完全植入到研发的体系中,让公司每一位开发人员明确业务资源的成本,合理申请公司IT资源,提升了整体研发能效。
本质上我们从维护升级为经营,兼任技术、运营、产品与财务的角色。通过技术运营理念,对研发进行赋能,为全国几百万小微企业提供稳定、高效的SaaS服务。
谈及在公司的坚守,熊昌伟认为比起跳槽,在同一战场的扎根更能体现自己的能力。每个阶段都超出预期的拿到结果,个人成长也就在一个个项目中磨练的更强,也与良师益友们一起成为行业技术变革的引领者。虽然他没有成为阿里人,但是作为阿里云 MVP,他同样在他的技术人生路上奋斗不止、奔腾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