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最大的潜规则是啥?就是不管规则有多潜,还是有人前赴后继甘愿被割。有技术上的、有人性上的、有治理上的、也有媒体传播上的,总之,规则很多,甘愿被潜。
即无法同时实现安全性、扩展性和去中心这三个目标。区块链之外的不可能三角是"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探讨这个理论实际上比区块链要有趣的多。它指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实现资本流动自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
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只能拥有其中两项,而不能同时拥有三项。在不可能三角中,会理所当然地产生三种组合,且每种组合都会产生不同的效用。
深入探讨这些理论内容是没有意义或者没有必要的。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在于,如何在有限的知识内得出一个大概率的结论,不可能三角的意义是什么?——在于存在取舍。
取舍没有优劣之分,真正有优劣的是取舍之后所采取的行为。对用户和行业来说,真得不关心你怎么取舍,而只关心取舍之后的项目流通模型能否跑通,在市场上能否更具说服力。
世界第一架超音速客机——协和号,从开始研制到正式投入运营,总共用了13年。而且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早在协和号开始研制的15年前就已经有了超音速飞行的战斗机;
另外,世界著名的AT&T公司走到统治巅峰用了100多年,而走向衰落只有短短的10年。更不用说现在已经停止更新的各种理论假说。
比特币的发展已经有了10年了,但区块链这个名字是后来才被提出的。也就是先有的比特币,后有的区块链。纵观这个行业的全部发展,仍然只有比特币一个成熟应用,这个市场仍然是被比特币主导的。
治理是伴随着DPOS共识而兴起的。早期很多人都夸夸其谈治理,但现在谈治理就是个愚蠢的行为。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V神在2年前发表的一篇论文,名字叫做《从协调性问题看公链安全》。
V神说:你可以将协调性问题想象成为:美国完全达成共识全面拥抱公吨制,或者我们在面对经济衰退的时候,都能够同意将自己的工资,以及各种商品价格下降10%。
显然,这基本是不可能的。
有意思的是V神将此作为POS共识抵抗POW共识的理论基础,却不知一言言中了DPOS共识的命门。现在BTS和EOS的社区治理都有问题,太成熟就成为大户收割机器,不成熟就系统内耗严重。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成长轨迹是新韭菜->被套->老韭菜->再被套->韭菜根儿。投机市场里,最具有说服力的永远是大阳线,别的都是扯没用的。
能预见大阳线的就是爷,预见错的就是孙子;拉盘的是爷,割韭菜的是孙子;发红包的是爷,带挂抢红包的是孙子;有钱的是爷,没钱的是孙子。
无论市场多熊,一根大阳线照样让人信心百倍,熊不熊,能拉盘的爸爸们说了算。不要高估做空者的耐心,也不要低估做多者的有钱程度。愿赌服输是王道。
如果有想要深入了解市场周期的,可以参考我们的上一篇文章《半成品EOS—褪掉华丽,回归平庸》;如果有想要彻底了解市场周期的,可以看一看拉斯·特维德的那本《逃不开的经济周期》。
市场对人们的一个重大干扰是:一方面许多行为无不是基于投机需求进行的,而另一方面许多鼓动者又不断地向外界吹嘘潜在的繁荣。
市场是周期循环的,而并非螺旋上升的,如果是螺旋上升就不存在被套一说,更何况还有抄底破产的呢。市场是投机的,韭菜是逐利的,互相收割是人性使然的。参与这个市场一定要有一种不要脸的精神,即:
学一学《潜伏》中的谢若林:如果你一枪打不死我,我又活过来了,咱俩还能做生意,只要价格公道。如果市场一直熊下去,我抄底还没破产,那么牛市一定会来,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李笑来老师在币圈的名声好不好?这话就有问题,应该说李笑来老师在币圈的流量高不高。因为他说过,在这个市场里玩,你首先得是个网红,没流量你玩屁呢。没有知名度,出门就会被欺负。
无论是割韭菜还是被割,都不能忘了初心和本分。说得高大上一点,就是如马云所说:不管你走了多远,永远不要忘记当初为什么要出发。笑来老师是个好榜样,无论市场牛熊,都坚持写书。
人品咱不评价,毕竟咱也不干净,但书还是写得很好。什么叫韭菜?本质上是那些在并不是"零和游戏"的交易市场里以为在玩"零和游戏"的交易者,一句话将狗庄和收割择得干干净净,顺带又嘲讽了韭菜。
这个市场的残酷是,熊起来李笑来和孙宇晨也会过气,微博都会被封。要想不过气,李笑来一定要坚持写书,孙宇晨一定要坚持索要二维码,而韭菜们要继续骂脏话,总之都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2019年以前的收割链是交易所收割项目方,项目方收割散户,散户薅羊毛,羊毛出在散户身上;2019年以后的收割链是交易所收割项目方,项目方收割投资方,散户薅项目方,投资方告项目方,谁有钱谁被割。
有人说:我很孤独。因为每个人都想收割别人,而不想为市场创造价值。我想说:收割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为什么?请参考第二条潜规则。
无交易则无收割,杜绝收割的最好方法永远是不交易,关闭交易所。但无赌场便无赌民,市场立刻成为一潭死水,市场都没了,还谈什么创造价值?
最大的赌场是哪儿?是中国A股。加密数字资产市场相比,小巫见大巫。灰色产业与黑色产业有什么区别?一个是合理没有法律,一个是不合理有法律。赌场肯定会有,但是门槛会更高。
如何在有限的知识内,得出大概率的结论?尽可能多的掌握基本概念。比特币指数就是一个。比特币指数现在是多少——0.68,比特币指数突破0.5已经多长时间了——1年零4个月。
为什么这个熊市感觉比前几次更加难熬?因为市场情绪。不考虑市场情绪的交易大概率会犯错,目前市场情绪很低迷,但人数还是不少,大家都很谨慎。更何况年关将至。
GDP增速放缓是事实,货币政策能够说明一切。去年的货币政策是保持中性,松紧适度;今年的货币政策是松紧适度;明年的货币政策是灵活适度。变的是说法,不变的是稳健,是调控。
所以房价会跌,但不会暴跌。物价会上涨,而且是全面上涨。该来的阵痛总会来,只不过要过渡得不那么痛苦而已,有钱人能熬,老百姓也能熬,不能熬的是创业者和中产阶级。
币圈90%流量都是假的,不是蹭的,就是刷的。交易所有机器人,社群有拖儿,媒体有供应商,项目方有ppt和白皮书,包装权全在自己手上。数据有时候会加强你的判断,但有时候也会误导你。
所以,根据数据进行投放,最起码在币圈是愚蠢的。想要以很少的预算获得最大的流量曝光,是可能的,但不是少数渠道,是大规模渠道。总之一句话,要多花钱。
很多人都说,流量红利已经消失了。其实不是,红利仍然还在,只不过流量分布和分红方式发生了改变。币圈才多少流量?有哪个韭菜的微信通信录里全是炒币的?微信的活跃用户可是已经超过了11个亿。
现在的流量分布更加分散,有可能一个整天骂脏话的韭菜就是个KOL;不要老想着让韭菜买买买,而要考虑到如何让韭菜为你发出声音,买不买都没关系。
比流量更重要的是什么?是造势。孙宇晨老师在这方面简直登峰造极。造势不是什么人都能造的,币圈这么多年不也就出了一个孙宇晨嘛。先考虑造势,再考虑铺渠道。
移动互联网兴起的前几年,KOL很能赚钱,微博和公众号也很能挣钱。因为每个KOL都有一个微博和公众号。但现在,KOL很可能就是一个笑话,谁再提自己是KOL,就是跟自己过不去。
为什么?大家现在不相信KOL,不相信权威,而相信真实用户反馈。一个KOL说得再对,再引经据典把自己凸显得再高大上,不好意思你没经历过。所以你说的话全是放屁。
一个好的KOL应该转型为一个好的KOC,即关键意见消费者。现在中国已经迈入消费主义时代,一个没有消费过的人不足以说服大家,不足以影响别人。
在区块链里,真正的KOL(Key Opinion Leek)或者KOC(Key Opinion Chive)的意思是关键意见韭菜。只有被割过的人才有话语权,才能够服众。
区块链90%的流量是假的,90%的所谓媒体也都是不懂媒体的在做。过不了多久,媒体人也会成为一个贬义词,像KOL一样,谁再提自己是媒体人,就是跟自己过不去。
媒体应该说是这些年分化最严重的职业或者领域,因为现在既垄断不了渠道,又掌握不了话语权,所以行业地位岌岌可危。现在还有人说媒体人就是干着编剧的活,但编剧也需要想象力啊,不是想干就能干的。
现在的区块链媒体出现的两个新变化是,一个是乱拳打死老师傅,即所谓的某媒体整天对外宣称的社区化媒体,就是这种;另一种是有人开始把所谓的研究咨询机构称为媒体,为啥?因为他们客观公正。。。
媒体人现在既挣不了钱,还要装出一副不缺钱的样子,否则吃相就很难看。最好的方式就是像我们一样,从来不标榜自己是媒体,充其量是一家咨询机构,其实我们是做一体化营销解决方案的(滑稽)。
区块链里也存在舔狗,舔项目方、交易所和媒体的都有。据我们总结,舔狗不是一种个例,而是一种普遍现象。舔狗的逻辑是只要我对你好,你对我也好。不好意思,你对别人好别人会对你更加讨厌。
成为舔狗的原因一方面和个性有关,一方面是行业逻辑出现了根本性的解构。反映在社会层面是,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反权威,显态度,扬个性的氛围。拒绝舔狗也是一种态度。
交易所是爸爸么?一段时间以前是,现在快要成为了孙子。政策一来,人人喊打。有的变得又红又专,有的干脆躲起来不发声,有的又红又专又躲起来不发声。
交易所一开始就是个伪命题,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笑话。区块链一开始为去中心化而生,结果出现了一个无比中心化的交易所,项目方想上币还要交上币费,更别提交易所发假币的事了。
用我们以前采访过的人的话说:交易所是区块链领域的一个耻辱。比这个更加耻辱的是,韭菜们信啊,假币也无所谓,只要你能让我交易就行,有没有拍照也无所谓,管你注册地在哪儿。
大太监魏忠贤说:只要你成功了,人们就会忘记你手段的黑暗。只要交易所流量起来了,人们就会忘记交易所发假币的事儿,你照样能成为一线交易所。
所以,在一个不成熟和非理性的市场里,不按规则出牌的往往会成功,循规蹈矩的都是炮灰。在商业领域里,能吃到第一个螃蟹的毕竟是少数,能逆袭的才是真正的大佬。
什么是不确定性的钱?合约就是。交易本身就是一种投资,投资与投机有什么区别?本质上没有区别,只是概率大小的问题。掷骰子中小于0.5是小概率,大于0.6是大概率。
投资本身做的就是小概率的事件,只不过很多因素可以提升这种概率,比如政策环境、信用背书以及商业模式啊这些。概率小,收益大,如果不成正比,那就不适合做合约。
什么是确定性的钱?服务就是。这个不分行业,吃饭交钱,买东西花钱这种都是确定性的行为,也就是智能合约孜孜不倦力图用代码实现的事儿。区块链市场中,为别人做服务赚的就是确定性的钱。
现在很多企业在为传统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提供技术和咨询服务,而且需求很好,几乎零风险。
中国人现在多有钱?每周能产生2个亿万富翁。报告显示,中国个人持有的可投资资产总体规模已达190万亿元。虽然90后和00后的存款不多,但信贷水平高,人均信贷额度超过12万。
所以,老盯着那些存量没用,割来割去都是老韭菜互割,写来写去都是一些不痛不痒的稿子。很少有人下到基层,脱离区块链之外看财务状况。
总有人祈祷大资金进来,进来干嘛?砸盘么?加密数字货币市场总市值才不到2000亿美元,而整个潜在的区块链产业市场规模有8000万亿美元,中国有9成以上的人都没喝过星巴克,又有多少人听说过区块链?
要眼光放长远,寻找确定性的财富机会。
为什么在这个领域待了那么久,还是没赚到钱?为什么写了那么多稿子,还是没有流量?人有两个最大的毛病,一是总会过分地高估自己;二是总会轻易地找到舒适区,游不出来。
这个东西反映在社会心理学上,叫做乌比冈湖效应,指人的一种总觉得什么都高出平均水平的心理倾向。全中国有多少人有本科以上学历?不到4%。中国有多少人没出过国?13亿。有多少人没坐过飞机?10亿。
前两天去武汉,一家100多平的小小水果行一年可以挣一套房(折合200万左元);一司机师父做羊毛衫纱线批发,3年挣400万。所以,那些不被注意到的反而是财富洼地。
区块链领域里要多说话,不说话就没有知名度,出门就会被欺负,当然,说了也不一定有,不说就一定没有。
多说话也还要多做事儿,现在年轻人的通病是做事儿的人太少,不想努力的太多。社会遍地小鲜肉,但能有几个王阿姨?资源稀缺的地方就存在竞争,有竞争的地方就需要努力。
千万不要以为,看懂了99个白皮书,自己就能发99个币;看懂了99个行业,自己就能做好99个项目。人这一辈子,做好一个就牛逼。要务实,要专注,要懂得适可而止,做自己能力范畴之内的事。
行情起不起得来要看契机有没有。17年有94事件,今年有上层建筑的利好,明年有比特币减产的信号。币圈神奇的地方在于,无论特大利好还是特大利空,最终的结果都能导向大涨。
韭菜果然不是盖的,暴富心理极其强烈。
行情不好的时候,关张并不是坏事。所谓收拾旧山河,再重头来过。经济学上有个停止营业点,即平均收益等于平均可变成本的时候,就可以停止营业。矿圈有个矿机关机价格,都是一样的。
轻易判断一个市场的涨跌是危险的。有两个比较潜在的道理是:一是人们总是习惯带着偏见去思考事物,这样得出的结论大概率也是带着偏见的;二是人们作出的选择往往是非常主观且无法被改变的。
一个可以相信的朴素原则是:通过所有的已知条件是一定能够求得未知解的。
所以,判断市场的前提是分析市场,只有分析得足够透彻和全面,作下的判断才会更精准。
所有的区块链市场都是不团结的,这个不分地域,也不分参与者属性,而只跟人性有关。其中,媒体是最不团结的,不仅不团结,还有可能拔矛相向,因为媒体本身就代表了锋芒,锋芒之间不可能团结。
没有团结,只有竞争和合作。合作也是建立在脆弱的表面利益之上。归根结底,社会进步产生了越来越精细化的分工,而狭隘的个人自我主义又抗拒着分工带来的协作需求。
在物理学上,是一个熵增和熵减的过程。
所以,脱离具体利益绑定的口头团结都是虚假的,也是不可持续的。随着流量的进一步下沉分化,更多超级用户的产生,会倒逼产业链上的参与者变得团结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