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如水的货币,流向何方?

2020-09-22    
加入收藏
如水的货币,流向何方?

 

广义货币(M2)是用来反映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货币量的重要指标,包括流通中的货币,以及各种活期、定期存款,但不包括各类金融债券等。根据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8月末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8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92.49万亿元,同比增长13.5%,比上月末低0.4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什么?

经济学上来说,这意味着我国货币化速度的加快,也意味着通货膨胀的加重。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47.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2%。经济学家常用M2与GDP的比值来量化一个国家货币与实体经济的比例关系,这一比值越大,说明货币超发越严重。

M2的超常规增长,GDP跟不上其步伐,这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的现状。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理财的主要方式便是将钱存定期。那时候,工人每月的工资足够支付日常开销,钱存在银行一存就是好几年,每年还可支取利息维持生活。

但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飞涨的物价、房价和生活物品,人们发现存在银行里的货币在以一种更为隐蔽的方式迅速贬值。但是,除了存银行,还能怎么样?

是扔到股市里去赔钱,还是炒房去担政治风险?

对于现在数十万计的家庭财富,各个家庭都陷入了为难的境地:这个股市总是破纪录地下跌,扔多少进去就是白送人。买房来炒吧,一个限购政策就断掉资金链,亏得血本无归。虽然存在银行也是亏,但至少比起股市来亏得少,只要世界不大乱,钱还是能回个大本。

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烧伤了全世界的金融市场。为了维护本国或者本地区经济,包括美国、欧洲,以及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都采取了较为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大量的货币流入市场,且内外夹击。如此形势之下,海外热钱和国内刺激计划带出来的货币像一股势不可挡的洪流,流到哪里,哪里就一片汪洋。

在我国,最深受其灾的当然是房地产市场。

实体经济并不需要那么多货币,于是那些多余的、不安分的货币流入房地产市场,房价应声上涨。房价上涨之后,房租上涨,随之带来一系列生活用品的上涨。而事实上,这些多余的货币流入房地产市场后,还会带来更多的银行贷款,增加更多的货币供应量。房地产商拿到这巨大的货币量后,他们也会开始为手中的货币寻找更适合的归处。

近几年的购房者都缴纳了不菲的通胀税,但若是投资性购房者,这笔通胀税总是有买家来买单。况且,购房者从银行贷出来的那笔钱也在贬值。但若是自住性购房者,这笔通胀税只能由自己来买单。得益于目前较为宽松的首套房政策,他们缴纳的通胀税也许会轻些。

过量货币将房地产市场炒得热火朝天,“居者有其屋”的理想让限购政策适时出台,投资性购房受到了遏止,房地产商资金链中断,房价应声下跌。

对于这一切,越来越有理财意识的人们这几年看得很清楚:“房地产市场的浑水真不能乱趟,说不定就把自己陷进去了。政策不稳定,房地产投资变得扑朔迷离。”

当然,连老百姓都看出来的现状,各级政府的决策人士自然看得更真切。

政府试着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实体经济,但兴盛于江浙一带的民间借贷带来的风险太大,容易引起群众事件,只能先拿温州当试点。

至于投身到股票市场,这些年的跌宕起伏已经让人失去了信心。

2009年,股神巴菲特的投资原则一度成为中国股民的金科玉律,许多股民相信坚贞不渝是爱情和炒股的共同准则,开始做一些长线投资。但很快,人们就发现长线投资就是送钱的过程,能在中国股市赚钱的方式只能是做短线,做投机。

投机是一个股市活跃的重要行为内容,但是如果股民都只专注于投机,股市同样也是不完善的。而从国家层面来说,如果中国家庭可以将手中的余钱放入股市,并且从中获得一定的利益,如水的货币就可以找到一个真正的家。在股市里,流动的货币就像河流汇入大海,无法再掀起巨大的风浪了。对于股民来说,股市的收益若能稳定些,自然也能少缴一些通胀税。

货币如水,而超发的货币就如同泛滥洪流,河流不是它们的最终归属,大海方能阻止洪流泛滥成灾。超发的货币流入房市,房价暴涨,房地产商又将这股洪流引入下一条河流,灾难并没有终止。直接投资亦如是,毕竟实体经济并不需要如此多的货币。股市本是一个理想的去处,但是无奈中国的这片海洋千疮百孔,也阻挡不了洪流。

如今看来,如水的货币只能静静地躲在银行里,等待着属于它们的命运。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