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为什么说人人都需要财务思维?

2020-05-11    
加入收藏
为什么说人人都需要财务思维?

 

什么是财务思维?这是头条问答里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税务经理这样说的:是你对业务敏感,看一张凭证,你看到的不是分录,是业务是资金流动。你知道之前发生了什么,知道在之后会带来什么影响,知道这中间的涉税环节,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选择最有利。

财务部长是这样的:合并报表会计拿季报的初稿让她审核,大约五秒钟,她圈出了第一个有问题数字,接着是第二个…不到五分钟,她开始跟会计说这些数字的问题。

销售会计是这样的:一个工厂月末结账,报表的销售成本和账面有十几万差异,工厂会计核对了一个上午,也没找出来哪里出错了,只能向总部的销售会计求助。她拿到工厂的数据,巴拉巴拉…十分钟后,告诉工厂,有一笔在途的成本小数点错位了。

以上都可以说是财务思维的呈现。事实上,人人都应该懂点财务思维。为什么?今天,身边君就带你看看清华经管会计系主任肖星老师是怎么说的。以下,Enjoy:

 

肖星 | 作者

身边的经济学 | 来源

 

01

企业开张三件事

 

我们首先从企业的经济活动角度来做一个总结。

每一家企业都有各种各样的经济业务,纷繁复杂,各不相同,但这些活动在会计眼中,归根结底就是三件事:经营、投资和融资。将所有经济活动抽象来看,企业是在不断地重复着一个“从现金到现金”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具体而言,企业三件事以及不断重复的循环都包括哪些呢?

公司开业,首先需要股东或债权人投入资金,这是一个融资活动;然后公司拿这笔钱盖厂房、买设备,这是一个投资活动;接下来招聘员工、采购原材料、生产产品、销售产品、回收货款,最后又收回了钱,这些都属于经营活动。企业赚钱的整个过程,涉及经营、投资和融资三类活动。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具体包括很多不同的业务,比如与招聘相关的薪酬业务,比如采购、生产、销售、回款等。经营活动从现金到现金的循环是一个非常鲜活地描述企业经营状况的信息来源。

企业采购,可能是预付款,可能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还可能是先拿货,再付款,这三种采购方式的付款条件,在资产负债表中,通过预付账款、现金、应付账款的数额来表现。

 

购入的原材料,不会马上投入生产,而是先存放在仓库里。原材料在仓库的存放时间体现了一家企业的采购规划能力。

 

接下来将原材料从库房提出,投放到生产线上,再生产出产品。在这个过程中,资金是以在产品的形式存在的,至于存在时间有多长,则取决于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

 

将产品生产出来后,通常又再一次放进仓库里。产成品在仓库中存放的时间,反映了企业的销售能力。

 

产成品销售出去后,大多数时候变成了应收账款,企业收回货款,拿到现金。

以上的整个过程,在资产负债表中都有记录。采购过程的付款条件体现在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上;采购成果是否合理,体现在原材料的存放周期上;原材料变成产成品的过程中会产生在产品,在产品的周期体现了企业的生产效率;生产出的产成品在出售前存放在库房中,存放时间的长短体现了企业的销售能力;销售之后变成了应收款,它的回款周期体现了企业应收款的管理能力。从付钱采购,到最后收回应收款变成现金,就是一个企业的日常运营,即从现金到现金的一个完整循环。

以上的整个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对应的资产、负债项目的周转率,清楚地计算整个企业一个现金循环所需的平均天数。我们用应付、预付款项的周转率来反映付款周期,用原材料的周转率来反映原材料平均的存放周期,用在产品的周转率来反映平均的生产周期,用产成品的周转率来反映产成品的存放周期,最后用应收账款的周转率来反映平均的收款周期。将以上这些周期加在一起,就是企业在日常运营中完成一个从现金到现金的循环所需要的具体时间。

由此可见,财务数据可以反映企业运营的全貌,甚至具体到每一个细小的业务,企业中任何一个部门的运营状况和效率,都可以从财务数据中看出。财务数据的背后是鲜活的企业具体业务,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人人都要了解财务知识,人人都要具备财务思维。

财务思维让我们不止关注于眼前的那一项工作,而是看到这项工作与企业其他工作的关系,甚至了解这项工作对企业整体运营的意义。财务思维给了我们一个俯瞰企业的视角,给了我们认识企业和经济运行的战略眼光。这无论对于企业的管理层,还是一名普通的员工,都会有莫大的价值。

 

02

经济活动的驱动力

 

财务报表的作用还不止这些。企业各种经济活动背后的驱动力首先是行业,行业分析有一个传统工具—五力图,它包括两大方面的因素:一个方面是竞争,包括来自行业内部的公司,也包括新进入者,还包括替代产品。竞争首先会冲击公司产品的价格,由于成本不变,当价格受到冲击时,毛利率马上就会下降,进而会影响企业的净利润率。所以,竞争会冲击企业的盈利空间,这是从效益的视角来考察企业。

五力图的另一个方面是企业的上下游产业链环境,即购买方和供货方,这会直接影响企业业务的运营。比如,供货方的谈判能力会直接影响采购的付款条件,购买方的谈判能力会直接影响销售的难易程度以及回款周期。它们二者共同影响了企业从现金到现金的循环周期。这个业务运营周期,是从效率的视角来考察企业。

所以,行业会直接影响一家企业的盈利空间和业务的运营周期。虽然财务数据纷繁复杂,但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效益和效率这两个反映视角。虽然行业是影响这两个因素的重要驱动力,但面对同样的行业环境,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应对方式,我们称作企业的战略选择。

企业有两种大的战略选择:一种是成本领先战略,就是薄利多销,想方设法将成本降到比任何其他企业都低,于是就有能力用比别人都低的价格销售产品。一旦价格比别人都低,就会让我们的产品更有吸引力,买产品的人多了,就能实现薄利多销。成本领先战略是一个牺牲一定的效益,来换取效率的战略,所以其表现是低毛利、高周转,即低效益、高效率。

另一种是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是想方设法地将产品做得富有特色,因为产品有特色,所以可以卖高价钱,因此毛利率高,但是高端产品通常需求量会少,所以周转率相对会低,即效率会受到一定影响。差异化战略是牺牲一定的效率来换取效益的战略,其表现是高效益、低效率。

因此,影响效益和效率这两方面表现的,不仅仅是行业,还可能是战略选择。不过,选择了战略,还涉及执行的问题。如果能够成功执行,可以通过牺牲一部分而换取另一部分,但如果战略执行不到位,就有可能出现企业费了半天劲,还达不到自己的战略定位的情况。比如成本领先战略虽然牺牲了毛利,却没有换来高周转,或者差异化战略牺牲了周转率,却没有换来真正的高毛利,这些都是企业战略的执行失败。

因此,企业经济活动的背后,真正的经济驱动力是行业、战略选择和战略执行,而这些因素才是决定财务数据表现的内在因素。这个表现可以分成效益和效率两个视角,二者最终共同决定了一家企业的投资回报,就是企业创造了多少价值,这是一家企业一定要追求的最终目标。

企业每个部门员工的工作都会体现在财务数据中,包括采购、生产、销售、人力资源、投融资,等等。财务数据不仅会描述工作的状况,还可以给出评价,让你知道你在这个工作中,效益如何、效率如何,而这样的效益和效率状况会为企业的最终盈利贡献什么样的力量。

所以,这些数据也在提醒我们去思考所做的每一项工作发挥的作用,是有提高效益的作用,还是有提高效率的作用。如果对于二者都毫无帮助,可能就说明你的工作是毫无价值和意义的。

 

03

听数字说话

 

我们可以通过资产负债表资产中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存货,以及负债中的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等项目来了解公司经营活动的运营情况。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这些项目的周转率水平来了解业务运营的运营周期,了解企业的效率情况。

我们可以通过利润表中的毛利率、三项费用、资产减值、净利润等数据了解企业的效益情况。利润表可以让我们很清楚地了解企业的利润是来自于正常的经营活动,还是来自于投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或是资产减值的变化。在经营活动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知道企业业绩优劣,是成本还是费用方面的结果。

通过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结合,我们还可以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比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等。偿债能力是一个涉及风险问题的分析。

现金流量表是一张着重描述风险的报表,对其分析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现金流本身的结构分析,可以通过经营、投资、融资现金流的八种不同状态来推断公司的运营状况,以及最需要关注的风险点。对现金流分析的另一个方面是分析净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之间巨大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它背后的业务原因,这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引起企业不能持续经营风险的一些原因。

当我们拿到一家企业的报表时,应该如何去解读呢?首先看风险方面,其次看收益方面,最后看偿债能力,可以通过现金流量表角度分析。

这里我们重点介绍一下收益的方面,就是指赚钱,用财务指标衡量就是投资回报超过资本成本的程度。

我们主要讨论投资回报,通常用总资产报酬率这个指标来表示投资回报。总资产报酬率可以分解成两个指标的乘积:一个是净利润率,另一个是总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

净利润率用来衡量效益,总资产周转率用来衡量效率,由此我们将赚钱分成效益和效率两个方面。

在分析一家企业时,我们首先要看这家企业的投资回报在行业中处于怎样的水平,在整个社会中处于怎样的水平,然后再来看这样的一个投资回报水平是高是低,效益和效率两个方面中哪个方面起了主要的影响。所以,我们用衡量效益和效率的指标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进行比较,看一看它在同行业中的水平,再根据这家企业自身的战略选择来判断这样的水平是否正常。

比如,如果一家公司的战略定位是成本领先,就应该预期到它的毛利率不会有太突出的表现,而它应该表现出较好的周转率。也就是说,这家公司的毛利率可能处于行业的一般水平,甚至是中等偏下的水平,但它的周转率应该处于行业中较高的位置,至少是高于平均水平的。如果它的财务数据没有表现出这样的现象,就说明这家公司的战略执行可能出现了问题。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原因,比如周转率没有达到应有的高水平,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东西卖得太慢了,还是因为款收得太慢了,是因为在原材料环节浪费了太多的时间,还是因为在生产环节浪费了太多的时间?这只是从会计角度进行的分析,还需要进一步结合企业自身的业务特征,寻找业务的角度来理解这个数据背后的原因。

当我们看到成本领先战略的公司毛利率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时,不能就此认为一定合理,还应该去寻找关于它成本的相关信息,也将它的成本水平与同行业的公司进行比较,看一看它的成本状况在同行业公司中是否真的处于领先的地位。如果我们发现它的成本并没有处于领先的地位,就说明这家公司虽然周转率较高,但它并没有实现成本领先战略的最根本的基础,就是成本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周转率高其实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压低产品的售价来实现,但是这种做法的长远保障肯定是成本优势,即成本比其他公司更低。如果公司的成本并不比他人低,只是价格定得比他人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问题,只是别人挣得多、我挣得少,但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整个行业毛利率水平都在下降,等到激烈的行业竞争到来时,所有公司可能都处在盈亏平衡的边缘,如果企业的价格低,而成本又与平均水平相当,则势必会亏损,低价是难以持续的。所以,成本领先战略最重要的实现前提是,在行业中具有成本优势。

如果是一家差异化战略的公司,就需要了解这家公司的产品在行业中是否给人一种高端的印象,它的产品的价格水平是否真的比其他企业的同类产品高。我们如果能找到相关的销量数据,就可以大致看到每一件产品的收入,用这个数据去与同行业的公司比较,就可以知道定价区间是否在行业中处于较高的位置。之所以关心这个问题,是因为差异化战略最终要落实到产品的独特性上,而这个独特性最终的目的是获得标高价的能力,如果不能获得标高价的能力,那么产品的独特性就没有价值和意义。

当我们去分析公司的财务数据时,就是用衡量效益和效率的不同指标,与同行业的公司进行比较,并结合这家公司自身的战略选择,来判断财务数据的表现和战略选择是否相匹配,并且进一步推断这家公司的战略执行是否成功。如果不成功,分析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再进一步了解公司在业务上的举措。

以上就是报表解读的基本思路。

 

关于作者:肖星,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会计系系主任,清华大学全球私募股权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曾获得北京市师德先锋称号、 清华大学“良师益友”奖、清华大学年度教学优秀奖。

本文整理自《肖星的财务思维课》,经出版方授权“身边的经济学”原创首发。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