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通货膨胀:本质上是一个政治现象,关键在于谁控制了货币权力

2021-04-29    宋光辉
加入收藏
文/宋光辉,著有《金融工程实战术》《资产证券化与结构化金融》《金融大败局》
通货膨胀:本质上是一个政治现象,关键在于谁控制了货币权力
关于通货膨胀,有一句名言,就是弗里德曼说过的: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一个货币现象。
这个观点被很多人接受和认可,以致于我们很多人一看到央行货币放水,就担心通胀是不是就会来了。
货币放得多了,如果一直不得到控制,最终必然导致通货膨胀,这个观点是没有任何问题。然而,关键的问题,货币放水是不是不受控制的?
在现在的信用货币时代,信用货币的生产不像原先生产黄金那样,有较高的成本,中央银行有足够的手段,可以有效控制货币的供给。因此,分析通胀的关键是中央银行或者说掌握货币权力的人的选择。
这就意味着,通货膨胀是个政治现像。
以美国为例。为什么我们不用太过于担心美国的通胀问题。原因是美国的国内,绝大多数的民众反对通货膨胀,这些民众拥有选票。一旦美联储控制的货币供给引发了通胀,引起选民的反感和反对,这在政治上相当于是自杀。
经济学专业的角度,有的时候,通胀并不是一定就是坏事。经济学上有个菲利普斯曲线,讲的就是通胀率和就业率的取舍关系。通胀影响储蓄的购买力,但是有利于就业。然而,现实中受失业影响的人只占少数,而通胀对于绝大多数的人都产生影响。因此,反对通胀的政治力量更加强大。
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沃尔克担任美联储主席控制住了高通胀。之后,格林斯潘在担任美联储主席的时候,建立起了实质上的通胀目标制,也就是将货币供给与通胀率挂钩,将目标的通胀率水平设定在约2%的水平。如果通胀率下来了,就放松货币,如果通胀率上来了,就紧缩货币。伯南克担任美联储主席的时候,更是将通胀目标制确立为正式的规则。
美国将近四十年时间里,都没有打破通胀目标制。美国还早就形成了一个政治惯例,就是总统不干预和参与与货币政策的决策。总统之所以不趟这个浑水,就是怕万一决策错误,得罪选民。
特朗普比较特立独行,在任总统的时候,他一直评论甚至试图直接干预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遭受很大非议。拜登在美国政坛呆了近50年了,是个老油条,深知政治规律,自然不会去轻易触碰这条政治禁忌。
原先,拜登推出财政刺激计划的时候,很多人质疑钱从哪来,认为最终不是依靠货币放水,并且因此而担心通胀。然而,事实上这是多虑了。拜登推出了加税政策,宁愿得罪有钱的少数人,也不敢反对通胀的多数人。
日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是低利率、高汇率和通缩的金融形势,对于经济发展非常不利。克鲁格曼早在2000年初的时候,就提出再通胀措施,他并且认为要实现通胀很简单,因为政府印钞很容易。但是将近十几年的时候里,日本却没有人能够打破这种状况。一直到日本多数国民意识再这样下去,国家经济都会完蛋,加上具有深厚政治背景和强大政治能量的安倍上台之后,才打破这种格局。这个也可以从政治的角度的去理解。
通货膨胀是个货币现像,而货币则是政治力量控制的。这个就好比函数y=f(x(z)),y是变量x的函数,而变量x则是变量z的函数。Y最终是变量z的函数。因此,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个政治现像。除非美国的政治制度或是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及遭遇重大外部冲击,否则通胀问题是个伪命题。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