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牛市什么时候结束?

2020-07-19    
加入收藏

A股开启暴跌模式,部分投资者变得忧心忡忡:

——牛市结束了吗?

——牛市什么时候会结束?

要回答这个问题,显然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

今天的文章,正是为此而来。

1

1990-1995,蛮荒时代的A股

牛市什么时候结束?

 

1995年以前,A股有过三轮牛熊周期。

不过那时候的牛市,都是忽然而来,一两个月时间就暴涨几倍;

又忽然而去,犹如蹦极。

那时候的股市,基本毫无规律,就像微观世界的粒子波动,充满了不可预测性。

主要的原因是,当时的股票数量少,每一只个股的波动都会极大的影响指数的变化;

场内的参与者又全部是散户,缺乏专业投资意识,形成了一个纯粹是乌合之众构成的赌场。

赌徒们只关心两件事:

第一,政策,决策层的喜怒变化是股市最大的无形之手。

第二,流通盘要小,这样才好炒。

1990年底,上交所开门营业,当时挂牌的只有8只股票,人称“老八股”。

赌徒们进来一看,咦,这么少股票,赶紧抢啊……

于是在严重的供不应求下,买到就是赚到,所有股票都在节节攀升。

但由于当时的交易制度实施了1%的涨跌停板(后改为0.5%)限制,股指只能走小碎花步。

直到一年之后,决策层取消了涨跌停板的限制,井喷开始了。

那是人性疯狂的集中释放,1992年5月21日,上证指数单日涨幅105%。

三个交易日后,部分赌徒们尝试获利了结,由此导致践踏效应,暴跌开始。

5月27日,单日最大跌幅-35%。

半年后,股指跌幅超过-70%。

年底,邓公南巡,发表关于股市的看法谈话,四个字“坚决地试”,再次扭转了市场预期。

新韭菜鱼贯而入,三个月内,指数从286点被炒到1558点,涨了三倍。

眼见股市天天涨,决策层出手降温了。

股市大扩容开始,两年时间,沪深股票数量从54家增加到287家。

短时间的供过于求,最终导致了熊市的到来,上证指数又从1500点之上回到了300点左右。

1994年7月30日,决策层出手救市政策,第二天指数跳空高开,第三轮牛市开始。

一个月时间,指数又回到了1000点之上。

接着,又开始暴跌,一个月时间跌幅超过-50%。

如此的变脸无常,让A股这赌场恍如一个无间地狱,这显然不是决策层想看到的。

对于决策层来说,其心态就跟家长对孩子的期待一样,

希望看到的,无疑是一个积极的、健康的、可持续的慢牛股市。

但偏偏,初生的A股,就跟顽劣的哪吒一样,

鲁莽、冲动、脾气乖张。

决策层也是心累了,1995年5月,“T+1”制度出台,规矩陆续建立。

A股的蛮荒时代从此结束。

2

1996-1997,第一次业绩牛的终结

牛市什么时候结束?

 

1996-1997年的牛市,是A股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有基本面支撑的牛市。

牛市的启动,起于中央宏观调控的初见成效,经济软着陆,而当时的股票估值普遍处于历史低位。

更重要的是,在经济市场化的过程中,一批优质的本土公司开始崛起了。

比如四川长虹,这家公司作为当年的彩电龙头,率先发起价格战,由此不断蚕食外资品牌的市场份额,成为自主可控的一代天骄。

其业绩,也从93年的4.29亿增长至96年的16.75亿,97年进一步攀升到26.12亿元。

但这样的重磅级公司,1996年初市盈率只有3倍。

——聪明的,有见识的投资者,悄悄进场捡筹码了。

A股开始回暖,赚钱效应出现了,于是人气再次爆棚,投机泡沫涌现~~

1996年,从年初到10月份,上证指数实现翻倍,决策层再次感受到了气氛不妙。

打压开始了。

10月份,连发了《关于规范上市公司行为若干问题的通知》、《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关于坚决制止股票发行中透支行为的通知》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和通知,使用了“规范、管理、坚决制止、防范和严禁”等关键词。

这就像是家长对孩子的严厉呵斥。

谁知道,孩子长大了,再也不像小时候那么敏感脆弱。

指数仅仅调整了10%,继续放飞自我,逼得家长再次发布红头文件——

11月份,出台了《券商自营业务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督》、《严禁操纵市场行为》、《进一步加强市场稽查工作》、《加强风险管理和教育工作》等文件,并恢复了涨跌幅限制措施。

没用。

股市依然我行我素地往上涨,把家长的话当作了耳边风。

1996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重要位置刊登了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明确指出“最近一个时期的暴涨是不正常的和非理性的”,由此才出现了一波-30%的回调。

这次事件,被后世史家称之为“十二道金牌”。

决策层竟然要发出十二道金牌,才能将A股的牛脾气摁下来,这可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啊。

这说明,进入青春期的A股,渐渐有自己的个性了。

赌场里,一批有经验的,有专业知识的大户出现了,他们成为了驱动股价走向的重要力量。

虽然大户中,玩短线博弈的仍是高比例,但不可否认,这是A股专业化的开始。

大户们意识到,当时的经济基本面是向好的,股市虽然有些泡沫,但经过调整后,已经变得合理。

于是大举入市,A股业绩牛第二段征程开启。

1997年上半年,指数从900点左右上涨到1500点,涨幅超过60%。

决策层再次出手。

1997年5月12日,印花税由3‰上调到5‰;

5月22日,严禁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炒作股票,并宣布股票发行额度较1996年扩张一倍(达到300亿)。

至此,牛市结束。

在接下来的两年熊市中,一方面股市不断扩容,大量公司上市,另一方面外部环境也不佳,亚洲金融风暴肆虐。

饶是如此,A股也没有回到1000点下方。

可见,这轮业绩牛的基本面还是靠谱的,这也是股市大户们敢于跟决策层博弈的底气所在。

3

1999-2001,第一次逆周期水牛的终结

牛市什么时候结束?

 

关于这次牛市的复盘,我们在《标准答案!这波牛市这么走》一文中有过详细分析。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回去重温。

总的来说,这是A股历史上第一次逆周期的水牛。

决策层基于经济失速的风险,实行了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在巨大的流动性和政策的鼓励扶持下,519行情惊天动地。

而在牛市的后半期,炒作之风盛行,做庄股、造假股大行其道。

据一家民间咨询机构调研,2001 年 初沪深两市 1100 多只股票中有 860 只有庄家驻扎,基本达到了无股不庄的程度。

小散户们也在进化,他们发展出了“跟庄”的操作手法,甚至还专门去找庄股投资,希望能在庄家出货之前获利出逃。

仿佛一下子,A股又回到了1995年前那个蛮荒时代。

以至于2001年初,吴敬琏抛出“赌场论”,引发了一场“A股向何处去”的大辩论。

在舆论风暴下,决策层开始出手,对坐庄行为进行了连环打击。

当年证监会颁布的有关证券监管的法规或条例达 51 件,有 80 多家上市公司和 10多家中介机构受到公开谴责、行政处罚,甚至立案侦查。

一大批庄家或坐牢,或跑路海外,市场气氛变得紧张。

那么,牛市因此而终结了吗?

并没有。

真正结束牛市的,是2001 年 6 月 14 日,国有股减持办法的出台。

新政下,股票市场的供给大幅度扩容,犹如水闸泄洪,倾盆而下,将牛市的人气彻底浇灭。

这时候,离牛市的启动点已经过去了两年。

中国入世,经济复苏,大水牛的历史使命已经结束,是时候价值回归了。

4

2005-2007,第二次业绩牛的终结

牛市什么时候结束?

 

这轮A股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大牛市,虽然由股权分置改革而起,但归根结底还是业绩驱动的。

中国经济踏入黄金时代的中后期,各行各业都处于大繁荣的局面。

首先是出口行业繁荣,贸易顺差结汇带来了超额的流动性;

接着是房地产和钢铁水泥等重工业的繁荣,带来了企业盈利的强劲增长;

大宗商品供不应求,也进入了价格的上行周期,上游资源型企业数钱数到手抽筋;

金融业处于整个经济的上游,业绩同样节节攀升。

基本面繁花似锦的同时,机构资金也开始纷纷入市——

首先是公募基金,公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一次牛市的1998-2000年左右。

但那时,公募的规模只有一两百亿,对市场的影响尚小。

后来漫长的熊市期,发育也缓慢;

而在这一次牛市中,公募的力量真正被瞩目。

2006年的时候,公募基金的规模已超过3000亿元,王亚伟也凭其精湛的重组股押注术一炮而红,赢得“最牛基金经理”的名号。

接着,2004年开始政策鼓励保险资金入市,2005年,国家大幅度提高QFII额度,外资进场。

在基本面、政策面、资金面的合力共振下,牛市一往无前。

而到了下半场,由于经济过热,通胀压力增加,决策层也悄悄出手了。

这是一段层层加码的历史:

首先,央行连续10次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到年末的12月25日,我国存款准备金率从年初的9%上升至14.5%,市场流动性不断减少。

接着,5月30日,调高印花税,打击了市场的高频交易风气。

8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出口行业触礁,基本面转坏,机构资金感受到了凉意,开始悄悄撤离。

同月,证监会暂停新基金的发行,流动性供应再次减少。

大量巨型蓝筹股上市,如中国石油、建设银行、中国平安、中国人寿等,扩大了股票的供给面。

最后,股权分置改革后,2007年存在着4-5月以及8-10月两个解禁高峰期,大小非减持增加了股票供给,前三季度共减持40.1亿股,压力骤增。

可以看到,这一轮牛市的终结跟1996-1997年的业绩牛有着相似之处。

当基本面强劲的时候,要想摁下牛头,就绝不是家长呵斥两声可以解决的了。

你必须连环加码,同时用到加息、加税、关资金闸门、股票扩容等一系列手段,再配合基本面的转坏、公司股东的减持等多方合力,才最终捆住这只牛。

在诸多的博弈力量中,公司管理层的解禁减持动力,逐渐成长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空头力量。

5

2008-2009,第二次逆周期水牛的终结

面对美国金融风暴掀起的滔天巨浪,我国决策层毅然出台了一系列的救市措施,史称“四万亿”。

在巨大的流动性推动下,A股再次迎来一轮10个月的中等牛市,期间指数翻倍。

就像前面我们分析到的一样,决策层对待股市,就跟家长看孩子一样,

暴涨与暴跌,都不是想看到的。

于是当2009年,经济在天量信贷的支撑下成功回暖,政策就开始调整了。

而在水牛行程中,由于缺乏坚实基本面的支撑,驯服也就变得容易。

当年6月29日,A股IPO重启,创业板开闸,增加股票供给;

同月,规范信贷管理,严控散户违规骗取贷款入市炒作。

另一方面,闻到血腥味的管理层开始大量减持,进一步推动了趋势的逆转。

6

2014-2015,第三次逆周期水牛的终结

牛市什么时候结束?

 

这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次牛市,详细的解读请大家参阅《梦回2015!如何才能不浪费这轮行情》一文。

这同样是一次经济下行周期中的放水操作。

2015 年上半年,沪指从 3200 点上涨到 5178 点的 7 年高位,这也是A股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资金杠杆撬动的牛市。

一方面,是场内融资融券业务的迅猛发展。

融资融券从 2014 年初不到 3500 亿元,年底突破 1 万亿元,再到 2015 年 6 月达到历史峰值的 2.27 万亿元。

另一方面,是场外配资行为的疯狂。

配资规模据业界估计,跟场内的两融资金大致差不多。

巨大的杠杆下,2015 年A 股成交量突破 15000 亿元,最高时达到 22000 多亿元,成交量刷新了人类历史成交量记录,超过美国市场一天的最大成交量,这表明市场已达到极度疯狂状态。

这种局面下,决策层再次出手。

一方面,IPO重启,国泰君安、中国核电等大型股票的上市,带来了流动性的紧张。

比如6月15日,当周25 只新股集中发行,其中包括近五年来最大规模 IPO 的国泰君安证券,冻结资金达到 6.7 万亿元人民币,对股市形成了强烈的吸血效应。

另一方面,清查场外配资。

6 月 13 日,要求证券公司对外部接入进行自查并清理场外配资,股市直接开启跳水模式。

跟上次水牛一样,看到风声不对,管理层减持瞬间暴增,成为了牛市加速下跌的元凶。

7

历届牛市是如何结束的

资金与股票的供求关系决定着牛市的起落。

越是缺乏基本面的支持,政策面的影响力就越大。

我们可以看到,在蛮荒时代,在历次大水牛中,决策层都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

只要决策层想把牛摁下去,

在供给端增加股票数量,在需求端控制资金水龙头,随便一条手段都能将股市打下去。

而在业绩驱动的牛市中,

决策层想抑制泡沫,则变得艰难。

由于基本面的强劲支撑,更多的精明的投资者拥有了跟上面博弈的底气。

过去的三十年,A股从只有散户的小赌场,

逐渐成长为个人投资者(散户)、法人(公司股东)、境内专业机构(公募、私募、券商、保险、社保基金、信托、期货资管、财务公司、银行等)、境外机构(通过QFII、RQFII和陆股通渠道进入A股市场的境外投资者)等多种力量博弈的全球第二大股市。

看下面这张图:

牛市什么时候结束?

 

图:A股四大投资者流通市值占比|资料来源:国金证券研究所

个人散户的比例已经下降到目前的28%左右,不足三成。

内外机构资金+法人的占比,合计超过了70%,成为了维持市场稳定的重要力量。

当然,这三股力量也有差异。

外资追求绝对收益,理性、专业,在全球流动,寻找低估值、高收益的投资机会,但目前占比仍小,不足4%,影响力尚缺。

但他们是市场上一股重要的风向标。

内资也是有专业追求的,但由于机制考核的约束,导致他们更多的追求相对收益,如此情况下就演变成了抱团风气。

导致股市的两极分化,业绩好的板块、行业龙头估值不断被扎堆买入;业绩差的几乎无人问津。

无形中,加大了股市的波动性。

可以说,近几年的漂亮50、消费医药股行情,都有着内资甩不掉的锅。

法人一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高净值投资者,对于资产的安全性极为看重。

所以在正常情况下,法人其实是一股重要的稳定力量,

但,一旦牛市泡沫化,法人的减持冲动也是与生俱来的,由于其超过一半的资金占比,那么就会成为巨大的空头力量,加速股市的下跌。

但不管怎么说,近十年来,随着聪明资金占比的扩大,A股已经不再是早期的那个乱糟糟的赌场了。

在基本面良好的情况下,聪明资金与决策层会形成博弈,让整个局面变得复杂。

但这一切都有个前提:这是业绩牛。

而在水牛里,一切决策层说了算。

历史上的牛市里,两轮业绩牛,一次持续了一年半,一次持续了两年;

水牛里,最长的两年(1999-2001),2009和2015都是8-10个月左右,持续性要差很多。

早期的情绪牛持续性更差,通常都是两三个月就结束了,甚至最短的只有三天。

1995年5月18-22日,受消息面刺激,股市三天暴涨60%,引起决策层的震惊,一怒之下取消了T+0制度,由此成为A股史上最短命的牛市。

所以持续性的长短,决策层决定是否出手的考虑是什么呢?

一是估值的泡沫化,如果整体估值过了50倍,屠刀下来的可能性就很大;

二是投机的严重性,比如一个月涨50%以上;

三是基本面回暖,业绩落地,政府的杠杆要降下来。

从目前来看,如果牛愿意听话,做个三好学生,维持慢涨格局。

那么,至少可以持续到明年春暖花开的时节,疫苗上市,疫情结束,全球经济复苏。

这是决策层最希望看到的结局。

但如果牛不听话,持续疯狂,一个月翻倍。

——那么,只怕将落得一个车毁人亡的结局了。

天佑A股!!!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