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考中进士就能当上知县吗?实际上路还很长,运气好的也要三五年

2022-02-24  今日头条  左都御史
加入收藏

在很多清代影视作品中,经常看见某一个读书人考中进士后,很快就被皇帝任命为知县。这也让人产生一种误解:一旦考中进士后,就可以马上授予官职。实际上,清代的新科进士要想成为一个知县,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考中进士就能当上知县吗?实际上路还很长,运气好的也要三五年

 

新科进士的喜

古人有四大喜,即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现在看来,只有金榜题名才是读书人真正的幸事。毕竟考中一个进士实在是太难了。

据不完全统计,清代共开科112科(包含恩科),总共录取了26848名进士,平均每科差不多240名进士。从年龄上来看,清代中举人的平均年龄为31岁,进士则为34岁。这样看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仅仅是极少数读书人才能实现的终级愿望。

一个读书人十年寒窗考中进士,期间经历了多少苦楚,恐怕现在的人是无法想象的。但一旦中了进士,各种荣誉也就随之而来。首先朝廷要发上一笔银子,让新科进士在当地建进士碑,并给予一段时间的假期,回原籍显摆显摆。

考中进士就能当上知县吗?实际上路还很长,运气好的也要三五年

 

按例,新科进士回乡后要大摆宴席,亲戚朋友同年们都要送上一笔不小的礼钱,当地官府也会有所表示,知县老爷也会按官场惯例送上一笔不菲的学礼。

以曾国藩为例,他考中进士后回原籍后,几乎把湖南各府都走了个遍,实际上就是打秋风,这一趟回乡,让他捞了不少的钱财。不过这也是清代的风气,大家都是这么干的。尽管进士有功名在身,也获得了入仕为官的资格,但距离当官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新科进士的悲

明清两朝,新科进士能直接授官的只有一甲三名,状元授予修撰,榜眼、探花授予编修,皆为翰林院官。至于二、三甲进士,则要参加朝考。朝分为一二三等,一等者进翰林院深造,二等排名靠前的也有机会成为庶吉士。

考中进士就能当上知县吗?实际上路还很长,运气好的也要三五年

 

二等排名靠后以及三等者,则要成为候补,等待吏部的铨选。清代的候补水太深,对于那些急于入仕的新科进士来说充满着无尽的辛酸。

按规定,在京各衙门以及各省州县,有官位开缺时,吏部才会启动铨选程序,这多少有点运气的成分在里面。如果运气好,正好有一批岗位开缺,那么则有可能很快授职,如果没有岗位开缺,就要一直等下去。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很残酷的,一般情况下,岗位开缺的仅有几个,而新科进士除了庶吉士以外,大部分的二、三甲进士都要参与竞争。人一多条件自然也高了。在铨选的过程中,吏部又要分二甲、三甲,同样是二甲,又要分出排名。这样一来,只有少数人有机会进入铨选的程序。

考中进士就能当上知县吗?实际上路还很长,运气好的也要三五年

 

问题的关键是,在铨选的过程中,参加竞争的还不仅仅是新科进士,还有上一届的或是前几届的进士,以及那些请病假,回家守孝的前任官。这么算下来,一个岗位就有数十人乃至上百人参与竞争,其难度可想而知。

那么通过了吏部铨选就一定能实授吗?显然不是的,还必须经过一个上岗前的考核,主要是身家清白,祖上三代有没有钱粮亏空或是临阵脱逃一类的,排除了这些因素外,才能在吏部的带领下参与引见,即皇帝亲自面试。不过引见基本上是个程序,毕竟新科进士担任的都是一些低级官员,走个过场而已。

新科进士授官主要分为京官和地方官两大类,京官如果是高配则是各部主事,低配则是内阁中书一类的;地方官主要是各省知县或是学官。

考中进士就能当上知县吗?实际上路还很长,运气好的也要三五年

 

需要注意的是,清代新任官员都有一个为期一年或三年的实习期,京官称为“行走”,地方官称为“试俸”。行走或试俸期间是没有正式编制的,到了期满后才能由各部堂官或是各省督抚考核通过后,才能正式上任。

京官的情况相对要好一些,只要略懂人情世故,都会通过考核。而地方官就不同了,按例进士被吏部任命为知县后,还不能直接去上任,而是要听从地方督抚的安排。

而督抚和吏部在人事权上是有矛盾的,尤其是低级官员的任命权实际还是掌握在督抚手中。比如某进士被任命为知县,但是到了地方以后,督抚不认可吏部的任命,以种种理由推脱不让上任,而是派遣一些临时性的差事,冠以“署理”的头衔,迟迟不给转正。

考中进士就能当上知县吗?实际上路还很长,运气好的也要三五年

 

有数据显示,清代的进士要想成为一个实授的知县,短则五六年,长则八九年。以康熙、雍正时期为例,进士实授知县的时间为8年,乾隆时期略短为7年。当然这取得是平均值,不排除那些运气好短时间就能实授的,但进士授实缺时间长应该是常态。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