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清朝为什么同时存在多个兵部尚书,到底谁才是真正掌权的

2021-12-15  今日头条  历史大学堂
加入收藏

兵部,作为封建王朝设置的中央“六部”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国曹魏时期的“五兵制”,当时曹魏军制设中兵、外兵、骑兵、都兵、别兵等五兵,长官称五兵尚书。

到隋朝,兵部正式成为朝廷六部之一,主管军事,并确定尚书为兵部主官,侍郎为兵部次官(后来分为左右两人),后世一直沿用。唐朝曾一度改名为司戎、武部等,不过后来复名。

到了宋朝时期,为了遏制兵部权力,又设枢密院掌管军事,兵部权力受到削弱。明朝时期,则又设置五军都督府,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而兵部则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两者互不统属,互相牵制。

到了清朝时期随着皇权的空前加强,皇帝直接通过南书房(康熙设)、军机处(雍正设)等“新贵部门”发号施令,兵部也沦为具体执行办事机构。

尽管如此,作为帝国军事机构名义上的最高长官,兵部尚书依然是一个位高权重的存在(清朝时为从一品)。然而有意思的是,有清一朝,兵部尚书的人数竟然远不止一人,有时竟然多达十余人之多,那么是什么造成此种情况的存在呢?

清朝为什么同时存在多个兵部尚书,到底谁才是真正掌权的

 

清朝时期,满族统治阶层出于对人口占绝对优势的汉族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将朝廷兵部尚书一职分设为满族和汉族两位大臣担任。

而这种“满汉双配”制度也是不平等的,满族兵部尚书才是真正掌权执印的,而汉族兵部尚书更多的只是负责具体事务的执行,可以说只是个清廷的高级“工具人”(一向以风流文人面目出现的纪晓岚也担任过兵部尚书)。

除了尚书以外,兵部的左右两位侍郎(清朝官品为正二品)也都是满汉分设,这样一来,兵部的“领导班子”就出现了“三职六人”的现象(其他五部也是如此),清朝满族统治者对汉人的戒备心理也可略见一斑。

此外,清朝沿袭明朝旧制,在陪都盛京(今辽宁沈阳)也设置了一套“中央部委”班子其中包括兵部(不过盛京只设“五部”而没有吏部,是因为“阉割”了陪都的人事权),不过盛京的兵部却没有尚书,只有侍郎“主持工作”,而且只有一名满人充任。

清朝为什么同时存在多个兵部尚书,到底谁才是真正掌权的

 

明朝时期总督并不常设,也并未形成完善的制度,到清朝时期,总督正式成为正二品的地方最高级军政长官(属于文官系统),一般管辖两至三省,可谓“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权势很大。从康熙时期起,为了提高总督的地位和待遇开始给一些资深或受宠信的总督委任以“兵部尚书”头衔,比如与施琅一起收复台湾的福建总督姚启圣,以及被称为“廉吏第一”的两江总督于成龙,都被授予兵部尚书头衔,而这些人的官品则也随之对应的升到从一品。

到了清朝后期,随着战事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总督开始步入此行列,比如曾国藩,以两江总督领兵部尚书衔,张之洞则是以两广总督领兵部尚书衔,而李鸿章更是后来居上,直接以直隶总督领大学士衔,进入了正一品行列。

清朝为什么同时存在多个兵部尚书,到底谁才是真正掌权的

 

之所以给予这些总督以兵部尚书的头衔。

首先在于清朝对于地方事务的重视,对地方大员进行笼络。

这些加兵部尚书头衔的总督,不仅可以在官品上得以提升一级,更重要的是他不仅再只是地方大员,更在中央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这套笼络人心的手段也并非清朝首创,其可以追溯到唐朝晚期和五代十国的使相制度,当时朝廷为了笼络一些手握重兵、实际已经军阀化的节度使,特意赐予其“同平章事”(全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唐朝后期及五代行使宰相职权)头衔,比如五代后梁太祖朱温、十国杨吴奠基人杨行密等一代枭雄,都曾做过唐朝的使相。从这个意义上说,总督领兵部尚书衔,也可视为使相的山寨和缩小版。

清朝为什么同时存在多个兵部尚书,到底谁才是真正掌权的

 

其次,也便于优化作为文官的总督和地方武官之间的工作对接和品级对应。

清朝军制类似于北宋(以禁军为中央军,以厢军为地方军),以八旗军为中央军,驻防京师和其他要地,高阶长官称为将军,为正一品;以绿营军为地方军,主要驻防各省,高阶长官为提督,为从一品(一般管理一到两省的绿营军)。此外,提督之下还设置了总兵,为正二品。总督尽管手握重权,但不过是正二品,仅仅和总兵平级,与将军、提督根本不能对等。

而加了兵部尚书头衔,则在品级与提督平级,也缩小了和将军的差距。这样一来优化了双方的品级关系,便于双方的交往联系;二来作为文官的总督也能以兵部的名义和高级武官在军事上进行工作对接。

清朝为什么同时存在多个兵部尚书,到底谁才是真正掌权的

 

最后,这也是清末朝廷对于地方大员自行建立武装力量的一种变相认可。

清末随着太平天国、捻军等义军纷纷兴起,加之八旗和绿营都腐朽不堪,无力镇压,于是“被迫”允许一些汉族地方实力派招兵买马、自建武装,比如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等等。而给予这些总督们以兵部尚书头衔,也就让其有了兵部的名义可以名正言顺的招募军队。

如此一来,清朝的兵部尚书就会有好几位甚至十几位之多。从理论上说朝廷兵部的那位满族尚书才是掌印拿权的,汉族尚书是具体执行的,至于众多领着头衔的总督则只是享受其职级待遇和借助兵部的名义开展工作的。

但到了清朝后期随着汉族大员的崛起,特别是其手上掌握了强大的军队,这些领有兵部尚书头衔的封疆大吏的实权与日俱增,开始逐渐成为帝国的中流砥柱,而朝廷的兵部其地位反而不断下降,权力不断减弱。到了1906年,摇摇欲坠的清王朝施行改革,兵部也被改设为更适应时代发展的陆军部。从此,兵部尚书这一位职务彻底成为了历史。

清朝为什么同时存在多个兵部尚书,到底谁才是真正掌权的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最后一任兵部尚书(汉族)吕海寰(也可算是历史上最后一位),传统家庭举人出身的他却有着超越时代的先进观念,其对福利和公益事业抱有很大热忱,并主持创办了中国红十字会。清朝灭亡后民国政府继续让其负责红十字会事业,吕海寰不负所托,在救灾济民、慈善救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这也是此位末代兵部尚书留给历史和后人的一段佳话。

作者:杨上柳下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清史稿》民国 赵尔巽等人著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