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政策底、交易底、基金发行底等指标失效现象与应对

2022-04-27    玉名
加入收藏

 在《筑底后固定反弹的热点?有模式无行业》中,总结过相关因素,今儿继续这样的研究。有几个投资者关注的要点,如政策底、交易低迷底,基金发行低潮底,还有关于抄底的时间和策略等,真真假假,还是通过实际的市场数据来检验。

 

“政策底”往往需要多重因素确认
   我们可以看到几个误区。比如说,投资者提问到了政策底的因素。其实,2018年是一次明显的筑底。但我们很难说具体的指标。在2018年时所谓出现最新“政策底”因素,到最终真正市场底,误差时间是大半年的。并不能说一实质利好,就是所谓政策底;甚至有些股民,看到只是喊话,就说是政策底,这就更不科学了。

政策底、交易底、基金发行底等指标失效现象与应对

 

   还有,我们倒推一些交易数据,如交易情绪数据与底部,可以发现很早就出现所谓的低交易,低量因素和地量因素是不同的,关键的是地量之后还有地量,这个不断刷新的过程,很难从如今一个节点就说交易量最低了,也不能由此确定市场底部。实际上,A股市场大致出现2次“政策底—市场底”组合:2008年9月-2008年11月、2018年10月-2019年1月

政策底、交易底、基金发行底等指标失效现象与应对

 

  “政策底”的确认通常伴随着政策组合拳的持续出台,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资本市场相关政策。尤其是要有真金白银的投入,这是关键。所以,单纯喊话是有作用,持续性不佳,往往需要后续的资金因素。如2008年救市三大政策和“四万亿”投资计划出台。2018年有过几次超跌反弹,但真正关键是国资委民企纾困、加之后面贸易缓和及2019年初央行全面降准等,均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资本市场相关政策相配合,提振市场对经济基本面和股市的信心。

政策底、交易底、基金发行底等指标失效现象与应对

 

  “政策底”通常领先于“市场底”1.5-3个月。市场底部的构筑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历次维稳政策密集出台后,A股市场往往出现反弹,反弹持续6至29个交易日,幅度在+4.4%至+19.1%区间,反弹阶段行业板块普涨。2008年,持续6个交易日反弹后,由于国内经济数据继续走弱、国庆假期美股市场暴跌等影响,市场再度走弱;再如2018年,贸易摩擦再度反复,A股市场又开始缓慢磨底。
基金规模与市场底部规律:
   有不少投资者提到这个规律,对不对呢?我们以所谓公募基金遇冷现象倒推,即历史大底部时,公募基金都是发行低潮期,这个角度似乎是对的。但如果扩大视野,我们可以发现在下跌的半山腰时,也出现过类似数据,说白了当我们正向遇到这个因素时,并不能确定是底部。

政策底、交易底、基金发行底等指标失效现象与应对

 

   最关键的是随着市场扩容,新基金的发行规模越来越大。比如2015年牛市结束后,基金单月发行规模还有500亿,和2007年牛市顶峰时差不多。2007年的大牛市中,新发基金的平均规模甚至超过了百亿。2015、2020年的牛市没有2007年那么大,平均规模最高也就60亿元。这使得,平均规模的底部,并不是市场的底部,基金发行低迷期可能会持续几年。如图,触底后,新发基金的平均规模并没有反弹,而是持续低迷了很久。

政策底、交易底、基金发行底等指标失效现象与应对

 

   此外,还有一组数据,那就是关于低迷时间的。2011年下半年到2014年上半年,新发基金的平均规模一直在10亿元左右徘徊,低迷了3年。2016~2019年上半年,新发基金的平均规模只有5亿,又低迷了3年半。说白了,当投资者发现发行低迷时,无法判断何时市场见底。

政策底、交易底、基金发行底等指标失效现象与应对

 

   2005年以来的数据,一共有21个月,新基金平均发行规模低于5亿元。2022年2月份,主动权益型基金平均发行规模只有3.44亿元,能排第4。这21个月分布在这10个时间段内,在这10个时间段内,只在4个时间段,上证指数是下跌的。只有4次对应着市场底部,其中3个在2009年之前。这意味着2009年之前,规律还是比较明显的,但随后市场发展了,规模扩大了,这个指标失效了,甚至形成了背离。所以,我们时常“自上而下”分析市场,就是扩大视野提醒自己重视市场因素的改变,只有如此,才能跟随上市场的发展。接下来,进一步解读那些失效的抄底指标,避免落入陷阱中。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