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比特币启示录:投机、泡沫和反人性

2021-04-21  36氪  潘心怡
加入收藏

文 |潘心怡

编辑 |尚闻多

过去的八年多,比特币作为资产的投资收益无可比拟。

最新高点已经超过64000美元,仅12年比特币已经翻了几十亿倍,其衍生币的投资热情得到了释放,狗狗币日内暴涨200%,而这种暴涨消息层出不穷。嬉笑的、垂死的、挣扎的、冷静的、恐惧的......每一个玩家用热血堆砌了这个膨胀的城池。

比特币,本是一场极客和互联网用户的乐趣,但现在华尔街精英也嗅到了金钱的气息。

2008年金融危机后,新一代华尔街精英活得“灰头土脸”,索罗斯、巴菲特仿佛就是难以复刻的时代神话。

“世界上脑子最好的人被圈在华尔街,安于每年几十万美元的工资,做一个华尔街的小鱼小虾,每天纠结于一个特别聪明的技巧,算出来某个公司的风险增加还是减少了0.1%。”华尔街归来的马志博一语道破了当下比特币火热的幕后推手。

这些聪明人很难甘心,数字货币就成为了他们手上的尖刀。

华尔街底层精英在“叛逃”,顶层玩家却打起了更高深的算盘。这是一个聪明人的“圈套”,而赌注就是有多少人会上车。

“比特币是一个经济学意义上很傻的东西,不看好一个通货紧缩的财务系统。”马志博坦言,但他依然会选择投资比特币,道理很简单,“比如说,知道二十年之后会暴雷,所以这十年的钱你都不赚了吗?”

终究这是一场击鼓传花的的游戏,人性的弱点仿佛是资本的永动机,没人希望看到鼓声与鲜花会停在自己手中。

聪明人的游戏

或许这种可以使资本膨胀的能力,早已被镌刻在华尔街的血液中:站在财富顶端,一切金融本质都无异于符号换手,一切金融游戏无异于用模型来赌市场涨跌。

换而言之,离经叛道的华尔街精英们仅仅将比特币作为他们赚钱的工具,而模型就是他们赚钱的拿手好戏。

不论是币圈还是经济学家,对于以下事实都看得非常透彻——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对比特币相对宽松的监管态度是比特币及其他数字货币的资产泡沫持续膨胀的重要外部因素。

就算看清了数字货币的本质,想要参透其中规律却并非是件易事。现货市场多空厮杀惊心动魄,期货市场四处陷阱暗藏杀机,小玩家的心脏承受了太多的刺激。

膨胀与凶险的币势让看清一切的专业选手马志博感到“心虚”。“这种系统不太常见,即便是黄金也有一点增量,还没有人做过‘绝对’紧缩的经济系统的长远演化模型,所以不太清楚冲击力是怎么样的。

数字货币的狂热真的不会结束吗?聪明人对最终章如何奏响自然心知肚明。最起码对于巨头来说,数字货币相关的资产配置在自己庞大的资产体量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尽管美国监管部门多次发出警告,但金钱的诱惑不仅让华尔街的聪明人心动不已,也挑动了金融科技公司的神经,比特币期货和相关股票的交易愈发热门;银行、经纪商、交易所和咨询公司也忙着搭建基础设施。

实际上,机构们也是被裹挟的一份子,投资数字货币成为了不可绕开的一环。

“机构需要让外人觉得自己是在这个投资的前沿,不想被人看到自己太保守、太low。”北京大学金融科技创新实验室特聘研究员巨建华向36氪透露,在被市场情绪推着走的浪潮中,很多机构投资者实质上是一种不得不参与的心理。

数字储备与周期的比较

同时疫情的肆虐之下,全球经济受损,比特币的避险属性越来越明显,币价从18年末的3155美元低位拉升至如今60000多美元。

在此之下华尔街和硅谷大举入场数字货币,CoinShares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机构管理的数字货币资产规模飙升至590亿美元的峰值,而去年这一数字仅为376亿美元。

“机构背后的这些投资人或者说LP配置一些比特币的资产,他们的需求就会推动这些金融机构进入到这个市场里面去。”巨建华道破了机构入局数字货币的影响。

的确,和暴涨的数据相比,机构们的表态更加赤裸裸。摩根大通继三月申请推出“比特币概念股”后,预测比特币目标价将达到13万美元;本就对比特币持开放态度的ARK基金,更认为比特币市值终将比肩甚至超越黄金。

在外人看来,他们的目标就是让比特币变成下一个股票或债券市场,而梦想已经开始照进现实。近日,加拿大批准比特币ETF后,美国最大的数字货币交易所Coinbase宣布已获得美国证交会(SEC)上市批准,成为名副其实的“加密货币第一股”。

AvaTrade首席市场分析师Naeem Aslam指出,CoinbaseIPO发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即监管机构不会对这种加密货币采取那么强硬的立场。

这无疑增加了数字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和深度,如今这些大玩家才是数字货币真正的操盘者,小玩家难以承受的惊心动魄在大玩家眼里只需要一个“响指”就可改变战局。

散户绞肉机

在Space X和特斯拉创始人伊隆·马斯克那里,比特币可以购买特斯拉,而他对狗狗币的热忱更是让市场为之疯狂,多次拉高狗狗币价格后,近期更是表示要用自己的Space X将狗狗币送上月球。

拐点?比特币与特斯拉股价的对比

“像比特币这种,在几千美元的时候也可以去玩一玩,但当它涨到几万美元的时候,就不是一般小散户可以玩得起的。”远离华尔街与硅谷“暴风眼”的上班族贾嘉伟显然无法理解巨鳄们的游戏,但他已经参透了币圈的戏剧性,一夜暴富与倾家荡产就在一瞬间,而更多的散户则是给他人做了嫁衣裳。

与贾嘉伟不同,英国名校建筑学博士李浩晨的想法和很多投资人的想法接近——避险。“全球货币增发,所有的钱必须找到一个固定储值的方式,当然比特币的缺点就是没有很多人达成共识,但这个需要时间成本去覆盖。”

2020年上半年,开启数字货币世界的大门的头几次交易中,本想拿比特币作为避险投资的李浩晨迅速赔光了几万英镑启动资金,“全都交了学费,那几天整个人都是懵懵的。”

拉长整个周期来看,币价高波动也是常态。12年间,比特币的价格如同坐过山车一般牵动无数人的心,泡沫破裂、疲软下行和反弹、修复不断交替,而骤升骤降既是市场情绪的反馈也是宏观大势局部的简略缩影。

2013年,欧洲多数国家竞相出台比特币发行政策后 ,比特币价格突破1147美元,此后的2015年一度跌至200美元,但又在 2016年突破 1000美元,2017年全年涨幅更是高达1700%。接下来的2018年,比特币价格又从19000美元跌至3000美元左右。

如果从一开始就坚定持有比特币,投资收益之高确实让人兴奋不已。财富扩张的神话一次又一次刺激着如李浩晨般散户的肾上腺素,但时代的灰尘落到个人头上,又很难明确究竟谁会成为那个幸运儿。

虽是新玩家,但李浩晨已经敏锐地发现,“和欧美相比,中国很多散户都是带着赌博思维进场加杠杆做期货合约,很少看项目,这跟进赌场没差别。”

这与调查数据中中国投资者更倾向关注短期盈利的结果不谋而合,根据《全球比特币发展研究报告》数据,抽样人群中,80.77%的比特币投资者以短期盈利为目的,仅13.81%的用户选择长期持有。

这种散户心态,很难让人赚到钱,倒更容易成为韭菜。

厌倦了职场生活的贾嘉伟决定给自己的人生找点“刺激”,“炒币和炒股不一样,可能一天跌100%,可能一天涨300%,然后再跌500%,这都是有可能的,在一两分钟甚至几秒内就可以达到这种暴涨暴跌。”

尽管尝到了不少甜头,但贾嘉伟自认为自己还算理智,“毕竟拿不住才是普通炒币人的常态。”

比特币持有人出售迹象较少

踩在高点入场,没能“拿住”的李浩晨不断质疑自己是不是“被割韭菜了”。按照常理,如果在去年上半年入手比特币,只要持有一段时间想要盈利并不难,但投资比特币的路上,总能遇到一些不确定因素。

作为一个24*365时刻可以交易的投资标的,同时缺乏监管,大玩家想要钻散户玩家的空子并非难事。“炒币的社区总是充斥着假消息,还有一些不正规的交易所,都是来割韭菜的。”李浩晨表示,只能自认倒霉,炒币早已不是简单的追高杀跌,玩法越来越令人眼花缭乱。

“只要不套现都不算赚钱 ,最终还是要还给市场的,那些高杠杆炒币结局凄惨的大有人在,

我不想炒了.......玩这个太累太累了。”落袋为安才是贾嘉伟、李浩晨这样的散户应有的状态,但即便于此刺激的涨幅,监管的松散依旧让炒币者疲惫不已。

绕开“大玩家”

在炒币这件事上,最不缺的就是夸张、欺骗、高抛低吸,真假难辨的信息充斥着整个币圈。

“通俗点说,就是你本来是赚钱的,但是有人用技术手段让你亏钱了,把你甩下车。”数字金融大数据公司同伴客数据联合创始人马志博向36氪揭示了这一本质。

就马志博观察,一些不正规的交易所会在市场往下走之前先往上走,趁散户晚上睡觉的时间来不及追加保证金,将这部分人的仓位抹平,一波收割了他们之前交的所有保证金。

拥有凯斯大学天文物理学博士头衔的马志博曾就职于华尔街大行高盛,进入币圈后,他仍然沿用着传统金融方法来研究数字货币。作为金融衍生品专家,这些“非正规军”在他眼里的野蛮程度堪比“西部牛仔”。

比特币涨势图,来源:tradingview

和每只股票背后绑定的具体公司不同,数字货币是基于数字原理,通过特定的算法大量计算产生的网络虚拟货币。由于数字货币设计产生机制决定了数量是有限的,因此形成了数字货币具有价值的共识的基础。

事实上,经过十余年的开采,大部分比特币都被比特币的开发团队和少数大矿厂主牢牢把控,大玩家才能付得起入场券。

对数字货币的新入场者来说,绕开既有的少数利益群体,寻求新的虚拟币种成为圈内的默契,而这一波炒币赚到钱的大部分都不是比特币。

建筑学博士没有在泥潭里挣扎太久,机智如他很快发现了其中猫腻,让李浩晨“赢”回来的是他投资的几个NFT币,“涨得莫名其妙的,是不是美国人拿着政府疫情发的疫情补贴都去买NFT了?”

而在贾嘉伟所在的社群里,“由于群主玩DeFi比较厉害,群里几乎都是赚钱的,只有极少数人不赚钱。”

“想要投资比特币,首先需要对法律、政策和技术趋势都有了解,同时利用闲钱投资,亏损没有心理压力的前提下,才能从不断的长期投入中真正获得收益。”巨建华向36氪提示,比特币也是金融交易的一种,本质上也是违背人性的,高波动和高风险之下,只顾追涨杀跌很容易被迫出局。

不是投机,是技术

不论外界情绪高涨到何种程度,但正如东吴证券指出的那样,投机需求是主导比特币价格疯涨的内在原因。然而,撇去疯狂的币价不谈,诞生十余年,数字货币带给市场的意义仍仅停留在投机上吗?

如同股市一样,玩家多样化之下,数字货币的交易玩法也在变得越来越复杂,收割的方式正在变得更加高级和隐秘。

让李浩晨把比特币上的亏损拉回来的NFT就是一个典型代表。NFT(non-fungible token) 是指非同质化代币,是典型的资产支持代币,不可替换且不可分割。和比特币为代表的原生代币不同,资产支持代币可以通过将外部资产或权益“上链”,实现资产的数字化,由此新产生的代币可在区块链系统中进行转移和交易。

用户对数字产品付费意愿的增长,使得具有不可替代特质的NFT在虚拟世界有了大展身手之处,其中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让虚拟货币世界拥有了实物价值,据 NonFungible.com 数据,2019年间每件NFT商品销售均价大多低于50美元,而到了2020年8至9月,日均价高100美元。

比如,最近让NFT火出圈的一次佳士得的天价拍卖,纯数字作品“Everydays:The First 5000 Days”以近7000万美元的价格成交。公开报道显示,得标者将会收到《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图片以及一枚NFT,该NFT奠基于区块链技术,存放了数字作品的元资料、原作者的签章,以及所有权的历史记录。

尽管在收藏界NFT混得风生水起,但随之而来的是外界的众多质疑,毕竟这听上去疫情期间爆发的NFT热潮和17世纪荷兰因为鼠疫而引发的郁金香热有太多相似性。

更直接的漏洞则在于,在NFT被广泛应用的收藏艺术领域,版权漏洞亦被外界频繁提及。“非原作者声称自己是作品的作者”,“复制品冒充原作品”等问题背后,根本在于当前NFTs并不能证明自己的原始出处和版权归属。

除了实现“破圈”的NFT,2020年以来币圈最火的玩法就是 DeFi。据同伴客数据解释,DeFi是指去中心化的智能合约金融平台,主要帮助个人及机构解决数字资产流动性需求,流动性的提供方也能获得动态调整的资本收益。

如何向圈外人简单快速阐明DeFi?马志博向36氪打了个简单的比方,一个人看涨比特币,但并没有足够的资产购入,此人可以拿持有的100个比特币打到一个智能合约里,就能得到70个比特币价值的美元,接着去买比特币“加大杠杆”,如果“卖掉”70个比特币“归还本金和”利息后,DeFi就把100个比特币退还。

“如此循环往复之下,不断以0.7乘以0.7乘以0.7......,直到最后只能再借出买一个比特币的钱。”马志博举例道,“无需许可,全程透明,没有引入任何风险,只是相信网上的一个地址,就能完成一个抵押借贷的动作。”

借贷只是DeFi众多一个应用中的一个,当前的DeFi项目还涉及DEX、金融衍生品等业务。

但如果仅仅把DeFi归为一个赚钱的工具,未免过于单薄和庸俗,在疫情冲击全球经济、各国央行全力救市的大背景下,马志博认为DeFi生态的爆发有更深层次的意义——“标志着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最成功的实践落地”。

被称为“货币乐高”,DeFi囊括的资产、智能合约以及协议能够做到随意组合。按照区块链公众号蓝狐笔记的解释,DeFi不单是传统金融在加密世界的映射,它还呈现出新的特征。例如,它通过资金池实现快速兑换;它的借贷利率可以实现即时调整,可以随时加入或退出,没有传统借贷的借贷期限等。

尽管听上去很美好,但高杠杆必然意味着高风险。马志博提示,程序员留后门,缺少监管,隐藏程序,晦涩的规则,黑客攻击......这些真实的案例时有发生。

这也印证了东方证券早前的风险提示,加密货币已经诞生十余年,最早以比特币这类私营的纯加密货币为代表,至今仍然是一个基本上不受监管和不透明的行业,其为用户提供近乎匿名的服务,并为一些不法分子从事黑客、抢劫和非法活动提供便利。

像巨建华这样的技术派专家看好的是加密货币技术上的应用。他表示,从技术层面上看,如果获得监管层面的认可,DeFi在未来很可能成为金融系统重要的技术,甚至作为识别资产的重要辅助工具,比如绑定网络会员资格、房屋、汽车等资产。就美国的例子长远来看,在监管体系下运作的DeFi很可能和监管相辅相成,成为重要的技术补充。

巨建华同时也向36氪强调,“如果不能创造价值,那么你投资的一定是泡沫。”

再没有一个资产能够像比特币这样,造富神话和破产噩梦并行,人性的贪婪和理智在财富的博弈舞台上同时上演,但这并不是加密货币的初衷。

币圈依旧麻木地喧闹着,每一个玩家仿佛都不知疲倦。看似美好的投机或许只是一场游戏,技术的革新才是真谛,但普通看客请看清本质,永远不要迷失在贪婪之中......

(本文李浩晨、贾嘉伟为化名)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