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和赚了2000W的朋友聊了一小时,我有些崩溃了

2021-08-25    啡小沫
加入收藏
和赚了2000W的朋友聊了一小时,我有些崩溃了

 

01

 

听一个小姑娘聊起财务自由,她感叹说,现在的目标就是攒够180万然后躺平了。

 

为啥是180万呢?因为她现在每月固定开销6K块,一年7W2。按照fire运动的财务自由标准,一年开销乘个25,就是需要攒够的钱的数目了。

 

所以她憧憬着攒够180万的那天。

 

我不自觉地笑了下,因为想起率哥一同学。

 

前几年单身说目标是攒够300多万就躺平。结果这几年业务开展不错,几年搞到2000万,换了房换了车。但是需求也大幅提升了,又有了二胎,前些天说现在一年赚不到200万就焦虑得飞起。

 

这么一对比,倒不是想说fire运动不对财务自由不能实现了,也不是想来聊有娃了支出会暴增什么的。

 

而是想说:财务自由一定是个动态的过程。

 

如果梦想是赚够多少钱躺平,哪怕是1000万,几千万,等你真拥有了,也一定会失望,还可能更焦虑了。因为需求肯定不一样了嘛。

和赚了2000W的朋友聊了一小时,我有些崩溃了

 

02

 

我自己也是fire运动的追随者。

 

不是说一定要按年收入25倍来计算个fire成功了的标准什么的,但我是坚定地坚持少消费多储蓄积极理财的,没啥大的物欲。

 

我在有孩子之前呢,写财务自由的文章,不少人就反对我:“说你那是没孩子,等你有了孩子,就会明白财务自由是不可能财务自由的,因为你什么都会想给他最好的,钱就永远不够花。”

 

持这种观点的人非常多。

 

我当时没孩子,自己没经历过,虽然内心不认同,确实也不好反驳。

 

我2019年末也有了女儿沫沫,家庭开销也是肉眼可见提升的。现在沫沫快20个月了,我终于也升级成了有经历的妈妈,所以也想再来聊聊我现在关于财务自由的看法。

 

不为了反驳谁,就是跟大家探讨下。

 

03

 

财务自由的定义,是人无需为生活开销而努力为钱工作的状态。

 

我们仔细看这个定义。

 

“财务”两个字,落在了生活开销上,我觉得对普通人来说,应该落在基本的生存上就好。

 

“自由”两个字,落在为生活开销工作,那我理解的,绝不是说你有了多少钱,就可以就此躺平了,而是说你可以更自由地选择工作的内容形式。

 

具体我想拆成3点来详细讲。

 

1. 消费有弹性

 

什么叫把财务状况落在基本的生存上?

 

比如你在北京,全市工资中位数是6000块,双职工家庭算1万2。那你按月消费1万算,一定是能满足基本生存的。如果这都不能满足,那北京一半以上人口都要入不敷出活不起了。

 

你可能会说我家就不行啊!我房贷一月2万,俩孩子私立学校学费一年就大几十万,家里请着阿姨,我还要请私教健身要去美容院要全家一年2次旅行。

 

但其实所谓“不行”,是我们提前设定了我们的消费是刚性的,是没有弹性的,是只能上不能下的,想想是不是这样?

 

很多人收入越高越焦虑也来源于此。因为收入越高,生活水平越高,而想维持这样的生活水平难度也越大。

 

与其盲目焦虑,不如去找找基本生存的标准线在哪里。

 

我自己是物欲比较低的,到现在为之一个奢侈品也没有。现在背着个几百块的包,还是闺蜜看不下去了买给我的,因为我自己买的都是几十块的。我女儿的衣服鞋子,好像没有超过100块的。

 

我现在虽然有了女儿,但仍然每月收入70%以上都会转化为资产的形式,无论是房产还是股票基金,还有其他形式的资产。只消费掉一小部分。

 

我不是刻意压制自己,就是物质方面没啥需求。赚100万和赚10万,我的消费都差别不大。

 

我不是倡导大家都跟我一样。

 

我身边就有很喜欢买衣服买包的闺蜜。如果这能给她带来极大的快乐,那人家年薪50万花个40万,也是人家的自由。挺好啊,不负债自己负担得起就好。

 

但是,你制定财务自由标准的时候,你不能按必须花掉40万去设定,然后一下子把财务自由标准提高几百万。

 

如果真的收入暴跌了,咱日子还不过了?被裁员啊中年失业啊所在行业突然不行了,这些也不是啥极小概率事件。

 

我做心理咨询的时候,咨询师讲什么叫一个比较健康的心理,更多指的是心理有弹性的一个状态。就比如在夫妻关系中,可以根据对方的需求,根据关系情景的变化,有时候是情人,有时候是小孩。

 

我觉得我们的物质标准也应该是一个有弹性的状态,才是健康的状态。

 

都说由奢入俭难,可是纵观古今中外历史,多少真正活得幸福的人物,都是能在物质生活有极大跌落变化的时候,仍然丰满具足。

 

如果你能这样看待物质,回头看很多焦虑就没有必要。

 

你年入百万,可以把孩子送去私立学校,自己请健身私教,安排全家国外旅行;如果收入暴跌,家门口的公立学校,也挺好呀,晚上在小公园跑步,完全免费嘛,周边游自带食物,也能获得一样的快乐。

 

消费有足够的弹性,是财务状况健康的基石。

和赚了2000W的朋友聊了一小时,我有些崩溃了

 

2. 自住房也是可以折现的

 

怎么看待房子,其实也是消费有弹性的一部分。

 

但是因为房子对现代人来说太重要,而且很多人的大部分身家都压在上面,所以还是值得单独拎出一点来聊聊。

 

按资产负债的定义,永久自住的房产,因为不能产生现金流,却要我们付出房贷呀、房贷利息呀、维修费呀,所以是负债。

 

但是一来是否永久自住,其实是个说不清的问题,你28岁买入的时候可能确实觉得要住一辈子了,结果到38岁兜里攒了一大笔钱,另外买了套这个又租出去变成资产了。

 

二来大城市核心地段的房子,本身就是抗通胀好资产。一个人拥有个800万的房产月还贷2万,你说他比一个没有房产月薪5000没有其他负债的人,资产状况糟糕,这也不对。

 

所以我觉得可以折衷一下。跟上面第一点的办法一样,看我们的生存需求在哪里。

 

比如社科院之前统计过北京单套房中位数价格是400万元。

 

这样的话,假设你坐拥800万房产,首付了300万,有500万贷款。你可以把其中400万的部分当永久自住负债看待,那么你还每月还贷里还100万的部分,也就是1/5的部分是在填补负债,但是还有4/5的部分就可以看做是在做资产性投资。

 

因为如果发生极端情况,你完全可以卖掉这套,换成一套价值400万的“刚需”。

 

不要说住过800万的房就没办法回到400万的了。跟上面第一点一样道理。如果你非要建立无弹性认知,那你的焦虑也确实无解了。

 

事实上,现代社会里也是有不少人逆向操作的。

 

在别人都换大房子的时候,他把1套大房子换成2套小的,1套自住1套出租,一下子就多出了一半资产,日子乐得逍遥。

 

在别人都搬入北上广的时候,我看房不是也遇到了把北京房变现搬离北京的大叔,打算不到一半钱小城市买个大house,剩下一半钱自在养老。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正视自己的需求最重要,而不是社会怎么看ni。

 

3. 自由是流动的状态

 

“等我有了XX万,就彻底躺平了”是20多岁对自己对人生最大的误解。

 

需求在变化、利率在变化、人生阶段在变化、你的梦想你关于躺平的理解可能都在变化。怎么可能就进入静止的“彻底躺平态”呢?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个物理学上的普遍规律,我们在初中物理就学过了。可一说到财务自由,却激动地想要改变常识。

 

所以,与其追求一个“达到XX,这辈子就自由了”的目标,渴望达到某种大满足的静态,然后发现未来的需求增长都是个未知无底洞,让自己焦虑不已。普通人不如追求动态的财务自由

 

就说我自己吧,经常有人问我小沫你财务自由了没有?

 

如果按“我有了XX万,就彻底躺平了”这个标准,我一普通人,离财务自由可能还远着呢。

 

但是按前面1、2点说的,盘点满足了基本刚需后的资产,那我可以说确实已经阶段性财务自由了。我的刚需本来就不高嘛。

 

按前面北京中位数工资推出的家庭月消费1万算,结合fire标准,年消费乘25,去掉刚需住房,有300万净资产可以看成阶段性财务自由了。那这个标准我肯定是够上了。

 

所以呢,我也可以不为了金钱工作,而把更多注意力聚焦在工作本身,在我做的工作能否创造长期价值,是否有利于我个人的长期成长。

 

我觉得“自由”后,这个心态的转变是最重要的。

 

刚毕业的时候,当我还在为刚需的生存挣扎的时候,就很多事情你明知道短视,你还得去做,很难有真正的长期主义。没办法,缺钱啊。

 

但其实,越是建立起长期主义,注意力越在创造价值,反而才越能吸引更多金钱。

 

并且,没有人会喜欢真正“躺平”的。

 

在我们不得不996的时候,会觉得工作烦死了想要海边度假想要躺平打游戏甚至就躺平刷手机不用担心第二天上班不用担心闹钟响也是好的。

 

但是,真正给你躺平的自由。相信你不出1个月就想重新找事情做了。

 

人是需要从付出中定位自己、找寻意义和价值的动物。

 

所以我们看财务自由的定义,也从不是说“不工作的状态”,而是强调“无需为生活开销而努力为钱工作的状态”。

 

重新看待财务自由,用动态的、变化的眼光去评估财务自由,才会更自由。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