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二百五”为什么是一个骂人的词?你知道他的由来吗?

2022-11-14  企鹅号  小陶大盘点
加入收藏

在我们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他独特的方言,各不相同,有些方言说得慢了,或许我们还能听懂一二,但是有些方言就算说的慢了,我们听的也是一头雾水,感觉像是在听天书一样,完全听不懂。

但是有一个词可以说是在56个民族之间通用的,只要你说出来这个词,别人都能听懂,而且也都知道是什么意思,这个词就是“二百五”这是一个骂人的词,日常生活中,大家还是慎用为好。

说起这个词,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好奇,为什么骂人的时候要骂“二百五”,而不是三百五,或者四百五呢,抱着这种好奇心,于是我就上网查了一下,这才知道,“二百五”这个词由来已久,并且还有着四个不同的版本。

下面我就把四个版本全部都写下来,供大家阅读参考。

第一个版本

两千多年前,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苏秦的人物,他是一位纵横家和谋略家,而且此人是鬼谷子的徒弟。

苏秦出师以后,就开始下山游历,而后 得到了燕国燕文公的赏识,苏秦便为其效力。

当时秦始皇还没有一统六国,正在朝着一统六国的方向而努力,为了抵挡秦国的侵略,苏秦便提出,齐、楚、燕、韩、赵、魏、六国成立一个联盟,共同抵御秦国的入侵。

苏秦就被一致选举为“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得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联盟解散以后,苏秦又转头效力于齐国。

在齐国效力期间,苏秦有一次外出,在路上碰到了刺客刺杀他,他没有躲过去,刺客一剑就刺中了他的前胸,而后刺客就逃之夭夭。

苏秦被人送到了府上治疗,齐王听说了苏秦遇刺的事情,就急忙到府上去看他,苏秦见到齐王来了,就对齐王说道

“大王”啊,我自知我命休矣,但是我死不瞑目,希望大王一定要找到刺杀我的凶手。

听苏秦这样说,齐王又问道,凶手早就已经逃得无影无踪,我去哪里找啊?

这时候苏秦就告诉了齐王一个法子,他说:大王,等我死后,你派人把我的尸体拉到最热闹的集市进行五马分尸,然后把我的头颅挂在城墙上。

然后再贴出告示,告知百姓,说我是间谍,所以为了感谢刺杀苏秦的刺客,赏黄金一千两,说完这些,没过多久苏秦就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去世了,而齐王也照他的说法吩咐下人去做了。

果然没过多久,就有四个人揭掉了告示,说苏秦正是他们刺杀的,而且把刺杀苏秦的细节说得一清二楚,于是四个人就被带到齐王面前准备领赏。

齐王见到这四个人,就问他们,赏金有一千两,但是你们有四个人,这要怎么分?

这时其中一个刺客就说了,这还不好办,一个人二百五十两,齐王一听,当时就怒喝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给我拉出去斩了。

于是“二百五”这个词就就流传至今,慢慢地就变成了一句口吐芬芳的口头语。

第二个版本

话说在古时候有个书生,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考上状元,甚至为了读书,连自己的婚事都给耽误了,可他用尽半生,也没能考取到功名。

于是他就放弃了,他想着自己不能一个人这样过一辈子呀,于是就娶妻生子,生了两个儿子,给大儿子取名为“成事”,给小儿子取名为“败事”

有一天,书生要去一趟集市买东西,临出门前,就吩咐两个儿子在家里写字,让大儿子写300个字,小儿子写200个字。

书生从集市回来以后,就检查两个儿子写的字,他发现大儿子少写了50个,而小儿子却是多写了50个。

这个时候书生的妻子看见了就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

而这句话最后也流传了下来,“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用来形容一个人办事不牢,而“二百五”也是用来形容一个人不可靠。这些话最后也演变为俗语,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骂人经常用到的口语。

第三个版本

在唐朝的时候,当时的一些大官出门上街的时候,最前面都会有一个官兵,手里拿着一根长杆驱赶街道上的百姓,让他们给大官让路。

这个驱赶百姓的官兵有一个学名,叫做“伍佰”一开始只有一位,到后来又增加到两位。

但是大家并没有叫他们两个伍佰,而是把他们给分开了叫,称为两个二百五,因为他们手里都拿着一根长杆,由此又叫他们“二杆子”

“二杆子”和“二百五”也就流传于世,都是一句骂人的词。

第四个版本

说在古时候有一大户人家,这户人家有一个傻儿子,后来他们家道中落,傻子就拿着家里的传家宝去变卖,换些银钱。

临走之前,父母交代他,传家宝应卖二百五十八两,并且还给他写在了传家宝上面,可等到傻子拿着传家宝去卖的时候,有个人跟他讨价还价,硬是把二百五十八两给砍价到了二百五十两。

于是傻子就同意了二百五十两把传家宝给卖给这个人,后来别人就笑话这个傻子,少卖了八两,真的是笨蛋一个。

后来人们就把傻子称为“二百五”一直流传了下来,变成了骂人的话。

以上就是四个版本“二百五”的由来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