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建盏与宋代世间百态的奇妙共鸣,看宋代茶具为何独建盏最盛?

2023-02-21  网易号  书山有路勤为径
加入收藏

引言

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神农时代对于茶叶的使用以来,中国人对于喝茶的技艺与要求越来越多样化、精细化,茶叶种类多样,泡茶的方式也别具一格。

与此同时,喝茶的阶层也随着朝代的更迭逐渐蔓延开来,至宋朝,从皇宫贵族到平民百姓,喝茶之风已是常态。

在这样浓厚的品茗之风之影响下,也诞生出了“斗茶”这样的习俗

斗茶,又名斗茗、茗战,顾名思义,就是指人们比拼各自的茶叶之优良,斗茶之风兴于唐,盛于宋,而宋朝对于我国茶叶的发展之推动作用,可谓功不可没。

同时,斗茶之风也与宋代之最富盛名的茶具——建盏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联。

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局部)

一、品茗谈天地,宋品茗之风促建盏之盛行

放眼当今的世界,奶茶、咖啡等种类繁多的饮品渐渐盛行于大街小巷,这些各式各样的饮品多是根据当代年轻人的口味而兴起的。

而当代大多数年轻人也早已习惯了时常与各式饮品相伴。试想若穿越回古代,我们岂不是只能喝白开水了呢?

当然不是了,南宋诗人吴自牧就曾在他的《梦粱录》中说道:

 

“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

 

茶在宋代已经是与茶米油盐居于共同的地位,古代的品茶之花样,可并不比如今的奶茶之花样差到哪儿去。

古代的品茶,不仅根据茶的种类有各式各样的采摘、制作、泡制的方法,而且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绝伦的茶具。

而提到茶具,就不得不提在斗茶之风最盛的宋朝最为有名的茶具——建盏。

建盏

建盏,又名建窑盏,建窑之名,取自其产出的地方,也就是建窑,建窑是宋代有名的瓷窑,地处古代的建安县、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故称之为建窑。

而建盏诞生之初因其自身独特的色泽,又名黑釉瓷茶碗。与较为普遍的大众认知不同,在青玉白净透亮的众多上乘器皿之中,建盏却独以其墨般的色泽所久负盛名。

那么这一股“黑”来自何处呢?自然是与它的原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制作建盏的原料选自建窑所特有的建窑黑釉,这是一种石灰釉,它的含铁量相较于其它釉而言会更高,因此,建窑人选择将其作为制作黑釉的原料。

除此之外,不仅仅因为它具备颜色的优势,更是因为石灰釉粘性强的特质,导致了自身在高温中更易流动的特质,烧制好的建盏独增了一份特有的质感

这就诞生了建盏表面的如同毛细血管般的不规则线状体。正是这样精心选取原料的匠心,才造就了这样独一无二的黑釉瓷茶碗。

因此,品味建盏的同时,可以体会到中国古代匠人勇于探索、追求卓越的那份毅力与魄力,品茶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在与这般工匠精神在对话呢?


 

二、鹰爪新茶蟹眼汤,不失美来不失功

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这是宋代诗人蔡襄对于建盏的描述,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他对于建盏的喜爱与赞美之意。

那么这句诗中,何处能看到建盏的影子呢?答案在“兔毫”二字当中。

建盏为茶具的一种,而在建盏之下,又根据其不同的样式、功效等分成了多个门类,其中便以“兔毫盏”最负盛名,是建盏当中的名贵品种

兔毫盏,顾名思义,就是形容其窑变的色彩流纹如同兔子的毫毛一般细腻、有光泽。

文人墨客多对兔毫盏情有独钟,例如“忽惊午盏兔毫斑”、“松风鸣雷兔毫霜”、“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等都是对于兔毫盏的称赞。

兔毫盏

建盏不仅在美学方面别具一格,要在众多茶具当中突出重围,更加功不可没的,要数建盏的实用性了。

那么作为一个茶碗,能具有容器的作用当然不足以体现出它的实用性了,更别说是在斗茶之风盛行的宋朝了。

要探寻建盏的实用性何在,还得从它的服务对象入手,即品茶者,而品茶者的一大行为特征便是斗茶了。

不同时期,对于茶叶的评判标准不一,在宋朝,除了常规的对于茶水味道的评判外,较为特殊的一点在于人们主要以“斗色斗浮”的标准来对茶叶的优劣进行评判

其中,“斗色”并非直接根据茶叶泡出来的茶水的颜色对茶叶质量进行评判。

而是人们在斗茶之初,会先将自己的部分茶叶打磨成为细粉,然后再将部分汤汁注入到细粉当中,最后再加入开水。

这时,茶水的表面就会浮现出一层接近白色的泡沫状漂浮物,这宋代人“斗色”的标准,是以漂浮物的颜色越白,则证明茶叶的质量越为上乘

除此之外,漂浮物呈青色的又比呈黄白色的更好。这“斗浮”则是指人们在将茶倒入茶碗中后,如果谁的茶水与茶碗之间的相接处先出现了水痕,那么就证明谁的茶叶是欠佳的。

斗茶概述图

如此一来,这宋朝“斗色斗浮”的斗茶标准就提出了对于茶碗的要求。

首先是要有着足够的空间让人们得以观察到茶水在倒入茶碗后发生的变化,再者,茶碗的颜色必须要能够体现出在“斗色”时,漂浮物的颜色来。

建盏的盏口呈向外的张开势,与此同时,其采用的建窑黑釉又与茶的颜色相呼应。

如此一来,建盏便根据其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各式各样的茶碗中拔得头筹,越来越赢得宋朝大众的喜爱。

然而建盏并不满足于自身的优势条件,为了更方便人们斗茶,制作建盏的工匠们甚至又在建盏中融入了创新的元素。

他们在建盏的内壁中做了一圈凸起状的标准线,以便于人们在斗茶时能够更清晰地进行判断。如此一来,不仅使得建盏的使用价值大大提升,更使得建盏内部的标准线与外部的碗口形成了一个小陡坡,形状更加引人入胜,可谓一举两得。

小小的建盏,不仅体现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思想,更表现出了工匠精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深远内核与文化底蕴。

因此,其兼具了欣赏价值、实用价值、以及学习价值,是中华文明的见证者与传播者。

建盏内部

三、 天下之物,莫不有理,人文底蕴在盏中

建盏中蕴含的,不仅仅是宋朝的茶文化之精髓,更体现出了宋朝的思想文化之特点。

提及宋朝的思想文化,不得不提及的便是宋朝的新儒学,儒学曾在汉朝及之后处于统治的地位。

而在经历了朝代的更迭后,终于在宋朝,形成了吸收佛教、道家思想等于自身的新儒学,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理学。

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

理学最大的特色便在于不同于以往的儒学探寻行为、行动中蕴含的道理,而是从内心出发,注重反省自身。

理学认为“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因此,人们开始向往修养自身的身心,而非一味追寻物质的丰盈。

到这里,似乎可以看到建盏中蕴含的宋人的精神追求:形状上,建盏多呈现出向外的开口状,意为追寻内心世界的宁静致远,而不在乎物质世界。

除此之外,并没有其它的雕刻与修饰等繁杂的工序,体现出了追寻内心之淳朴的原则

颜色上,淳朴无华的黑色看似无法捉摸,实则蕴含其所独有的饱满光泽,一以贯之地打破了追求丰盈色泽的审美定律,独具自身的特质。

在制作手法上,黑釉的流动性的特点,导致了其制作出的建盏的纹路具有随机的特点,表现出了当时人们内心的坦率与旷远

就其实用性而言,其可谓集聚了饮茶的多种需求,将朴实无华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由此可见,不仅仅是文化背景下产生了一个个流传千古的文化瑰宝,更是一件又一件精美绝伦的时代之产物。

使时代的声音得以被更为动听地传播,正是一件件如建盏一般的器物,诉说着千古之间的兴衰与更迭。

然而宋朝自前朝的勤俭之风,再到后来广为一代君王所诟病的奢靡之风,终是使得这样一个盛世走向了衰败,建盏也是这一兴衰风云的见证者,同时,也在诉说着这样的故事。

但是可以想象的是,宋朝的奢靡之风就一个朝代的发展而言是一个坏消息,但就建盏而言,却让建盏得以迎来其更为辉煌的时刻,虽然这略显短暂的辉煌终将会随着宋朝走向没落。

宋末奢靡之风

宋朝的奢靡之风一来影响了人们的饮茶风尚,人们对于饮茶的方式与茶叶的选取越来越考究,

同时,在茶具的选择上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在茶具上投入了更多,建盏作为最负盛名的茶具开始成为人们互相攀比的对象之一。

人们不仅对于建盏的品色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对于建盏的造型也提出了多种多样的要求。

由此一来,建盏在工匠的手中被打磨得越来越精致、越来越美观,原料的选取也越来越奢侈,工序越来越复杂。

在这样的奢靡之风的影响下,据记载,当时的建安所产出的建盏已经达到了“纹路兔毫”的境界。

一度成为了盏中珍品,受到了贵族的厚爱,人们投出黄金白银,只为求得建盏中的珍品。

如此一来,建盏作为饮茶的用具,其实用性在这样的追捧之风下,渐渐地被它的观赏性所取代,成为人们评判建盏优劣的主要依据。

然而自宋朝没落,元朝伊始,再至明清,建盏再也没有往日一般被人们花重金只为寻得盏中珍品的地位了。

人们的饮茶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风俗习惯也不同于前朝,饮茶的画面中不再有兼具实用性与欣赏价值的建盏出现,建盏逐渐被其它茶具所取代,建盏的光辉岁月也因此被画上了句号。

结语

建盏的发展无不体现着宋朝社会背景中人们的思想的发展,而由此,也可对宋朝的经济、政治、文化做出进一步的判断。

因此,文物不仅仅是一件件体现朝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习惯,更是一个时代的诉说者。

在一件又一件精美绝伦的文物中,我们不仅能体会到中华文明所带给我们的文化瑰宝,体会中华民族独有的智慧结晶,更能聆听到来自遥远的千年以外的古老问候。

此刻,每一个建盏,都具有各自的声音,在讲述着各自不同的故事,而不是笼统的,一整个朝代的故事,不是一件件器物,而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

随着宋朝的衰败,建盏的辉煌也逐渐散去了,但是建盏的时代却并未就此终止,在今天,我们仍然在感受,感受来自远方的建盏中蕴含的古代关于茶的故事,关于泡茶、喝茶、斗茶……建盏仍然具有着当初的那种蓬勃生气。

其实,远不止建盏,透过建盏,人们似乎能够感受到那一件件来自远方的大小文物,每时每刻都在向我们诉说。

这语言,也并非只有考古学家能够读得懂,只要你我肯与之沟通,肯发现,必定能够听懂它们所说的话,你越是去发现,越能够取得更多的收获。

参考文献:

《通鉴纪事本末》

《宋史》

《太平广记》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