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手机APP真的在“偷听”?央视发声,背后都是大数据的应用

2021-02-02    
加入收藏

关注科技圈的朋友都知道,早在2018年就有不少网友爆料,称感觉自己的手机在“偷听”自己,而“偷听者”就是各种类型的手机App

手机APP真的在“偷听”?央视发声,背后都是大数据的应用

 

比如在聊天时有说到某件服装,那么打开某个电商APP时,就一定会收到类似的服装推送;比如说到想要学某种语言,那么打开某个浏览器就时,就一定会收到类似的语言培训推送。

不过可惜的是,虽然有不少网友都反映自己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但是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

那么手机APP真的在“偷听”吗?

央视发声

1月29日,央视就APP是否“偷听”一事作出回应,称:“尚未发现有APP监听手机。”

根据专家的说法,手机“偷听”在技术层面是可以实现的,并且即便是在手机锁屏之后,也能持续录音一段时间。

手机APP真的在“偷听”?央视发声,背后都是大数据的应用

 

只不过这样做存在三大问题,即“成本高、效率低、法律风险大”,所以截至目前还没有发现有一款手机APP在对我们进行“偷听”。

那么APP是如何对用户进行精准推送的呢?专家认为,这背后都是大数据的应用。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大部分APP都有存储功能,它会保存你的搜索记录,浏览记录,甚至于输入法记录。一旦掌握这些,那么就有了实现精准推送的基础。

其次就是APP之间的数据共享和朋友关联。

所谓朋友关联很好理解,比如一些社交APP,会通过读取你的手机通讯录,推荐你添加一些“可能认识的人”。至于数据共享就更简单了,即一款APP的数据可以共享给另外一款,甚至于这种数据共享还不需要对方同意。

比如前一段时间,腾讯QQ“偷偷”读取用户浏览器记录被石锤,随后腾讯QQ于1月18日发长文道歉。

所以结果就是,手机APP其实并没有通过录音这样的手段来“偷听”,因为这样“成本高、效率低、法律风险大”,他们实现精准推送的背后都是大数据应用。

手机APP为什么会走上这条路?

不得不说的是,智能手机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各样的手机APP也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方便。

但是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开始对手机APP不放心了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根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中国网民的规模已达9.4亿,约占全球网民的1/5,并且其中99.2%的网民都使用手机上网,平均每天手机上网超5小时。

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互联网时代已经进入下半场,网民数量不会再有大幅度的增长,所有头部互联网企业公司的经营模式都将从增量经营转变为存量经营。

而存量经营和增量经营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是服务。

要想把服务做好,自然就得了解用户,而如何了解这庞大的用户呢,大数据就是法宝。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这些APP掌握的数据越来越多,大数据画像越来越充实,即便不通过录音等“偷听”手段,那么也能精准地猜中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思。

 

写在最后

目前看来,在大数据提供的人物画像下,APP能够向我们精准地推送我们或许想要的东西,这确实方便了一些用户,也提高了平台本身的商品成交率。

但是这样真的好吗?

一些资讯类软件,总是推送我们想看的东西,初期成效确实很好,但是长此以往却会将人的认知限制在一个狭小的区域,愈发极端。

APP的精准推送虽不止于此,但是让APP读取用户的通讯录,读取用户的浏览器记录,读取用户的输入法记录,甚至于还将这些信息进行共享,这样带来的隐私问题岂不是危害更大?

或许有人说,我们可以不打开这些APP的权限,这样就避免了隐私泄露,但是对于绝大多数APP而言,如果不授权就无法正常使用。

总结:大数据是一个很好的技术,但是手机APP们在大数据的安全应用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