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Web3.0打开去中心应用大门

2022-11-03  新浪网  金色财经
加入收藏

原文标题:《OP Research:Web3.0 打开去中心应用大门》

原文作者:OP Research

转载自金色财经

尝试改变现状是人类的天性,当这一动力与科技、资本、信息、数据结合时,人类社会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不可避免地朝新兴社会形态、生产关系发展。Web3.0——互联网的下一阶段,便是这一过程最好的例证。基于区块链及相关技术的发展,Web3.0 渐行渐近,元宇宙、GameFi、SocialFi、X-to-Earn、DID 等概念和应用进入大众视野,掀起了一股热潮。这股热潮带来的不仅仅是应接不暇的各种新应用、新玩法,也不仅仅是资本推动下的投资(投机)盛宴,更重要的是,当浪潮退却,大浪淘沙后留下了什么。项目也许会消亡,应用可能会被替代,资本会辗转不同的赛道,但 Web3.0 的底层逻辑、价值观将对当前 Web2.0 范式下的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改变不会一蹴而就,变化亦是循序渐进,可最终我们进入了新时代。

不可否认,人类在 Web2.0 范式塑造的生活和经济模式下获得了极大的便利,Web2.0 也促进了人类社会地不断进步和发展。但也许正因为人们太过熟悉 Web2.0 塑造的生活方式,太过习惯这一范式下发生的种种现象,人们很难察觉其中的‘奥妙’。在 Web2.0 范式下,每个人本质上是这一模式的‘消费品’,虽相较于更早期的传统年代,Web2.0 赋予了人们更多的选择空间和变现渠道,但人依然还是这一模式的‘从属品’,是这一模式下的一颗螺丝钉,并没有真正的把控能力。

同时,不仅仅是个人,就连企业、公司、机构也受制于 Web2.0 所制定的各种条条框框,需要依照固有的一套规则设计产品和运转。虽然企业、公司、机构相比个人拥有更强大的力量和资金去优化一些设置,但也不能完全突破其所属的 Web2.0 范式,有时需要牺牲产品、应用的用户体验或抛弃设计之初的理念去实现盈利。

好在我们并没有丧失反思思考的能力,好在技术总是在不断发展,就像现实生活中每个人会在重要人生路口把握自己的命运一样,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我们也要拥有同样的能力。

本文将从‘商业模式’、‘经济模型的激励机制’和‘信息资产所有权’视角对比 Web3.0 和 Web2.0 应用,看看 Web3.0 较之 Web2.0 应用有哪些改变,有哪些突破,还存在哪些问题。更核心的是,探索在 Web3.0 新的叙事下,人们是否具备更多掌控自己‘’链上命运’的能力,是否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世界。

Web3.0 为传统 Web2.0 应用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从根源解决了 Web2.0 应用公司盈利方式单一的问题,同时也为用户带来交互体验的提升与客观的收入,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对社交媒体和转账支付类应用革命性的改变。

社交媒体 Web2.0 应用受限于自身收入来源单一不得不牺牲用户体验,加入生硬的会员机制,引入广告。而为了获得更多的广告,社交媒体应用们逐渐背离自身产品的定位,开始追逐流量,进行流量变现以维持生计。不过由于社交媒体应用的平台性质,其可以基于用户作品所产生的影响来做广告,并从中抽成,这一体系目前在 Web2.0 已日渐成熟。

例如 Twitter 和微博的广告帖,YouTube 的视频广告分成,TikTok 的广告植入等。其实该体系已经有 Web3.0 的影子在其中了,不过大部分平台都依仗自身平台优势挤压平台创作者的分配比例。对于会员制这种提前付费来获得服务的方式来说,Web3.0 应用也有采用,但是 Web2.0 却选择牺牲用户体验而上线所谓会员专属广告和会员超前点映等,违背当初会员机制承诺,吃相十分难看。

而 Web3.0 则基于智能合约代码的开源性和白皮书经济模型的介绍,完全透明地向用户收取相应费用并提供与之对应的服务。例如,Mirror 通过生成 NFT 来为每一篇文章确权,用户可以毫无顾虑的创作,无需担心洗稿和被删的问题。同时,创作人可以在文章下发起众筹,通过向参与众筹用户发放份额Token——‘文章 NFT’,以将每次交易与投资者分红。而分红的比例是明确的,最终可获取的金额也是可以通过文章交易额来推算的,一切都是透明且可信的。

尽管 Mirror 的经济模型相对比较轻,没有太夸张的盈利机会,但是由于其舒适的用户体验和加密原生属性,已经有众多创作者从 Medium 转战 Mirror。另一个案例是 Monaco,作为一个现象级的 SocialFi 应用,虽然存活时间比较短,但是其出现开启了 SocialFi 的热点,也激发了项目方们要革 Twitter 和微博的命的热情。在其之后,SocialFi 项目们无一不是在其‘所有权和治理权由用户决定’和‘内容即挖矿’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在 Monaco 中,用户发布内容和收到的交互行为(如转赞评)都可以获得收益,同样的这些收益都是透明且可预测的,这使得用户乐于分享和参与互动,而项目方也可以光明正大的从中抽成。

最近热门的 Lens Protocol 作为 Aave 团队开发的部署在 Polygon 上的 SocialFi,则更是吸引了大量关注。Lens Protocol 将自己定义为‘开放的、可组合的 Web3.0 社交媒体协议,允许任何人创建非托管的社交媒体资料,构建新的社交媒体应用程序’。具体来说,任何应用程序都可插入 Lens 的开放社交图,并且用户通过 NFT 拥有自己的数据,能够将其部署到任何基于 Lens 协议构建的应用程序中,NFT 决定了用户投票权重和收益分配。但 Lens Protocol 刚刚上线不久,其商业模式是否可持续还有点时间的考验。

而除了 Mirror、Monaco 和 Lens Protocol,其他媒体类 Web3.0 项目也是突破了估值瓶颈,比如 Audius。Audius 作为去中心化的音乐流媒体协议,解决了传统音乐平台上,创作者对于版权的掌控过弱且难溯源,创作者获得的收益过少和作品发行渠道被垄断的问题。当前 Web2.0 音乐应用的版税分配中,音乐人能够获得的收入较少。通常一首歌的版税 42% 分给唱片公司(如索尼、环球等),约 30% 分给操作系统(如Android/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安卓、IOS 等),约 20% 分给互联网播放平台(例如 Spotify、QQ 音乐),词、曲作者总共能分到 8%,歌手则大多由唱片公司与其结算。如果词曲被多层代理,版税也会被层层分割,到创作者手上会更少。

而这还是在版权清晰、分配及时且透明的情况下。反观 Audius,其在音乐收听、歌曲共享、作品收藏、版税分成、自由创作等不同维度下,将创作者和粉丝直接联系起来,打破原有行业中的垄断及低效问题,不仅增加了创作者的收入以激励其创作,也改善了听众用户交互体验的和收藏需求,而后续 NFT 衍生市场则可以赋予创作者和项目更多的收益。这使得其以 6m 月活用户和 26k 的钱包地址数,即 13%Crypto 用户,获得了$311.7m 的流通市值和$478.5m 的全释放市值。而全球最大的音乐平台 Spotify,拥有 428m 月活用户,其市值也不过$21.9b。

可见 Web3.0 社交媒体应用带来的行业商业模式的改变,不仅为项目方提供了更多元的收入来源和更持久且稳定的现金流,也给了用户包括创作者前所未有的公平和自由,以及顺畅的交互体验。而 Web3.0 应用的高度可组合性,也给予了他们未来的发展更大的想象空间。

就转账支付应用来说,电子转账支付已成为人们重要的一种生活方式,现实生活中人们几乎不携带现金,而是一部手机,下载 Web 2.0 应用如第三方支付 App(支付宝、Paypal 等)便可完成日常转账和支付需求。但随着电子转账支付的需求越来越频繁,金额也越来越大,人们对中心化机构承担处理转账支付功能顾虑日益增加。中心化机构主要商业模式为收取转账支付、金额提现等服务的手续费;获取代售理财产品的返佣;投放广告;基于用户存款做贷款赚取的利差等。

另外,由于银行间隔离和国际外汇的管控,跨行转账和跨境转账流程手续十分繁琐复杂,银行或转账支付应用会从中收取高额的手续费,同时限制转账的单次金额和总金额。这些盈利点事实上并不会带来其产品服务的提升,反而会影响用户体验。不过,支付宝、Paypal 等应用推出的扫脸支付等支付方式确实优化了用户的支付体验,但他们却并没有以此作为盈利点。大部分中心化机构都以存款利息与贷款利息的点差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例如银行存款利率约为年化 1-2%,而贷款利率则约为年化 3-4%;对于其他分期服务来说,贷款利率则可以高达年化 10%。可见中心化机构从中抽取的大量的收益,这用户却不得不接受,因为没有第二个选择。

基于区块链去中心化服务的支付应用如 MetaMask(小狐狸钱包)、TP 钱包等,虽然本质上也是通过接入中心化理财服务和去中心化挖矿协议来赚取返佣或点差,投放广告或出售硬件钱包等衍生产品,以及收 Swap 手续费来作为盈利点,但其转账过程比起传统 Web 2.0 方式更加简易便捷,手续费更低廉,同时没有任何的限制,特别是在处理跨境支付交易时,其更具备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由此看来,似乎 Web3.0 支付应用与 Web2.0 转账支付领域中心化机构类似,都是基于其提供的产品本身功能之外的服务来保持盈利,而 Web3.0 钱包甚至还不能托管用户资产,进行生息投资等。但是以多签钱包为蓝本的智能合约钱包却可以打破这个僵局,其可以通过 NFT gated 的方式摆脱私钥泄漏的问题,允许用户对自身钱包进行无需信任的转移,如出售、租赁、代操作等。这将使得转账支付的商业模式发生质的变化,在智能合约钱包的基础上,可以开发出一系列的优化用户体验,甚至颠覆传统支付和转账模式的功能,例如隐私支付、绑定支付、支付即签约等等。而该类智能合约钱包的盈利点可以建立在其提供的这些创新功能之上,另外,其还可以基于智能合约公开透明的为用户资产进行理财增值,按约定好的比例分配收益,而不是单方面的赚取点差。

更重要的是,对于 Web 3.0 来说,钱包的作用还不仅仅体现在转账支付领域,也是目前人们进入 Web 3.0 的一个重要入口。很多区块链项目使用钱包进行身份认定和登陆,并据此衍生出一系列 有开创性的功能和模式。Web 3.0 时代的支付应用已超越了转行支付本身的基本功能,或多或少地融入了社交、元宇宙色彩。

Web3.0 时代的应用相对于 Web2.0 时代的另外一大飞跃性进步是在能确定信息和资产所有权的基础上,项目内部往往可形成完整的可激励模型,这同时可以看作为 Web3.0 商业模型的内在展现。通过对于系统中所有生态参与者的可激励系统,Web3.0 相比于 Web2.0 将拥有更充分的驱动力(3.400, -0.03, -0.87%)和更旺盛的生命力,这也将改变每一个参与的用户的生活。以下将分别以不同领域的 Web3.0 应用为例,着重针对激励模型来对比 Web2.0 与 Web3.0 的最主要区别。

学习和锻炼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伴随一生的事情,例如许多人喜欢通勤途中打开手机背单词、看小说、看新闻,或者是健身房健身等等。大家往往通过个人的自驱力,像‘我认为背单词可以有利于我的留学’‘我想通过锻炼瘦下去’,或者外部压力,如‘想要通过考试就得背单词’‘学校每天硬性要求课间操’等来达到‘延迟满足’。(所谓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在 Web2.0 时代的学习/运动类应用中,如何让用户使用‘逆人性’的应用,保持恒久的激励来达到延迟满足是一个所有应用开发者面临的难题,然而现在这种困难可能会在 Web3.0 的世界里得到解决。

在当前 Web2.0 的应用中,能够做到经济激励的少之又少,与之相反的是,大多数应用要求对学习或者知识服务进行付费,或设置会员门槛以获得会员费收入,又或加入广告借助流量变现,显然,这一点不但和激励机制无关,还阻止了人们学习与锻炼的热情。众多新闻 APP 要求付费观看关键新闻,背单词 APP 要求会员解锁关键功能,以及在各种时刻横亘在眼前的广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而作为主打知识分享平台的知乎,从最初的行业大牛分享认知广受好评,到如今专栏里的牛鬼蛇神,以及充斥着各个角落的广告,尽管这让平台用户有了一定程度的盈利能力,但是其最终目标也变成了了扩大流量吸引更多的读者,以获得更高的广告报价,这让整个知乎的业务逻辑发生了巨大变化,严重破坏了用户使用体验。另一个相反的案例是 Wikipedia,既不向用户收取会员费,也拒绝加入广告。这导致 Wikipedia 作为一个具有高度使用需求的产品,却难以做到盈利。让用户凭借一腔热血参与分享信息是不长久,也是不稳定的。所以 Wikipedia 是一个好的服务,却不是一个好的商业化产品。

而 Web3.0 的 Token 经济刚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事实上传统 Web2.0 的应用也尝试过使用 Token 经济的概念,最好的例子就是积分制度:应用对用户的贡献行为进行积分奖励,而积分则能够用来兑换部分产品服务,或者进行其他价值交换。不过 Web2.0 的局限性大大限制了积分制度,积分的使用场景并没有被打开,也缺少对用户的确权保障。这让 Web3.0 应用的出现更具有革命性的效果。Token 经济的引入使得自驱力产生经济效益,从而形成一定的外部性。

就如最近大火的 APP——StepN 允许用户通过户外跑步来来获得 Token 奖励,这让用户拥有了除自驱力之外的动力,并且用户的心态也不同于传统打金的 GameFi,因为哪怕没有赚到钱,也锻炼了身体收获了健康。事实上这和当下的‘对赌学习群’的机制基本一致,用户基于对自身的学习预期,前期支付一定费用,通过学习的动作来获取持续收益。并且这种奖励机制是根据用户运动行为实时结算。用户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跑步速度/时长/路线等不同维度并得到相对应的奖励,这种即时反馈的经济系统的建立是顺应人性的。很多用户在使用 StepN 后都有一种相同的类似上瘾的感觉,就是这种机制在起作用。

最后,Token 经济也为其引入一定外部性,例如代跑,代阅读,快速完成任务攻略等等,吸引更多用户进入相关产业,给予传统 Web2.0 应用压力,促使更多的应用基于一定的经济模型专注于产品质量以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而不是单纯思考如何吸引流量、融入广告或想方设法的收钱。

在这个节奏不断加快的时代里,游戏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相当重要的一个板块,与学习和运动类的应用不同的是,游戏类应用以娱乐为目的,采用较短的正向反馈,所以在激励模型的设置上,与前面一类稍微不同,在游戏类应用里,用户的自驱力主要依靠游戏性和娱乐型来实现,而激励模型则更加侧重资源的分配和资产确权。

Web 2.0 时代的游戏中,游戏开发商普遍采取集中投资-中心化开发-玩家消费的模式,传统游戏几乎控制着百分之百的游戏利润的回报,玩家是纯粹的消费者:例如腾讯掌控了旗下王者荣耀几乎所有的直接利润。

但也如同前面的学习和运动类应用一样,游戏类应用也在优化激励模型,使用 Token 经济概念方面做过多次类似的尝试:Dota2 TI 系列赛奖金由玩家购买游戏类产品的利润抽成来汇聚,选手们可以通过比赛获得奖金,玩家在获得游戏类装备的同时也为 Dota 2 的生态做出贡献,而在这种模式下,TI 的奖金可以高达几百万美金;EVE 游戏中所有道具,物品,飞船载具等都由玩家自行生产,由玩家自己完成从挖掘原材料-加工-市场售卖的完整产业链,并且形成游戏内的经济体系;梦幻西游的经济模型被作为 Gamefi 的优秀典型反复研究,作为一款接近 20 年的老游戏,经济体系仍然成熟保持着活力,并且装备还保持着升值……

不可否认,相当一部分 Web2.0 时代的游戏在这些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功,但基于 Web2.0 的限制,这些进步仍然是不足够的,例如 Dota 2 虽然采取该种模式获得了超高额的奖金 也让玩家和职业选手都参与了生态贡献和参与成就感,但其实并为对投入了真金白银的真实用户带来现金利润,用户本质上仍然是消费者;EVE 和梦幻西游生态虽然完整并且有着成熟的经济体系和自由市场,但是项目方为了避免游戏经济体系崩溃,反复调整干预经济模型,追求游戏长久发展,打压工作室和商人,损害了部分玩家的利益,并且没有区块链技术的支撑,游戏难以保证用户游戏资产和信息和核心利益。

在这些游戏在 Web2.0 时代对新机制和经济模型的尝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的同时这些尝试应该引发对 Web3.0 游戏应用的一些思考:与传统 Web2.0 时代游戏所不同的是,在 Web3.0 时代的游戏中,游戏开发商的抽佣率极低(take rate),大部分利润都将返还给玩家群体本身:例如曾经的 Play to Earn 游戏龙头 Axie Infinity 协议产生收益的方式是:当玩家在该游戏中的市场上购买和出售 Axie NFTs 时,Axie 协议将收取 4.25% 的费用,相比于传统游戏百分之百的抽佣率,游戏产生的大部分收益都将返还给玩家本身。

而在埃隆. 马斯克的妈妈梅耶. 马斯克作为经理人的游戏, 币安 MVBIII 排名第一的项目链游 Radio Caca 中,这一市场抽佣率为百分之十,且这笔费用将全部用于Token的和 NFT 的回购。另外,Radio Caca 通过销售 RACA NFT 赚取了超过 60,000 BNB。并且 Radio Caca 将用部分收益购买数十亿 RACA 来燃烧,减少市场流通量,同时还将大部分收益投入到流动性池中。

而按照数据统计,Axie Infinity 在过去两年时间内已经在菲律宾、委内瑞拉、越南等地带动了超过 20 万人参与就业,DAU 高峰超过 100 万,收入甚至要高于疫情蔓延前的水平。由此看来,玩家群体是 Web3.0 时代游戏经济模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这意味着整个游戏的经济模型是点对点的,在大部分情况下,玩家为玩家提供资金,交易和流动性,而非是这些 Web2.0 时代的游戏开发商。在这种模式下,游戏玩家也将从单纯的消费者变成游戏的共同开发者,生态建设者和营销者。

游戏开发商的位置将更多类似于提供平台服务而非管理和控制者,而玩家则可以以各种方式来深度参与游戏,如生产游戏道具,建造游戏设施,铸造游戏所需要的 NFT 甚至塑造世界观,创造游戏历史等等。如著名的 Sandbox 在以太坊区块链上构建了一个元宇宙,玩家可以在此之上自由地创造他们自己的虚拟世界,利用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按自己的意愿定制。在区块链技术的支持下,Sandbox 允许玩家拥有自己在游戏中创造的一切:Sandbox 上的每个游戏内资产都会自动转换为 NFT(非同质化通证)。它将允许玩家验证资产的独特性和所有权。

试想一下一款区建立在区块链技术上的 MineCraft:玩家们可以完全按照个人意愿建设游戏乃至元宇宙世界,如在自己的土地上建造王国,市场,甚至演艺场馆,运动场,并以此开展各种艺术展览,演唱会,或者游戏比赛,甚至依靠这些活动来获取收入。Sandbox 目标成为依靠玩家驱动的去中心化游戏平台乃至元宇宙世界,这意味着游戏玩家才是核心,除了享受到游戏本身带来的乐趣之外,还将因为自己的选择和努力甚至投资来享受到游戏发展的切实回报,这将使得玩家更好的扮演游戏营销者与建设者的角色。

Web3.0 一个很重要的命题是——让用户真正拥有信息和数据的所有权。对于商业模式的改变,亦或是对经济模型、盈利模式的改变来说,这一变化可以说更是一种底层价值观的改变。人们在 Web2.0 上玩游戏,注册运营自己的自媒体账号,甚至转账支付,看似游戏装备、平台账号、银行卡里的资金是属于自己的,但实则不然,人们并未真正拥有。在 Web2.0 中心化的运营模式下,看似属于人们的资产其实时刻处于‘危险’之下:装备、账号、资金保管在平台的中心化服务器中,如果某天平台销毁了这些资产、数据,用户便‘一无所有’了。Web3.0 要改变这种状况,既然用户投入了时间、精力、金钱,那么用户所获得的资产天然归其所有,用户可以凭自身意愿随意使用、控制、管理。

在 Web2.0 时代的传统游戏的发展过程中,游戏开发商和代理商一直拥有几乎所有的游戏资产控制权和最终解释权,这意味着玩家们即使为这个游戏付出再多,玩家们仍然只是纯粹的消费者,游戏开放商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修改游戏甚至玩家个人数据。但在 Web3.0 时代的游戏中,玩家将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游戏资产,游戏资产的所有权将由底层的区块链技术作为保障。

而真正拥有游戏资产所有权将极大的赋予游戏资产的金融属性和叙事属性。请想象一下,假设你拥有魔兽世界第一次开荒首通副本的某款武器,或者是拥有 Dota2 里某个职业玩家高光时刻的某款皮肤,这些游戏资产都以 NFT 的形式永久保存下来(目前 NFT 正在成为或者已经成为组成 Web3.0 时代的底层要素之一),这无疑是极具诱惑力的。你可以选择作为一个游戏发烧友爱好者将它们收藏起来,或者选择以高价售出来创造利润。据调查,71% 在游戏内有过消费经历的玩家表示,如果他们真的可以拥有游戏资产的所有权并且可以出售,他们愿意在资产上花更多的钱。这也将极大推动游戏产业的发展——要知道,传统游戏的付费用户占比不到百分之二,就推动了一个价值 400 亿美元的市场。

‘身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只有证明了‘我是我自己’,有了信用基础,相关的活动才能以自主身份进行开展。现实生活中,证明自己的权威方式是拥有属于自己的身份证,身份证上的照片及专属于自己的数字号码是参与现实生活各种活动的通行证。当个体不断在社会中进行交互,如进行银行贷款、参加工作、缴纳社保、乘坐交通工具出行,各种信息、数据不断附着在以身份证为标记的个体上,便形成一个人在社会中的身份。

在互联网世界中,‘身份’依然十分重要,甚至逐步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个人资产。在目前 Web 2.0 的互联网框架下,由于并有专门的身份层为用户提供验证,人们使用各种 APP 时通常采取在 APP 上注册账号密码或通过手机号、身份证号等方式进行身份验证。这种方式一方面增加了用户身份管理的难度,虽然目前有‘一键登录’的方式,但并不是所有 APP 都支持这一登录方式。另一方面,个人的数字信息、数据,网上活动留下的‘痕迹’都储存在了中心化平台上,平台可以不经用户许可就可使用、透露个人信息,而原本属于个人的信息却不由用户所拥有。更进一步,当个人成为某一平台的 KOL、‘网红’、大 V 等具有影响力的人物时,用户这一项珍贵的‘身份资产’实际掌握在平台手上,平台可对用户账号随意使用、删除、封锁、限流,用户一直处于被利用或丧失这一资产的风险之下。

Web 3.0 尝试打破这一局面,让‘身份’管理更加便捷,并将‘身份’附带的价值真正归还给用户。DID(Decentralized Identity)——Web 3.0 用户的身份构建体系。在 DID 体系中,基于区块链技术,个体的身份存在于链上,天然具备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互通、真正由用户拥有的属性。例如 Litentry,作为去中心化的身份聚合器,可以跨多个网络链接用户身份。用户可以通过它管理自己的身份,DApp 可以跨不同区块链获取身份所有者的实时 DID 数据。

用户在区块链上的个人信息、行为、数字资产、信用等都将聚合汇总,成为用户综合身份信息。比如通过 Litentry 在各地址上汇总的所有链上活动数据,用户可以通过提交 IDO/空投白名单等活动的地址以去中心化的方式生产证明。再如 Spruce 试图构建一个跨平台、跨公链的身份认证系统,实现 Web 3.0 公链地址和 Web 2.0 各平台账号的互通与融合,一个拥有百万粉丝的 KOL 去做借贷的时候可能可以获取更优惠的抵押率和利率。在比如 ENS、.bit 域名项目,可以绑定区块链地址、社交账号、邮箱,并可存储个人资料、其他信息和所有数字资源,以人类可读的域名形式标记个体身份。

Web 3.0 个体身体的塑造也是一个不断丰富、不断立体化的过程,如链上行为认证项目 Project Galaxy,它对用户身份状态作出动态更新,这类项目并没有给用户一个 DID,而更像是对用户 DID 的不断补充。对用户身份的更新补充也是 Web 3.0 重要的一环,既然用户在不断进行交互行为,个体的身份、数据也在不断变化,那么对用户行为的实时更新也是塑造更为‘准确’的‘身份’的必要步骤。DID 应用为 Web 3.0 用户构建了属于自己的全面丰富的身份证明,用户可以管理控制和自主使用自己的身份信息,利用 DID 更好地开展 Web 3.0 和区块链领域的活动,获取利益,也可避免中心化平台利用用户身份信息压榨用户价值。

转账支付时人们时常会遇到这些情况,当给对方转账后 APP 显示要多少小时后才能到账;提现时显示要经过一段时间资金才可提出;网购退货或者订购的机票退票后,却被告知要几个工作日金额才能原路返回;用户每天的转账次数、转账金额也会被严格限制,这些迹象实则表明用户账户上的资金仅仅是一串数字而已,而真正的资产可能已被中心化机构使用出去了,因此 Web 2.0 支付服务商有时无法立即响应客户资金进行流动的需求。

用户每天在账户上能看到自己的资金是多少,但可笑的是这仅仅一堆数据,而不是用户真实所有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转账支付是分布式的,去中心化的,资金不存在于中心化的机构中,而是真真实实存在于用户自己的钱包、账户中,用户可以随意的转账支付,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不会被中心化机构恶意篡改和使用,也不用被中心化机构分取高昂的手续费,账户数据背后代表的是真金白银。转账支付功能是区块链技术诞生便存在的一个基本功能,既基础又带有巨大的变革性。虽然使用区块转账支付在现实生活中目前运用的还不普遍,但我们相信,基于让用户真正享有资产所有权的理念下,这一转账支付模式将在未来大有用处。

Web3.0 应用相对于 Web2.0 时代应用拥有着根本性的优势,但新事物往往是在曲折中前进的,新的趋势总要经历成长期的阵痛:目前,Web3.0 应用成熟度不够,应用开发所需要的资源是巨大的,对于 Web3.0 的开发商乃至创业者来说,仍然面对着一定的困难,如基础设施缺少,缺少 Web3.0 应用开发经验等等。而对于传统创业者来说更加面临着转型困难,转型成本高等问题。并且 Web3.0 时代的应用往往意味着创业者不得不从 APP 百分百销售额利润流向开发者的模式转变为更大比例的和用户共享共生的模式,这可能会减少回报预期,加长回报周期。考虑到这一系列重重困难,无论是现在的 Web3.0 开发者和创业者还是传统 Web2.0 创业者开发者进入 Web3.0 领域仍然面临着挑战。

另外,Web3.0 时代区块链应用的高门槛也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当前阶段,相比于传统 Web2.0 时代 APP,Web3.0 应用仍然有着较高的用户进入门槛,例如至少需要一个钱包地址,熟悉钱包操作,或者购买公链Token并且要求有基本操作常识等。这无疑为普通用户群体的大量进入制造了困难。同时,目前大多数公链都有较大的运算速度限制,没有跟上在其链上所搭建的产品数量的暴增和迅速涌入的流量步伐,这意味着这将导致链上交互成本非常高,这将导致用户群体使用成本大大提升,直接影响 APP 使用体验,甚至为整个项目的正常运转带来困难。

然而从长远来看,Web3.0 应用将拥有更广泛的用户基础,因为有着个人信息和资产的保障和确权,加上更加优秀和符合规律的商业模型,内部经济模型的激励的加持,能够使更多的用户加入 Web3.0 生态经济,并使用户和开发者形成深层次的联盟。相信这些将成为 Web3.0 应用长久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在经历初生期的阵痛后,未来将一定属于 Web3.0。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