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高考议论文如何做到深刻说理

2022-08-23  中国教育新闻网  
加入收藏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一是议论文成为高考作文的主流;二是高考作文阅卷教师往往偏好用“深刻”去衡量考生作文的价值。因而,写出较为深刻的考场议论文,是获取高分甚至满分作文的主要途径之一。

《高考考试大纲》中关于考生作文是否达到立意深刻,具体表现为三个要求:(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2)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3)观点具有启发性。除此之外,要想深刻,还必须有深刻的理论,让读者认可自己的观点,对读者晓之以理,服之以理。

马克思在《导言》中曾经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这意味着理论只要彻底深刻,就能说服人、征服人。议论文的写作当然如此,高考作文也同样如此,要让论证走向深入,就需要运用深刻的理论,换言之就是要运用系统的理性认识来说理。

那么,在高考议论文中如何才能做到深刻说理呢?

策略一:透过现象表面,窥探本质规律

要使自己的文章充满哲理,有着深刻的理论,就需要平时学会观察思考,以持久的积累建立深厚的底蕴,求广达深,博观约取。在考场作文写作中,不要局限于论述对象本身,而是要认真观察,深入探究,由表及里,挖掘根源,揭示本质,从而提出高于平庸、异于寻常、深于一般的见解,透视到材料背后的本质和规律,得出理论性的结论,并以内在的逻辑关系加以呈现,这样就能让文章更加深刻。例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满分作文《强弱并非命定,人生由我决定》的选段:

“强者未必强,弱者未必弱”的道理不止适用于个人,更适用于国家和政党。晚清政府固守农耕经济藩篱,以“天朝上国”的狂妄姿态“闭关锁国”,隔绝世界,最终幻想破灭;而新中国一穷二白却砥砺奋进,不断增强实力,终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只有十几个人,“四·一二”“七·一五”政变后风雨飘摇,但始终保持初心,艰苦奋斗,终成世界第一大党,此后仍继续加强政党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带领人民不断创造奇迹。

这段文字中,作者的观点是“‘强者未必强,弱者未必弱’”的道理不止适用于个人,更适用于国家和政党”,在围绕这个观点进行说理的过程中,作者十分注重从具体事例(现象)——“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和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壮大”中,透视出背后的本质“强者未必强,弱者未必弱”,从而让论证具备了深刻的理论,增强了说服力。

再如,2021年全国全国新高考Ⅱ卷满分作文《适合自己,全力以赴》中的首段和尾段文字:

如何才能走向成功的人生,是做别人不做的事?抑或做自己喜欢的事?还是做好自己不喜欢的事?这是一个问题。三个成功人士,三种不同的选择。仔细想想,不难发现这些成功人生之路一定是贴合他们自己实际的选择。

……

成功人生之路不是走别人的成功人生路,最多只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关键的还是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然后爱上它,全力以赴做好它。

首段文字依据材料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才能走向成功的人生”,然后就此对材料做分析,从更深处去发掘其本质“这些成功人生之路一定是贴合他们自己实际的选择”,这样就让文章尾段提出的观点“成功人生之路不是走别人的成功人生路,最多只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关键的还是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然后爱上它,全力以赴做好它”水到渠成,更有深度,也有了深刻的理论,从而增强了说服力。

策略二:设置理论前提,增强说理力度

在高考议论文写作中,很多时候需要就事论事,而在就事论事的过程中,有不少学生仅仅停留在事情本身的分析阐释,并且在论证中缺乏理论支撑,自然缺乏深度,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如果在就事论事的过程中,能够给说理以一个理论的大前提,则会让说理“高大上”,让说理深刻,从而征服读者。例如满分作文《跳出思维的惯性》中的选段:

先入为主,体现的是思维惯性。而这种思维有时是错误的,因此,面对具体问题,还需跳出思维惯性,从其他角度,比如运用逆向思维,去揭示问题的本质特征。

二战时期英美军方调查了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以便加强战机的防护。看上去没有任何问题,弹痕多的地方,说明容易受到打击,应该加固。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却提出应更注意弹痕少的部位,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

乍一听起来没有道理,但仔细思考之后就能明白:弹痕多的地方一定是许多飞机都在这些部位受到重创,但是有的坠毁,有的幸存;幸存的飞机是靠弹痕少的部位支撑,而坠毁的飞机一定是弹痕少的部位受创。沃德正是跳出了思维定式,用逆向思维解决了问题。

作者在就事论事分析材料的时候,没有先直接引材料做分析,而是先给出一个有着深刻理论的大前提“先入为主,体现的是思维惯性。而这种思维有时是错误的,因此,面对具体问题,还需跳出思维惯性,从其他角度,比如运用逆向思维,去揭示问题的本质特征”。这个大前提,成为了作者对材料分析论证的依据,让后面的分析有了可靠的理论基础,结论“沃德正是跳出了思维定式,用逆向思维解决了问题”就水到渠成,从而让文章做到了以理服人。

再如,2021年全国高考乙卷满分作文《修身矫思,立志成才》中的选段:

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玉尚如此,人何以堪?扬雄以射箭为喻,道出追梦真谛。吾辈正如璞玉,唯有立志成器而始,修身矫思以琢,方可成国之重器!

这段文字是要表达对立志成才的观点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前面两句“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玉尚如此,人何以堪?”看似可有可无,但实际上不可或缺。因为这一句就是给了对待立志成才的一个有着深刻理论的大前提,让分析论证不仅仅是处于材料自身,而是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这样就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策略三:引用名人名言,助力理论深刻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因此,很多人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十分注重事实论据,以大量的翔实的事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仅此会缺乏理论的高度和深度,文章还需要一些深刻的理论来做支撑。

而理论除了严谨的专业系统语言表述之外,更多的还是存在于人们喜闻乐见的名人名言之中。因此在作文中恰当地引用一些蕴含深刻理论的名人名言,会让文章语言熠熠生辉,更让文章说理增加深度和说服力。比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满分作文《强者不喜而恒强,弱者不悲而终强》中的几处引用:

毛泽东主席言曰:“生而强者若滥用其强,即使自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此言妙矣,人生而有别,或有强有弱,生而强者惟合理运用其强,以强大造福家国天下。

周恩来在国弱之际喊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力求发愤图强;鲁迅以笔为药“肩住黑暗之门,放他们到光明的地方”力求拯救弱者。

习近平总书记曾言:“广大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时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世界强弱之势,吾辈青年当谨记,吾强时则胸怀天下,“达者兼济天下”;吾弱时锻炼自我,“穷则独善其身”。

这些引用的名人名言,本身蕴含着深刻的理论,同时也是所在段落论证的理论支撑,是论证说理的大前提。如果没有这些名言,文章语言顿时失色很多,更重要的是文章就显得肤浅和苍白。有了这些名人名言,文章的说服力就得到了增强,尤其是我们感受到了名人名言所蕴含的理论与材料之间的内在关联,让文章达到了以深刻的理论晓喻人的效果。

再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满分作文《以做人之道,承国之重任》中的引用:

做人之道的最后应该是“停滞迂回,缓缓出头”。在人生即将步入成功的最后阶段,我们应保持不骄不躁的平稳心态,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耐心和韧劲,朝终点进发。守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寂寞,到最后一刻都不松懈,精细做好每一步工序,终赢得“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航空航天研发团队,用他们的坚持和耐心,为他们步入成功大门,铺下了最坚实的砖块。

以上这段文字,是纯粹的分析论证,重在分析和推理,但读来并不觉得空泛和肤浅。其原因就是在说理之前,引用了古今传唱的古诗名句,给说理以一对美丽的翅膀,让说理有了理论的高度和深度。

再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高考满分作文《修身矫思以琢,发愤立志成器》一文的选段:

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立志趁早,方成就伟业,名冠千古。曾记否?“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缓步泽畔,高声悲吟,立志为国,终怀石自沉,亦九死不悔。曾记否?“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先生以笔为刃,横扫千军,立志为民,唤醒大众,无愧己心。“清澈的爱,只为中国!”陈祥榕志守边疆,以青春之躯,铸铁血军魂,岂不令人钦佩?

这段文字,分别引用了屈原、鲁迅、陈祥榕的名言,强有力地论证了“仁人志士,立志趁早,方成就伟业,名冠千古”的观点,这样就让文章有了理论高度和深度,也规定了后面的论证和分析的方向。

总的来说,深刻的理论有助于让文章立意更高、论证说理更深刻有力,表达更有逻辑,行文的方向更加准确。但这些技巧是建立在平时训练有素的基础上的。因此,需要我们多读一点理论文章,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多观察多思考,提升自己的挖掘事物本质的能力;多积累名言名句,丰实自己的理论储备,并且在写作实践中有意识地运用。唯有如此,在考场上才能下笔如有神,真正做到以深刻的理论晓喻人。

(李俊杰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附属肇庆学校语文高级教师)

作者:李俊杰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