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写作100法:开头和结尾

2021-08-04    好学的大猫老师
加入收藏

开头和结尾
一篇文章的开头,仿佛一个商店的橱窗。橱窗布置得漂亮,可以吸引人们光顾,文章的开头优美,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通常读者往往一看文章的开头,不太满意,就不愿再看下去了。语文老师和各类考试的评卷人因为工作任务的缘故,每篇文章都必须从头看到尾,但是,开头给他们的印象不佳,肯定会影响他们对全文的评价。
从这个意义来讲,文章开头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文章的成败。所以,在文章的开头上下一番功夫,是十分必要的。文章开头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开门见山,一是导入正题。
开门见山
文章的首句或首段就扼住正题、点明主旨,使人一看第一句或第一段,就知道作者在写什么事、议论什么问题、说明什么事物,这样,就能吸引读者的注意。运用开门见山有以下几种具体方法:
1.首段提出论点。例如《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其理由如下:
《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有四千多字,可是开头一段只用了二十多个字,就把文章的论点交待清了,这个开头是多么简单明确。
例如《六国论》的开头: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这句话仅有十五个字,“六国破灭”四个字提出论题,“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以坚定不移的语气表明论点,多么干脆利索!
这种开头的方法,特別适合读者的口味。因为读者读议论文,首先注意的是论题和论点,如果读了若个段落,还闹不清作者要论述什么问题,也看不出作者对该问题的看法,读者也就没有耐心陪着作者“捉迷藏”了。
2.首段引出事件或矛盾。记人记事的文章,开头如果不告诉读者你所写的是谁,有什么事,就引不起读者的关注;如果开头就把要写的人和事件告诉读者,他们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皇帝的新装》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许多年前,有一位皇帝,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国一一除非是为了去显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这个开头,把皇帝喜欢新衣的癖好写出来了,读者自然就会想:“这个皇帝后来怎么样了呢?”他们便会ー口气读下去。
3.首段点题。文章的第一段就紧扣标题,点明主旨,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例如《白杨礼赞》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这个开头只有一句话,不到二十个字,可是把标题中“白杨”和“礼赞”两个内容都概括进去了,起笔不凡,引起读者极大的兴趣。
导入正题
文章开始,暂不接触正题,用一段引子,引出正题来。我们写文章的时候,有时使用开门见山的方法给人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或者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那么,不妨选用导入正题法。
4.由记叙他事导入正题。文章开始,先记叙一件其他的事,可以起到衬托作用,使正题更加突出。例如《土地》一文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开辟人类新历史的光辉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们对许许多多的事物都产生了新的联想、新的感情。不是有许多人在讴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四季常青的松柏、庄严屹立的山峰、澎湃翻腾的海洋吗?不是有好些人在赞美挺拔的白杨、明亮的灯火、奔驰的列车、崭新的日历吗?睹物思人,这些东西引起人们多少丰富和充满感情的想象!
这里我想来谈谈大地,谈谈泥土。


这个引子,历数了人们赞美过的许多事物——朝阳、松柏、山峰、海洋、白杨、灯火、列车、日历,从而引出作者的新鲜选题——泥土,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人们急于想知道的是,泥土能引起作者什么“新的联想、新的感情”呢。
5.由相反的事物导入正题。要写某事物,从而从与该事物相反的其他事物写起,使读者从对比中产生对作者所写事物的关注或兴趣。例如《一件小事》的开头是这样的:
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读了这样一个开头,读者可从对比中体会到这件“小事”的不平凡,他们一定要迫不及待地读下去,看是一件什么样的“小事”对作者有如此大的影响。
6、由感想或议论导入正题。先写出对某事的感想或认识,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使读者对我们所写的内容产生兴趣,怀着和作者相同的感情或认识来阅读正文。例如《为学》的开头,先由议论写起: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开头的这个议论,使人们明白了天下事难易的道理,再转到为学难易,由大及小,很容易为读者所接受。
文章结尾
文章的结尾是文章的最后部分,所以,它留给读者的印象最深,如果结尾不好,也会影响读者对全文的评价。下面介绍几个结尾的方法。
7.篇末点题法。文章结尾扣到标题上,首尾呼应,显得章法严谨。例如《同志的信任》的结尾,是这样写的:
鲁迅先生不是中国共产党员,可是,在所有共产党员的心目中,他永远是一个能以生命相托付的、最可信任的同志。


《济南的冬天》《谁是最可爱的人》等,也都是这一类型的结尾。
8.篇末明旨法。文章的结尾,点出文章的主旨,使读者受到启发和教益,有画龙点睛之妙。例如《香山红叶》的结尾:
也有人觉得没有看见一片好红叶,未免美中不足。我却摘到一片更可贵的红叶,藏到我心里去;这不是一般的红叶,这是一片曾在人生中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不用说,我指的是那位老向导。


这个结尾把作者借物喻人的主旨点明,读者心中豁然开朗。


又如《六国论》的结尾: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这个结尾,把文章借古讽今批评时政的主旨点明,引起读者的深思。
9、篇末表因法。篇末交待写作的缘起,使读者明白,这篇文章是在什么情况下、为了什么目的而写的,可以起到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的作用。
例如《送东阳马生序》的结尾: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看了这个结尾,读者知道了,作者这篇文章是写给一个言和色夷自幼苦学且有太学生资格的晚辈,所言定然发自肺腑,因而更愿牢记作者的教悔。
《黄花冈七十ニ烈事略序》一文的结尾,也是用的这种方法交待了写作缘起,和作者“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xu)”的写作动机,使读者受到巨大的感染和鼓励。
10.文尽意远法。结尾采用含蓄、象征的手法,文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例如《普通劳动者》的结尾:
这回,将军却没有发觉。他一手扶肩,一手甩开,挺直了腰,迈开大步向前走去。他走得那么稳健,又那么豪迈。当他带着他的连队走过荒无人烟的大草地时,就是这样走着的;当他带着他的团队通过日寇的封锁线时,当他带着他的师跨进“天下第一关”时,他也是这样走着的。
这个结尾象征着老将军还像长征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那样,继续“迈开大步向前走去”,永葆青春,永不变色。文章结束了,老将军的革命道路尚未走完。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