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2000—2020中国女性生活蓝皮书

2020-08-20  新周刊  
加入收藏

文┃谭山山 卢楠 制图┃黄东

以新世纪20年来的性别议题为背景,静心品牌与《新周刊》联合发布《2000—2020:中国女性生活蓝皮书》,表达对女性生存状况的持续观察。

2001年,《新周刊》推出“她世纪”专题,指出21世纪将是女性崛起的新时代,女性会在更大的职业空间中获得选择和创造的自由,也将成为消费主义的主体;随着科技的进步,女性可望彻底摆脱“生育和养孩子的最根本的不平等”。

2000—2020中国女性生活蓝皮书

如今,回看当时的判断,可能有点过于乐观了——至少,女性摆脱生育、育儿这一“最根本的不平等”在现阶段仍然无法实现。一方面,推动性别平等仍然任重道远;另一方面,女性对自我认同和实现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尤其是处于人生中场的“40+”女性,她们迎来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于自我的表达和实现有了更成熟的理解。

和《新周刊》一样,静心品牌创办22年来,持续关注性别议题,尊重女性、关爱女性、支持女性。早在2000年,静心品牌即与全国妇联合作推出“四十岁的女人,你好吗”系列活动,讨论中年女性的健康职场、家庭及生活状况;此后,静心品牌一直心系女性健康,除了进行更年期知识普及教育,更引导年轻人“为妈妈加油”。20年后,以新世纪20年来的性别议题为背景,静心品牌与《新周刊》联合发布《2000—2020:中国女性生活蓝皮书》,表达对女性生存状况的持续观察。

如果说20世纪是发现女性的时代,那么,21世纪将是“她们”的时代。

人类学家海伦·费希在著作《第一性:女性的天赋及她们如何改变世界》中指出:“男性的特点可能使他们在工业社会略胜一筹,但在由电子商务、网络社会和协作精神构成的新背景下,男性的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由此,海伦·费希得出这个结论:女性才是21世纪的“第一性”。

如今看来,女性作为“第一性”更多的是一种愿景。目前的现状,正如2015年国新办发表的《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白皮书中所说,“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要看到,“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等因素影响,中国的妇女发展还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性别平等的任务仍然繁重而艰巨”。

该白皮书显示,2013年,全国女性就业人数为34640万,占就业总数的45%;女性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达到661万人,占比44.1%,比2000年提高9个百分点。女企业家约占企业家总数的1/4,而在互联网领域,女性创业者占比达55%。

2000—2020中国女性生活蓝皮书

与此同时,需要警惕的是,人们对传统性别分工模式和性别不平等观念的认同程度有所回升——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性别观念的“倒退”。根据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进行的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数据,2010年,有54.8%的女性、61.6%的男性认同“男主外、女主内”的观点,与2000年相比分别高了7.7个百分点和4.4个百分点;对于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的“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说法,有48%的女性、40.7%的男性表示认同,与2000年相比分别回升了10.5个百分点和10.7个百分点。

以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为例,很多作品仍将女性定位为弱者或者被帮助的角色,这也是电视剧《我的前半生》引发质疑的原因:在同名原著小说中,作家亦舒将男女主人公命名为涓生、子君,和鲁迅的《伤逝》一模一样,因为她想探讨现代都市版“娜拉出走之后怎么样”——离婚并非世界末日,子君和涓生离婚后,变得独立。亦舒的《我的前半生》创作于1983年,而到了2016年的电视剧版,子君成了仰赖优秀男性拯救的弱女子,令人唏嘘。

作为女性学研究开创者的一员,李小江教授则认为,旧的观念抬头,并不意味着现代性别制度发生了本质性的倒退。“今天的社会,从立法层面看,女性地位不低;从生活水平和生存空间看,女性普遍高于男性。但是,女性自己的感觉不佳,内外交困,生活压力空前沉重。”

新世纪20年中国妇女权利大事记

2001 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热播,普及家庭暴力概念。

2005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明示禁止性骚扰。

2010 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女生比例首次过半,达到50.9%。

2012 中国女航天员刘洋首次飞天。

20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出台,规定禁止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设立家庭暴力告诫、强制报告、人身安全保护令和紧急庇护四项制度。

2015 《刑法修正案》(九)废除嫖宿幼女罪,加大保护幼女人身权利。

2000—2020中国女性生活蓝皮书
2000—2020中国女性生活蓝皮书

女性与自我实现

遵从内心,为自己而活

近期热播的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电视剧《三十而已》,让“30+”女性也就是“姐姐”们再次进入大众视野。

按照《三十而已》总制片人陈菲的说法,剧中的三位女性身上,映射着“30+”女性的一体三面,分别代表着“不愿面对的自己”“理想中的自己”和“现实中的自己”。在陈菲看来,和10年前相比,这个时代的“30+”女性对世界有了更多的理解,对于自我的认知、对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也更看重,她们“更勇敢直面自己的欲望,更遵从内心,为自己而活”。

调查数据也支持了这一观点:根据励媖中国发布的《2019女性、职业与幸福感报告》,在定义成功时,61.3%的女性首选自我实现和目标,高于健康、婚姻与家庭及金钱;智联招聘发布的《2019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则显示,在“男性和女性拥有平等的权利和发展机会,可以自由发展个人能力”和“女人要外出工作,有自己的事业”这两个话题上,女性调研对象的认同度分别达到92.1%、96.6%。

和男性相比,女性在自我实现、达到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双赢的过程中,走得更为艰难。比如,事业上成功的女性,总会被问及这个问题: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直播顶流”薇娅承认,自己没有办法平衡家庭和工作。她曾在女儿控诉“人家都有妈妈的陪伴,就我没有!”时情绪失控,在直播间大哭。要在职场实现自我价值,就必然面临取舍和倾斜。

网上曾流传薇娅的一份日程表:15:00,起床;16:00-19:00,到公司选品,选用上千种商品;19:00-19:30,过脚本,直播预热;19:30-20:00,化妆;20:00-00:00,直播;00:00-06:00,直播复盘会、选品、对接商家;06:00-10:00,回家,吃饭。这样紧密的行程,就算是机器也会过劳,更何况血肉之躯。长期超负荷工作的薇娅像很多职场中人那样,不敢去体检,“就想着不去检查就没病呗”。

现年35岁的薇娅,已经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她会提醒自己和身边的人,给自己喘息的时间,适当运动,把所有事情排在健康后面。

2000—2020中国女性生活蓝皮书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与澳佳宝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职场女性心理健康绿皮书》(2019)有一组令人震惊的数据:过去一年中,约85%的职场女性曾出现焦虑或抑郁症状;就最近3个月而言,约九成的职场女性不同程度出现过负面情感、心理和躯体症状——近半数的人表现为易怒、易着急,或者心情烦乱、害怕;四成左右的人则有衰弱和疲乏感,或者闷闷不乐、情绪低沉;此外,还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因头痛、颈痛、背痛而苦恼。

根据国民体质调查的数据,专家认为,40—45岁这个年龄段是人体机能下降最快的,并称之为“40现象”。“40+”人群,身体机能开始衰退,同时承担着来自家庭、工作、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因此,40岁成为健康的拐点。

静心品牌发现,女性在32岁、40岁、45岁这三个年龄会明显感受到身体出现变化。这三个年龄分别对应产后、人到中年、更年期初期的节点,“睡不好”“精力差”等高显性症状,让女性备感困扰,也让她们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

“‘30+’的女性,不再被定义成应该是什么样子,年龄增长也不再意味着皱纹、妥协,而可以代表着对生活的底气、勇气和自信。”薇娅说。而要尝试更多的可能性,前提是有健康的身体。

2000—2020中国女性生活蓝皮书
2000—2020中国女性生活蓝皮书

女性与年龄、身体焦虑

人生不是达标游戏

“我以为女孩子只要嫁了人,就过上了正常的日子……我觉得我达标了。”

《三十而已》中钟晓芹这句台词,揭示了年龄感已经成为女性的压力源之一——什么年龄就该完成什么人生目标,比如30岁前结婚生子、35岁升职等,否则就是“不达标”;“剩女”的说法也由此而来。

男性和女性都有年龄焦虑。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所做的一份调查显示:40.5%的受访者经常会有年龄焦虑,52.2%的受访者偶尔会感觉到,仅7.3%的受访者完全无感;30—34岁是最容易出现年龄焦虑的年龄段,其次则是25—29岁、35—39岁、20—24岁、40岁及以上。

和男性相比,女性的年龄焦虑还与对容貌、形体、年轻态等的焦虑紧密相关。学者尹小玲认为,为了满足“男性凝视”的观看特权,女性通过自我修饰,以面容、体态、服饰的可视化呈现,被迫接受或者偏执化服从于男性的欲望投射,“在男权文化中对女性身体的规范和编码中充当合作者、同谋者的角色”。

比如在《乘风破浪的姐姐》前两轮就被淘汰的钟丽缇,现年50岁的她一方面表示“年龄是个数字”,另一方面则为了保持健康美丽而自律——“九点十点睡觉”“不熬夜”“天天做运动”,“我的内心永远18岁”。

当下的语境,推崇瘦、白、幼(其实就是推崇年轻),对于“35+”女性往往更为苛刻:你应该没有皱纹、疤痕和瑕疵,甚至连毛孔都不要有;身材要苗条,没有赘肉。你保持得好,那就是“宛若少女”,而不是真的“中年少女”;你保持得不够好,那就是“中年油腻”“大妈”——钟丽缇在“一公”时穿的那身bling bling的肉色连身衣,就被人批评显得太肉、太油腻,将她身材的缺陷暴露得一览无遗。

《乘风破浪的姐姐》本来是一档鼓励多元审美、给予“30+”女性更多空间和选择的励志节目,39岁的郑希怡就因这段宣言而翻红:“我觉得我最好的年龄就是现在。因为我更了解我自己,比以前更有智慧,更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而,节目的走向终究还是落入让姐姐们表现年轻、符合年轻人的审美。

《中国职场女性心理健康绿皮书》认为,工作压力和职场危机、经济状况、外貌和身材这三者是造成职场女性心理健康问题的主因,生理期变化、年龄增长、婚恋和家庭等问题,也影响着她们的心理健康。

2000—2020中国女性生活蓝皮书
2000—2020中国女性生活蓝皮书
2000—2020中国女性生活蓝皮书

女性与婚恋、人际交往

幸福感增加免疫力

根据华坤女性生活调查中心发布的《第12次中国城市女性生活质量调查》(2016),女性最感幸福的事,与家庭、家人紧密相关,其五大幸福来源依次是:“家庭和睦,家人健康、平安”“孩子健康成长,学业有成”“夫妻恩爱,婚姻和谐”“自己身心健康”“工作顺利,事业有成,同事相处愉快”。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中年人的人际关系满意度,比胆固醇浓度更能有效地预测身体的健康程度。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稳定的两性关系、职场关系、兴趣圈层等),是社交健康的根本,它会给心理健康带来良性影响,从而提升整体健康状况。同时,幸福感会增强免疫力。研究发现,那些拥有快乐、满足的人际关系的人,往往具有更强的免疫系统。

寂寞会致命,它的杀伤力和吸烟、酗酒一样大——这一看法来自哈佛大学成人发展研究项目的主管罗伯特·瓦尔登格(Robert Waldinger)和乔治·维伦特(George Vaillant)。维伦特表示:“健康老龄化的第一个关键是人际关系,第二个也是人际关系,第三个还是人际关系。”瓦尔登格则加以补充:“在50岁时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最满意的人,到了80岁时就是最健康的。”

静心品牌举办女性健康公益讲座时,发现现场听众提问最多的问题是:“进入更年期后,心情抑郁、焦虑不安、晚上总睡不好,怎么办?”主讲专家指出,抑郁、焦虑和睡眠障碍这些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如何做到调节和舒缓压力。静心品牌主张“女人更年要静心”,即针对更年期女性多发的系列负面情绪症状,如心烦气躁、失眠多梦、抑郁多疑等。

静心品牌也提倡家人和子女多关心更年期女性。有女性听众专门带着先生来听静心的讲座,这位先生表示,没想到更年期会给妻子带来这么多问题,以后要好好地包容她、理解她、帮助她。

婚育被女性视为实现职业发展的最大牵绊,部分职场女性正在尝试放弃婚育,试图活出另一种人生。

2000—2020中国女性生活蓝皮书

女性与消费

不只是消费者,更是创造者

在《新周刊》“她世纪”专题里,国际广告协会主席卡·波尔提出一个观点:“以男性为主的消费主义正在转变为以女性为中心的消费主义。”

确实如此。2007年,“她经济”作为新词出现在《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中,女性群体的消费力在此后显著上升。以买房为例,有售房平台调研了北京、深圳、上海、杭州等12个城市的二手房交易数据后发现,单身女性购房者比例逐年增加,2018年女性购房者的比例为46.7%,达到了近7年来的最高值,与男性购房者的占比已很接近。其中,“30+”女性购房者逐年增加,比例高于均值。

正如伍尔芙所说,女性应该有一个自己的房间,对于独力购置房产的女性来说,有了房产,安全感也增加了。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河南省妇联主席郜秀菊提供了一组数据:“女性消费者平均网购总花费从2013年的3830元增加到2017年的13254元。2017年‘她经济’市场规模达到了3.6万亿元,比2014年增长了12%,预计今年将达到4.5万亿元。”这说明,女性消费者在消费升级、拉动内需的过程中将成为一支重要力量。

有业内人士表示,从买化妆品到买奢侈品,中国女性消费者在近年几乎买遍全球。按照消费升级的规律,女性消费者购买的对象最终会从商品走向服务,医疗美容、减肥健身、产后修复和心理健康等行业将快速兴起。除了颜值,健康也是女性消费者热衷投资的。“女性消费正在从单纯效果消费过渡到生活方式消费。”该业内人士称。

我们也要看到,将“女性”与“买买买”画上等号,其实是将女性局限在消费话题之内,窄化了女性的生存空间。须知,女性不只是消费者,还是劳动者和创造者,女性的完整人格以及未来,有赖于充分发挥其作为劳动者、创造者的主体价值。

2000—2020中国女性生活蓝皮书
2000—2020中国女性生活蓝皮书
2000—2020中国女性生活蓝皮书
2000—2020中国女性生活蓝皮书
2000—2020中国女性生活蓝皮书

静女人,心精彩

通过对上述几个维度的考量,我们总结了这20年来女性生存状况的几个关键词。

性别平等:只有真正地解放女性和促进女性发展,实现两性间的平等,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发展。

自我实现:正如演员刘敏涛所说:“不要怕失去财富,不要怕失去情感,甚至不要怕失去过去的自己,因为最重要的是别后悔没做想做的事,别留下遗憾。有什么大不了啊?人在呢!”

自我定义:没有所谓“标配人生”,你的一切,由你自己定义。

身心健康:身体是1,其他是0,健康是根本。没有健康,其他则无从谈起。

健康包括生理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社交健康等。静心品牌自1998年推出第一款针对女性更年期内调的保健品,便贯彻“女人更年要静心”的主张,从生理、心理健康等层面全方位关爱女性。

静心,是一种态度:每个年龄段有每个年龄段的美,“20+”女性有着风华正茂的青春之美,“30+”女性有着独立自主的成熟之美,“40+”女性有着岁月积淀的阅历之美。静心,则是“40+”女性历尽千帆之后的淡然。

静心,是一种哲学:世事变幻,人员往来,情绪起落,你当如磐石,守住自己的“心”——也就是“自我”。

静心,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人到中年,更需培育自己的“静心单方”——练书法、学古琴、种植物,等等,无论外界世事变迁,皆可静心应对。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