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古代历——年、月、平期和定朔(阴阳历)

2021-07-21    MMMB
加入收藏

历是为了配合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而根据天象来连续计数时间的方式。从人类实际生活的需要来看,在天象中,当以月、一月和一年最为密切,因而日、月、年是历法的基本要素。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也成为历法的基本要素之一。

又如时、日、月、年的纪法,调和季节的闰月法以及为了便于农业生产安排的二十四气法则是我国历法的要素,也是我国历法的特征。这也说明了我国古代天文学是土生土长的,年、月、日、时是历的计时单位。

1.年

天文学上所用的年有太阴年、回归年、恒星年、近点年和食年五种,而我国古代一直没有用过近点年。我国最初使用各种年的历法及其数值如下:

古代历——年、月、平期和定朔(阴阳历)

 


古代历——年、月、平期和定朔(阴阳历)

 

2.月

天文学上所用的月,有朔望月、回归月、恒星月、近点月利交点月五种;而我国古代一直没有用过回归月。我国最初使用各种月的历法及其数值如下:

古代历——年、月、平期和定朔(阴阳历)

 

我国古代把冬至到冬至的时间间隔叫做岁,把十二个朔望月做年。从月序来说,岁的月名和年的月名不同。我国历代古书对十二月名,又有很多别名,但不常见。

我国古代把初见新月的那天,叫做朏,而把初二或初三那天,叫哉生霸或哉生魄。夏历每月第一天叫做既死霸、朔日或初一日。

古代历——年、月、平期和定朔(阴阳历)

 

商代纪日,只标明它属于某一月的干支,要知道它在月中的位置,需要查考历谱来排比。周初仍用这个方法,但多标明月相,以月相为准,计算距离日数,确定在月中的位置。春秋以后,以月朔为准,汉起除干支纪日外,还用数序命日,从一日至三十日或二十九日,用数序附午芠干支来纪日,使日期在月中的位置,一目了然。

3.平期和定朔

朔望月是阴历和阴阳历的基本时间单位。它是接连两次朔或两次望之间的时间,等于29.530589平太阳日。古代历法用朔月的平均日数(约29,5306日),推算每月的朔日,这样推算所得的朔,叫做平朔,以大月为三十日,小月为二十九日。通常大月和小月轮流交替,每相隔十七个月或十五个月,有一次连续两个大月,称为频大月。

古代历——年、月、平期和定朔(阴阳历)

 

由于月行速度在一近点月内时时变动,日行速度在一回归年内也有迟疾,日月合朔就未必在平朔这一天内,所以历史上记载的日食,或在上月的晦日,或在本月的初二。后汉末,刘洪实测近点月内月球每天的运行速度,创立了求朔弦、望定大小余的方法,用来推算日月合朔、满月和上下弦的确定时刻。他虽然没有考虑到日行速度的变动,但推算出来的朔望时刻,已是相当准确了。后未的历法工作者,都用刘洪的推算方法,预测日月食发生的时刻。

古代历——年、月、平期和定朔(阴阳历)

 

刘宋何承天撰元嘉历,主张废平朔而用定朔,也就是说,以日月黄经度相等的时刻定为朔,以这天为朔日,以日月黄经度相差一百八十度的时刻定为望,以这天为望日。用平朔虽然大ー小,甚有规则,但和天象不符;用定朔则日食一定发生在朔日,月食一定发生在望日。太史令钱乐之和兼丞严粲等虽然认为元嘉历优点很多,可以须行,但提出批评,请何承天考虑修改,而他终于仍用平朔法。梁虞和北齐信都芳虽然均用定朔,可惜都未实行。

古代历——年、月、平期和定朔(阴阳历)

 

唐代以前的历法,都用朔平,只知道月有一大一小,何承天、刘孝孙、刘焯等然都建议用定朔,但时人墨守旧法,骤创新法,抒格不入,难于实行。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傅仁均造戊寅历才用定朔,这是我国历法史上的一次大政革。后来由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九月以后,有四个月续是大月,历家认为不是平常应有的现象,所以又恢复用平朔。到了李淳风的德历,再用定朔,但立进朔迁就的方法,以避免四个月连大的现象,实际上四个月连大是自然的客观规律。

古代历——年、月、平期和定朔(阴阳历)

 

中国古代历法是阴阳历,它的基本元素是日、气朔。气是阳历成分而朔是阴历成分,气有平气和定气之分,而朔也有平朔与定朔之别。按历代使用气朔的变迁,民用历法可分为三个时期:(1)从春秋战国时代到唐初是使用平气、平朔时期(2)从唐初以后到明末是使用平气、定朔时期(3)清代以后是使用定气、定朔时期。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