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孟子说“食色性也”,原来是这个意思,看完涨知识了

2021-07-20    问过蓝天
加入收藏

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朋友,大都知道“食色性也”这一说法,出自于《孟子·告子》一书。

孟子说“食色性也”,原来是这个意思,看完涨知识了

 

尽管这一说法出自于“告子”之口,但是,告子是否真有其人,仍有争议,在此先暂不展开,也就是说,孟子很可能是借助告子之口来诠释自己的思想,甚至可以说,告子不过是孟子虚构的一个人物,就好比我们写小说一样,并非是真有其人。

我们先看原文,即: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

以上这段话就是“食色性也”的出处,那么,告子讲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呢?

孟子说“食色性也”,原来是这个意思,看完涨知识了

 

关于“食色性也”,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孟子想表达的是“饮食与喜欢美色,是人的本性”。

这当然是一种误解。

为什么?

因为假如孟子想表达吃饭与欲望之问题的话,那么,后边的文字为什么没有继续对其进行诠释?

换句话说,孟子在原文中,不但没有对吃饭与欲望进行诠释,反而转向对于仁与义的探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孟子说“食色性也”,原来是这个意思,看完涨知识了

 

唯一的解释就是“食色性也”这一说法,并不是讲吃饭与欲望是人之本性,而是为后边探讨“仁与义”做铺垫。

也就是说,孟子讲“食与色”,其目的是为了讲仁与义。

所谓仁与义,告子进一步的解释道,仁是一个人内在的东西,而义则是一种外在的体现,为了更加形象地诠释什么是仁?什么是义?告子打了个比方,如一个人年纪大了,我们便懂得去尊敬他,而这一“尊敬”的认知,是源于一个人内在修养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因此,称之为仁。

孟子说“食色性也”,原来是这个意思,看完涨知识了

 

又如有一样东西是白色的,我们便认为它是白色,也就是说,我们对于白色的认知,其实源于它具有白色的外表,而这种由外反过来促成的认知,就是义。

那么,“食与色”与“仁与义”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所谓“食”,在这里并不是一个名词,更不是指饮食或食物,而是一个动词,即需求或人人都有需求之意。

另外,“色”也不是单指“美色”那么简单,而是强调人们所需求的一切外在之物。

孟子说“食色性也”,原来是这个意思,看完涨知识了

 

因此,“食”体现的是一个人内在需求,“色”强调一个人的外在需要,而这两种需求,说到底都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

所谓性,告子也曾解释为“生之谓性”,即人一出生就具有的习性之意。

所以,“食色性也”这一说法,强调的是人从一出生开始,就带有内外这两种需求,而这两种需求对于人来说,主要通过“仁与义”这两种方式来体现。

但是,如果你认为人之本性只有“仁与义”的话,那你就错了,因为“仁与义”不过是一种比喻,并不能代表人之本性的全部需求。

孟子说“食色性也”,原来是这个意思,看完涨知识了

 

以上这些内容,事实上,才是孟子所讲“食色性也”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问过蓝天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佛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或打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孟子》《王阳明全集》《礼记》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