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考研国家线迎五年来新低!研究生上岸竞争激烈的医学赛道,今年会急停吗?

2023-03-15  企鹅号  梅斯医学MedSci
加入收藏

近日,2023年考研分数线发布。其中医学(不含中医类照顾专业)的国家分数线较2022年下降了13-14分。据梳理发现,这是近5年来,医学(不含中医类照顾专业)的国家分数线最低的一年。

数据来源:研招网、人民日报客户端(制图:华医网)

No.1

当国家线降低碰上专业扩招

激烈的考研医学赛道会急停吗?

据人社部数据,截至2022年2月,多所医学院2023年度考研报考人数均有所提升,其中海南医学院2023考研报名人数为3254人,相比去年增长38.2%;2023桂林医学院考研报名人数为1909人,同比增长66.3%;河北医科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统考网络报考人数为6154,较2022年同比增长3%。

而此前新东方发布的《2023硕士研究生招生数据解读报告》(以下简称《报告》)2023年考研中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医学、文学门类的专业型硕士招生人数呈现上升趋势。

当国家线降低碰上专业扩招,医学考研上岸机率增加,分数竞争激烈的医学专业真的应该迎来了新的转折点吗?

综合各方观点发现,答案并不是肯定的。

业内人士指出,尽管专业扩招,但是考研的人数也在逐年递增,因此,学子们为了保证能够成功上岸,高分依旧是考研的“终极追求”。

一资深医考机构负责人表示:首先,在报考人数方面,临床医学专业是每次医学各专业中报考人数最多,竞争最激烈的,在这一大环境下,考试分数越高,进入复试的概率就越大,因此高分通过是很多学子的首选;

其次,国家线的降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各医学院校的复试分数线,但是不排除有些院校为了进一步筛选生源而提高分数线;

最后,在招生人数一定的前提下,更多学子“上岸”势必造成复试阶段“被优化”的可能性增加,同时,复试没有通过的考生也错过了调剂的最好时机,很有可能面临分数够了却没学上的窘境。

No.2

国家线直降十余分原因几何?

分数线降低是否意味着生源质量下降?

在经历了2022年考研医学专业国家线创历史新高后,2023年考研考研国家线大幅下降对于考研的学子们来说喜忧参半,不少学子表示,很担心自己这次没考上,明年分数线再涨回去更难考。

针对这一担心,首先要了解今年分数线下降的2个重要原因:

其一,线下笔试时期,多数考生包括监考老师都处在“阳康”或者刚刚感染的阶段,考生状态欠佳,是分数线下降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其二,根据医学专业的特点,疫情期间学生参与线上课程时间较长,无法参与临床实习,导致学生们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缺乏实践基础,本届考生的成绩自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深耕医考近20年的机构老师认为,随着新冠病毒的传播、流行情况进一步稳定,2024年考研医学专业的分数可能会有小幅回升,但不用过度担心医学专业分数线大幅提升,具体情况还要看2024年考研报考人数以及最新的国家政策而定。

同时,针对“分数线降低是否意味着生源质量下降?”这一问题,也成为了各媒体报道的焦点问题。

在此前疫情期间,医学成为了热门专业,而随着疫情的平息,这股热情的力量也逐渐消散。而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近年来参加高考的人群总量的下降,部分人群对于医学相关职业选择意愿的下降,都使得医学生生源数量受到一定影响。

但是数量的减少并不意味着生源质量的下降,也不意味着医学教育质量会下降。

业内人士指出,医学这一学科本身的复杂程度较大、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医学生本身较其他专业在学业方面的付出就更大,尽管此次考研国家线分数降低了也不能说明这一届考生的质量下降,生源质量本身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医学专业更是如此,后期在专业技能、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在后期往往会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No.3

考研失败的医学生该怎么办?

医学人才培养不能陷入“一边倒”局面

通过检索,近期医疗话题下的高频词汇除了医学考研外,还有休假、福利、工资、个人发展等。

(华医网制图)

可见,对于医疗行业从业者来说,薪酬福利制度和个人发展路径的规划是他们十分关心的重点问题。

学医只有考研这一条出路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但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医学生选择考研呢?可能是受到客观影响也可能是自主的决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选择考研也许是医学生们不约而同达成的共识。——它是一种更高效、更公平、性价比更高的个人发展路径。

换言之,考研竞争激烈的同时,也代表着高学历、相对较低的工作压力以及在公平条件下,选择更好就业机会的新途径。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坦言:“我们目前沿用了旧的教育模式。医学生大学毕业读硕士三年,硕士研究生第一年学英语、统计等基础课,第二年去实验室做研究,第三年就要开始复习考博士或者找工作,就无法安心地做高质量研究。考上博士以后,又要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考虑换研究方向。”

而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医学生无法得到真正在医学领域上的提高。本科毕业无法满足各医疗机构的工作需求,工作难找;读到硕士、博士之后精力也无法完全集中,对于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始终不明晰。

“学医8年,出了校门,我除了是一名医学硕士以外,什么都没有。找工作竞争压力没有那么大,但是自己真正想做什么却越来越模糊了。”今年硕士毕业的张涛(化名)表示。

患者找到不到好的医生,医学生研究没做好、医生也没学好,真正的好医生受限于学历、机制,个人发展路径不清晰......

如何让医疗教育真正适应市场需要,让医学生有明确的学习方向,让好医生有光明的发展未来,让医疗机构运行良性发展?

一专业人士表示,这只能从体制内部由内而外逐步改革。他建议,首先,明确医学生个人意愿,有针对性地制定课程,打通学习通路和培养路径之间的壁垒;其次,各医疗机构要给予足够的工作岗位,让不同学历、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最后,通过制定好的薪酬福利制度,明确的个人发展路径,将真正的好医生留在医院里。

来源 | 华医网

编辑 | Swagpp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