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看破不说破是一种教育智慧

2020-07-27  中国教育报  
加入收藏

老师正在组织小班幼儿进行户外区域游戏,主要是利用积木及其他辅助材料搭建小动物的家。

为吸引幼儿的兴趣,老师在不远处的树下摆放了猴子、熊猫、乌龟三种玩具小动物。幼儿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分组为这三种动物搭建温馨的家。为便于团队协作,强化幼儿的任务意识,老师出示了可挂在脖子上的三种动物标志牌,让幼儿自主认领。

一个穿着红格子短袖的小男孩想要领取猴子的挂牌,可是动手晚了,猴子挂牌被同伴领走了,他沮丧地看了看不远处的玩具猴子。很快,动物挂牌只剩下了乌龟,小男孩愣愣地站着,老师走过去,把最后一个乌龟挂牌递给了小男孩,可是他摇摇头说:“我想要猴子的。”老师小声劝导说:“猴子挂牌已经领完了,你先给乌龟搭房子,下次再给猴子搭。”小男孩只得无奈地接过乌龟挂牌。

老师交代完任务后,幼儿就到各自的场地上开始搭建,小男孩站在原地不动,老师把他带到了乌龟家的搭建处。小男孩在那里站了一会儿,径自朝猴子的家走了过去。他来到猴子家的搭建处,看了看同伴,又看了看自己的挂牌,略迟疑了一会儿,见同伴正在搬运大块的积木搭建,也禁不住从旁边的积木区拿了一块大积木,加入了搭建群。

这时,旁边一位眼尖的小女孩看见了,对他说:“你不是猴子队的,你是乌龟队的,你到那边去。”她一边说,一边指了指另一个搭建场地。小男孩听了,不为所动。小女孩说完就忙去了,小男孩继续干起活来,只是,他的手总是下意识地抚弄着挂牌。显然,他感觉到自己的挂牌与同伴不同,有些不自在,但又不想离开。

房子搭建得差不多了,老师走过来,发现房子太开放,于是提示他们,这样的房子容易引狼入室。站在老师身边的小男孩听了,赶忙搬来纸箱搭建围墙。房子搭建好后,有人跑到大树下,把猴子抱了过来,放在小床上。大家忙不迭地把桌上的“点心”一一拿给猴子吃。小男孩也在餐桌上忙碌起来,热好“包子”喂猴子。喂完猴子,他又高兴地骑车带猴子到户外兜风,玩得不亦乐乎。

整个过程,拿着乌龟挂牌的小男孩,一直待在猴子家的搭建区。老师看在眼里,却并没有要求他回到乌龟家的搭建区去,而是顺由他的兴趣,把他当成猴子区的一员,耐心地观察,引导他搭建。老师的“视而不见”使小男孩愉快地融入了游戏群体,同伴也接纳了这个“外援”。

小班幼儿自我意识比较强,自己认准的事不会轻易改变,表现得比较固执、任性。小男孩的坚持和执着,老师都看在眼里,只是看破但不说破,尊重他的意愿,让他自然而然地融入游戏群体,从而获得满足感和归属感。

在自主游戏中,对于孩子的一些“异常行为”,老师看破不说破,也是一种教育智慧。蒙台梭利在《发现孩子》一书中提出:老师本不应该过多地干涉孩子的行为,即使孩子做错了,也没关系。她强调:老师需要确定的是孩子真正需要什么。

看破不说破,正是在对孩子观察和了解的基础上,读懂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理解孩子的意愿,才能想孩子之所想,让孩子自由地尽兴玩乐。倘若,老师一味纠正小男孩的违规行为,强行让他回到自己所属的游戏区域,反而会挫伤他参与游戏的积极性,让他觉得索然无趣,而成为“局外人”,因此失去自主游戏的价值。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高县第七幼儿园)

《中国教育报》2020年07月26日第2版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