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普通孩子与学霸的阅读差距不在数量,而是没有弄清这四大核心问题

2020-07-20    
加入收藏

 

 

文 | 鞠茜

毕业于斯坦福大学

少年商学院资深讲师

整理自第56期少年商学院国际教育家长私享课

在美国课堂上,几乎不存在所谓的“语文教材”,反而是一本本生动活泼的小说,为什么呢?美国佛罗里达大学附属中学的科迪老师和珍老师曾这样解释:

 

“我不赞成用课本,是因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就应该让他们读‘真正的书’(real book),小说能保护青少年幼稚的心灵,让他们对社会上的事情有分辨力和批判性,有同情心和多元价值观。”

暑期已至,今天同大家分享的这篇文章,正是想借这个机会同大家聊聊青少年阅读有关的话题。

 

普通孩子与学霸的阅读差距不在数量,而是没有弄清这四大核心问题

 

为什么我会建议孩子多读小说?

我还记得我自己独立看的第一本书,是1990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引进并出版的一套,由英国作家安德鲁·朗格编辑的《彩色童话集》。

书里收录了许多著名童话以及改编作品,包括安徒生、格林兄弟、豪夫等人作品,同时也收录了阿拉伯地区、英伦三岛以及亚洲等地的民间童话。这套书我非常喜欢,以致于至今仍然摆放在我家的书柜里。

 

事实上,很多人可能跟我一样,小时候都有过类似的经历。第一本书不一定是《彩色童话集》,但通常来说,一定是本故事书。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故事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

首先,比较容易想到的第一个理由,就是故事很有趣。《查理与巧克力工厂》的作者,英国作家罗尔德·达尔曾经借着自己书中的人物,一个非常爱读书的小女孩之口,一针见血地指出过:给少年儿童看的书,必然该是有趣的,开卷有益之前,必须先开卷有趣。

普通孩子与学霸的阅读差距不在数量,而是没有弄清这四大核心问题

 

比如,《坟场之书》的作者尼尔·盖曼就曾在公开场合说过,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每逢学校放假,就常常出没于当地的图书馆。

在图书馆,他读到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故事,从魔法到鬼魂,从女巫到太空。在他看来,没有不好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新鲜有趣,光芒四射。

普通孩子与学霸的阅读差距不在数量,而是没有弄清这四大核心问题

 

也许是这个缘故,尼尔·盖曼的想象力极为丰富,任何典故,几乎是信手拈来。读他的书,你绝对不会走神,相反,越是钻研,越是让人觉得奇妙无穷。

 

而这也是我常常选择以各种故事为载体来开展课程的一个重要原因。无论是《青少年写作必修课》、《青少年哲学思维课》,还是最近刚刚结束的春季阅读训练营,这些课程,无一例外,都涉及到了很多我精心挑选出来的,适合青少年阅读和观看的小说或视频。

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有时东西再好,但如果你对它毫无兴趣,那即便你硬着头皮学也很难真的学进去。阅读也是一样的。只要让孩子对他从事的阅读活动产生兴趣,他就能积极地、热情地完成这项活动,进而自发产生读书的欲望。

 

另外,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故事就是一台移情机器,是一台让你能够进入他人大脑的装置。

意大利神经生理学家在猕猴的大脑中发现了一组奇特的神经细胞。当猴子去拿食物的时候,位于运动神经皮层的部分神经元会活动得异常剧烈。

当猴子看到人去捡食物,并把食物放在猴子面前时,它们脑部的这部分神经元,同样也会非常活跃。这部分神经元就被称为镜像神经元。

普通孩子与学霸的阅读差距不在数量,而是没有弄清这四大核心问题

 

后来,科学家还发现,人的大脑中也有与猴子相似的镜像神经系统。这也导致我们不仅会模仿别人,还能感知别人的喜怒哀乐,有时也能看出别人是不是在对你撒谎,这种能力就叫做移情力。这种能力对我们个人的成长非常关键,无论是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还是和老板同事打交道。

但问题是,有的人一生下来就很善于识别他人的情绪和情感,而有的人则需要靠后天的锻炼。

 

怎么锻炼呢?读小说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举个例子。“两足运动”这个词,是不是觉得有点难理解。

但如果我换一种说法,现在从你的面前正跑过一些女子。她们的双脚踏着地面,推动着她们的身体努力向前进。每一个人都肌肉紧绷,用尽全身的力气,风吹拂着她们的脸庞……

你注意到了没有?刚刚你的大脑里发生了什么事情?通过我的描述,大脑中会使你感觉自己在真实环境中跑步的区域被激活了,让你感受到风正在吹拂着自己皮肤的大脑区域也被激活了。

换句话说,故事会在你的大脑里创造一个虚拟世界,让你得以体验故事里的主人公正在经历的事情,思考他们的想法,体会他们的感情。而这也是为什么,讲故事其实比摆事实讲道理要更能说服人。

 

除此以外,好的文学作品,往往还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帮助解读人生基本问题,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个体。

小说的可读性比较强,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阅读兴趣,再加上,正如我之前所说的那样,通过故事而体会到的道理,会比你直接把道理灌输给孩子,要更容易让孩子记住并且理解。所以,我会比较推荐先从小说开始。

比如,我在写作课上曾经给同学们分享过一个绘本故事,叫做《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作者是美国作家乔恩·谢斯卡。他很擅长改写古典童话。这个《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就是改编自经典童话故事《三只小猪》。

只不过,与我们听惯了的"三只小猪"的故事不同的是,那只残暴的可怕的狼不见了,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只戴着眼镜、彬彬有礼的狼,他告诉我们,他是被冤枉的。

普通孩子与学霸的阅读差距不在数量,而是没有弄清这四大核心问题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他是为了给奶奶制作生日蛋糕,去小猪家里借糖,可是由于患有感冒会打喷嚏,才引发了两只小猪被吃的血案,狼也因此被送进了监狱。

也就是说,故事是站在狼的角度,为我们重新讲述了三只小猪的故事,并直接打破刻板思维,引导我们去思考,狼真的是邪恶的吗?这就是一个锻炼孩子批判性思维的好机会。

既然我们已经了解了小说在孩子阅读生涯中的重要性,那么,问题来了,作为家长,要如何帮助孩子通过小说来提升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接下来,我会从两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普通孩子与学霸的阅读差距不在数量,而是没有弄清这四大核心问题

 

什么时候可以读名著?

 

首先是如何选书的问题。我知道很多家长朋友通常都会依照一些值得信赖的书单去买书。但我今天还想给你介绍一些不同的选书标准,帮助你找到更适合孩子的书籍。我通常都会按照这几个标准来给孩子们选书。

 

首先就是看出版商,看品牌。出版商规模不同、出版理念不同,出书品质也会良莠不齐。父母帮孩子选书或者指导孩子自己选书时,需要多做一些功课,事先了解哪些出版社、出版公司出版的童书品质较高,而且水准稳定。

当然,这一点对于自己买书不多,或者对图书行业也几乎没有了解的读者来说,恐怕不是一件相当容易的事情。

所以,这里我也提供给你一个小窍门:你可以利用某些大型购物网站,比如京东、当当的童书销售排行榜,一个一个点开那些上榜图书,看它们都是来自哪家出版社或者出版公司。

看得多了,你就会对优秀的童书品牌有一个相对清晰的印象。这和我们买其他东西是一样的,掌握的信息越多,你的判断力就会越高。

 

普通孩子与学霸的阅读差距不在数量,而是没有弄清这四大核心问题

 

第二就是看作者和译者。一本书的品质首先取决于作者。看作者,主要看这位作者的专业水准、影响力、被读者认同的程度。通常,出版商会提供比较突出重点信息的作者介绍,我们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获取更多信息。

这些信息汇总起来,就可以帮我们判断出,这位作者是否是一位优秀、杰出乃至伟大的作者,我们能不能放心把他的书交给孩子来读。

如果是引进版作品,译者的水准也会大大影响书的品质,甚至有的中文翻译让人根本读不下去,所以选择引进版图书时,还需要看译者是谁,他有没有足够的资历、经验来完成高水准的翻译。这点,大家都可以通过直接在网络上搜索,或者在书籍内介绍作者以及译者的部分查看到。

 

另外,如果你对书籍不太了解,有一个捷径,那就是循着奖项去找。其实,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书籍也有自己的“诺贝尔文学奖”,这当中就有美国纽伯瑞奖、爱德华终身成就奖、英国卡内基儿童文学奖,和国际安徒生奖等等。

 

其中,国际安徒生文学奖是由国际少年儿童读物联盟,于1956年开始设立的一项国际性文学大奖,J.K.罗琳的《哈利波特》就曾经获此殊荣。

另外,“纽伯瑞奖”与“国际安徒生奖”齐名,颁奖对象为上一年出版的英语儿童文学作品,每年会颁发金奖一部,银奖一部或数部。我们阅读营所选择的《坟场之书》就是2009年纽伯瑞金奖的获得者。这些书在国外,都是青少年必读之书。

普通孩子与学霸的阅读差距不在数量,而是没有弄清这四大核心问题

 

最后,我还想特别强调一点,按照著作权保护期的法律规定,大多数我们所知的“经典名著”,都已经超出著作权保护期。也就是说,它们的出版、改编都不会再受到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出版商就会专门出版一种所谓的名著“节选版”、“精华版”或者“删减版”。但实际上,文学名著之所以成为经典,正是因为作者本身的故事构思和写作风格。在经过这样一番选择、删减、缩略、改写之后,名著早已面目全非,给孩子读这样的“名著”,与看电视剧、听别人随口讲故事,又有什么区别?

 

试想一下,假如我今天让你去读《三国演义》,但我把它改得只留情节梗概,时间轴般地只交代刘备他们的故事,你觉得,你还能读的下去吗?你还能读到什么?更何况,文学大家用字遣词尤其讲究,随便删改一个字,意境可能就大不同了。

所以,我们在给大家选择版本的时候,也会优先选择原文、全本,并且根据上面的原则细心筛选。比如,在接下来针对1到3年级的阅读营当中,有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在比对过市场上所有的版本后,我们老师最终选择了由著名翻译家王永年翻译,并由国内著名童书出版商接力出版社出品的这个版本。

普通孩子与学霸的阅读差距不在数量,而是没有弄清这四大核心问题

 

说到名著,我知道,很多家长朋友都很期望孩子能够多读名著,不管是为了提升人文素养,还是出于考试的需要,但当你给他买来各种文学名著后,他却根本没兴趣读,甚至非常抵触。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解释一下,其实孩子不爱读那些经典名著,并不能说明他不爱阅读。文学名著其实和现在流行的某些小说是一样的,现在一些好的小说,百年之后也许也会变成后来人口中的名著。

所以,我一直认为,名著是好书,孩子爱读名著当然更好,但即便不读名著,也不是什么特别不好,特别严重的问题

如果硬逼着孩子读名著,很有可能反而会适得其反,反而让他对阅读越来越讨厌,觉得是一项任务,是一种负担。这对孩子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是相当不利的。我记得,我自己小时候,也不曾有人告诉我该读什么,不该读什么。

我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名著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比如,我初中的时候看《飘》,纯粹是当做一个爱情故事来看的,等到了高中,拿出来再看一遍时,才发现,原来里面讲的是有关南北战争和奴隶制的问题。

所以,有的时候,孩子不爱读名著,也很有可能是因为,绝大多数文学名著是写给成年人看的,而且无论是所使用的语言,还是涉及到的社会和历史背景,都和现代不完全相同。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所以,我们在为阅读营的孩子选择名著的时候,都会非常地慎重,不仅要能引起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兴趣,同时,也会以音频的方式,为孩子补充文本之外的历史、文化等理解所必需的背景知识,帮助孩子最终能够独立读完一本经典文学名著。

 

总而言之,我是真心建议家长朋友们,不要操之过急,允许孩子有一个通过日常阅读积累,让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慢慢进阶的过程。阅读的世界大得很。

只要孩子能看到阅读的有趣、美妙之处,之后那些有趣、美妙的东西就会吸引他一步步走进去,找到更多的宝藏。而我们父母要做的,就是和老师一起,为他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引导。

 

普通孩子与学霸的阅读差距不在数量,而是没有弄清这四大核心问题

 

作为家长,如何有效引导孩子,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

 

帮助和引导,这一点其实还是蛮重要的。

有学者研究发现,9到10岁是孩子阅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如果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知道如何阅读,并且仍然热爱阅读的话,那么,他们的阅读习惯就会扎根,成为终身的行为。

但一旦错过这个阶段,孩子就会陷入阅读的“消退期”。而这也就意味着,以前积累的阅读兴趣将前功尽弃。

 

普通孩子与学霸的阅读差距不在数量,而是没有弄清这四大核心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消退期”呢?这就跟家长采取的引导方式有关了。有些家长朋友虽然知道阅读很重要,也经常会给孩子买书,但在对待孩子的阅读方式上,却常常选择放养式,不管也不问。

如果孩子读不懂,因为无人可以解答和讨论,就会产生挫败感。久而久之,当孩子遇到更轻松、更有诱惑性的其他娱乐项目时,他们自然就会转移兴趣点,对阅读这件事也就越来越不热衷了。

 

所以,我建议大家平时一定要多和孩子聊一聊他正在读的书,在他遇到困难时帮助他、引导他,并努力做一个好的听众,一个好的讨论对象,以及一个好榜样。

 

比如,当孩子在看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时,如果他觉得很难理解,你可以给他先看看取材自《哈姆雷特》的迪士尼动画电影《狮子王》,然后引导他去联系和分析两个作品的不同之处。

这样孩子就会知道,尽管两者的故事情节差不多,但是,改变故事结构语言以及人物性格等等,故事的内涵就会变得大不同。我在阅读课上也曾经给同学们做过类似的练习。很多孩子也因此懂得了比较式阅读法的妙用。

普通孩子与学霸的阅读差距不在数量,而是没有弄清这四大核心问题

 

再比如,某些孩子因为生活经验的欠缺,导致他对于世界的认识非常地有限。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很好理解的问题,孩子可能就会百思不得其解。

那么,这时候就需要老师或者家长来帮助他们做理解,帮助孩子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场景去找相关性。

就拿阅读营里涉及到的一本书《深夜小狗神秘事件》为例。这本书是从一个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的视角来展开的。所谓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和自闭症有点像。所以,初次阅读此书的人总会觉得哪里怪怪的。

那这个时候,我就会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周围,有没有觉得别人某些性格特质或者生活方式怪怪的时候,或者自己被他人觉得古怪的时候。

通过这种联想练习,同学们自然就能明白,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其实也是为了让我们明白,同理心的重要性。因为,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像主人公那样,或多或少拥有一些他人眼中的怪癖或者问题。

我们也可能会有那么一些时刻,觉得自己无法被理解,与周围格格不入,感觉自己被孤立。

 

普通孩子与学霸的阅读差距不在数量,而是没有弄清这四大核心问题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什么叫做好的听众。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孩子读完一本书,了解到一些新的知识、新的观点,可能会特别兴奋地想跟你分享。这个时候就需要你乖乖地做个好听众,听孩子讲述、评论,这会给孩子很大的成就感,让他对阅读越来越感兴趣。

但注意,既然是做听众,那么就要专心听、不打扰、不批评、不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强加给孩子。要知道,小说和其他非虚构类作品有一个不太一样的地方,那就是,小说有很多解释的空间和余地。

打个比方,小说就像是一座迷宫,虽然大家都是从一个口进去的,但每个读者都可以找到不一样的出路。因此,才会有“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的说法。不同的读者,会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知识,读出不同的含义。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所以,不管是听孩子发表观点,还是说你想和孩子讨论一下,千万不要急着否定他的看法。相反,我们应该鼓励孩子认识到一个问题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的,不能非黑即白,自己不知道的就当做不存在,自己不理解的,也不等于不正确。

这样孩子在提升阅读能力的同时,还能慢慢懂得要尊重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有自己的是非判断但不偏执;看事情不狭隘,更有包容性和移情力。

 

普通孩子与学霸的阅读差距不在数量,而是没有弄清这四大核心问题

 

另外,我还想分享给大家一个我很喜欢使用的4F提问法。什么是4F提问法呢?这4个F分别是:

1.FACT我读到:这是让孩子将书中有写的事实陈列出来。比如,你可以请孩子为书中重要的角色写一段简短的人物介绍,或以时间轴的方式,列出书中的重要事件。

2.FEELING我觉得:这是指让孩子表达对书中的感觉,比如能引起你共鸣的地方在哪里?或是你最喜欢的角色是哪个?

3FINDING我认为:这是教孩子如何针对本书做归纳与推论。比如,你可以就书中某个观点,和孩子两人扮演正方双方,来一场辩论。比如,《伊索寓言》里有一个故事是说,对无法得到的东西,假装并不想要,这样是聪明的。但现在,大多数人在解读狐狸的酸葡萄心理,认为这是自我欺骗,是比较负面的一种心理。因此,你可以试着让孩子分别从这2个观点出发,讨论他们的合理性,以及支持的理由。

4FUTURE我将来:这是让孩子思考将来要如何应用,因此,你在设计题目时,可以让孩子先提出,他从本书的阅读中有没有产生新的想法或者获得某个新知识。你也可以针对书中的观点,设想假如未来自己可能遇到类似的状况,又会怎么处理呢?

 

刚才我们讲到了如何做一名好的听众和一个好的引导者,最后,我就想要来讲一讲,如何成为一名好的榜样。正所谓,最好的老师就是父母。其实,无论是什么时候,学校教育都无法取代家庭教育。如果某件事连父母自己都做不到,又要如何说服,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做到呢?

所以,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做给孩子看。想要孩子爱阅读,父母自己有空就拿起书本;想要孩子不爱玩手机,父母回家后,自己就不要老捧着手机不放。

现在有不少家庭,包括我在内,在装修客厅的时候,是不装电视机的,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摆满了书的大书架,营造一个沉浸式的阅读环境,让孩子觉得阅读是一件很自然,很舒服的事情,更容易和书建立亲近感。

当然,我知道,不是所有的家庭都具有这样的条件,那也没关系。还有一个非常好用的方法,就是先从很小的习惯开始养成。

有一本书叫做《微习惯》,它的作者斯蒂芬·盖斯原本是个大懒虫,为了改变这一点,他开始研究各种习惯养成策略。从2012年末开始,他每天至少做1个俯卧撑。两年后,他拥有了梦想中的体格。

换句话说,所谓微习惯其实就是一种非常微小的积极行为。但因为这种行为太小,小到不可能失败,不会给你造成任何负担,它也因此成了极具优势的习惯养成策略。所以,即便你只是每天睡前就读半小时的书,久而久之,你也能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

 

普通孩子与学霸的阅读差距不在数量,而是没有弄清这四大核心问题

 

会读就等于会写吗?

 

今天分享的最后一个话题是跟输出有关。我知道,很多家长都知道输出的重要性。但是,有的孩子虽然读了很多书,但是写作能力好像并没有提高太多,要他写篇读后感,难上加难。

其实,这里是有一个误区的,阅读确实有益于写作。但阅读和写作,是两种不同的能力。阅读是通过文字、图片或其他文本符号获取信息,而写作是用语言文字将自己心中所想表达出来。所以,会阅读不一定就会写作。

 

那么,要如何提升孩子的写作能力呢?有上过我的《青少年写作必修课程》的同学,应该知道,我说过,首先,一定要放下对写作的焦虑。教育大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与说话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

所以在说话的经验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启示。倘若没有什么想要表白,没有什么发生感兴,不感到必要与欢喜,就不用写什么文字。一定要有所感才写。若不是为着必要与欢喜,而勉强去写,这就是一种无聊又无益的事。”

 

普通孩子与学霸的阅读差距不在数量,而是没有弄清这四大核心问题

 

另外,我也一直在课上强调,模仿练习是学习写作的一种重要方式。看到任何好的句子、段落或者表达方式,你都可以摘抄下来,然后反复模仿,最终掌握他人的技巧并收为己用。

所以,我们的阅读营课程,也会在解读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从作家的角度去思考,多留意到一些写得出彩的地方。比如,为什么《深夜小狗神秘事件》的作者为什么要采取第一人称来写作?使用这种视角,在写作上,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我知道,很多孩子都很喜欢读《哈利波特》,甚至幻想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成为巫师,坐着飞天扫帚,打一回魁地奇球。但是,你有没有注意到,作者J.K.罗琳是如何描写那些激动人心的魁地奇比赛场面的呢?

如果你有上过我的《青少年写作必修课》,你就会知道,作者使用的正是慢镜头法,把一个大动作分解成一个个细小的动作,然后就像是给读者放一组慢镜头似的,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普通孩子与学霸的阅读差距不在数量,而是没有弄清这四大核心问题

 

当他知道这种写作手法之后,他再去看其他更多的作品,他就会知道,哦,原来那个作家也是这样写的。他甚至可以去模仿,把这种写作手法用在自己的作文里。

但如果没有老师或者家长从这个角度进行有意识的引导,那孩子自己读再多遍,可能也只能把故事情节记得更牢一点罢了。

 

而至于大家都很关心的如何写好读书笔记或者读后感的问题,其实,道理也是一样的。《书语者:如何激发孩子的阅读潜能》的作者、美国著名语文教师和阅读倡导者唐娜琳·米勒,在她教的班级中就灵活地采用了各种口头和书面的阅读分享方式。

孩子们可以组成阅读小组讨论一本书,可以在班级中做“图书推介”,向同学们介绍自己喜欢的书,也可以做“图书评论”,就一本书发表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她发现,这些方式的效果都优于传统的书面读书报告。

所以,如果孩子实在不喜欢写读后感,我建议不妨让孩子用口头的方式来分享。比方说,在我们的阅读训练营,就有不少孩子在读完《坟场之书》后,主动用视频的方式把自己的感想说出来。这也是一种读后感。

 

总而言之,我始终认为,阅读应该是一件让人感觉快乐的事。要培养孩子成为真正的阅读者,兴趣是根本的出发点。只要他真的喜欢这本书,经过一定的引导和讨论,自然会产生某些想法。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