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心理学效应——破窗效应

2021-09-22    肥出个未来
加入收藏

破窗效应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以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这个现象,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于 1969 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破窗效应”告诉我们:环境对人的心理形成和行为表现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人会被环境影响,同时人也会影响环境。在不好的环境中,人们受到暗示,做出使得环境变得更差的行为;在好的环境中,人们都会想着维护好环境,环境会越来越好。

 

“破窗”的出现,会使得人放弃自我约束、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也会变得盲从从众(在人群中就体现为集体无意识),不愿承当责任,喜欢投机取巧。

 

日常生活中,“破窗效应”有很多体现。

 

你看到别人乱扔垃圾或者地上有垃圾,你会不由自主的也想随地扔垃圾,后来的结果是地上很多垃圾。开始地上只有几片垃圾,当地上垃圾稍微多一些的时候,垃圾的增长速度就会加快,因为地上的垃圾给人以暗示:已经这么脏了,也不差我这一片垃圾。

 

你看到草坪上有踩踏的痕迹,虽然知道不应该进去,还会忍不住去草坪上玩耍,结果就是草坪被很多人踩踏,甚至踏出很多小路来。

 

如果一面干净的墙上被涂鸦,后来涂鸦会越来越多,直至被涂满。即使被涂满,人们依然会继续涂。

 

刚买车时,车上不小心被划了一条很浅的痕迹,你也会很心痛,要去抛个光,打个蜡。时间久了以后,车子的新鲜感过去了,车上痕迹也慢慢多了起来,掉了很大一块漆,你都不会想着去修补一下。再后来,和其他车子发生了小摩擦,掉了挡泥板,你都不会那么急迫的要去修一下。

 

跑步时,你看到别人停下来了,你也想停下来,尤其是你快绝望的时候。遇到一个两个人的时候,你抵挡了诱惑,但是速度会不由自主的慢下来,后来,速度越来越慢,直至停下来。完全放弃,不在挣扎了。

 

缺乏自信时,做事稍遇打击时,就会想放弃,如果打击多了,就会丧失仅有的那一段信心,进而破罐子破摔,很多事不愿意去尝试,躲在自己的保护壳中。

 

股票基金出现亏损时,部分投资者也出现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想着既然这只股票(基金)已经出现亏损了,那么不如放手一搏,或许还能早点回本,于是乎就频繁加减仓,最终的结果就很可能造成亏损加剧,甚至清仓出局。

 

对于触犯规章制度的人,如果没有相应的处罚,人们对于规章制度就会漠视,不相信如果触犯了真的会被处罚。结果就是,人人都随心所欲,各种不按照规章制度来,规章制度就成了摆设。

 

“破窗效应”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滞后性。也就是说,你当时可能没有被影响,但是已经在心中默默种下了种子,后来在不经意的场景下,行为自动触发了。你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采取那样的行动,仔细想想才发现,原来看过别人这么做过。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讲的就是这个理。小恶做的多了,自然而然就会做大恶。

 

那么,“破窗效应”的破局方法是什么?

 

从“破窗效应”提出的背景看,其有两个前提,一是“破窗”,二是“没有及时修复”。破局的方法正好就是两个前提。

 

1 . 破窗之前

 

如果有一个坚不可破的好窗,那么就不会有破窗了,那也就不会存在“破窗效应”。由于坚不可破的好窗不可得,那么退而求其次,要有“好窗”。

 

对个人而言,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管是在公共场合还是一个人的时候。尤其是一个人的时候,更要约束自己:“君子慎于独也”。

 

对于团队和组织,要营造一个好的氛围和环境,制定好的、人性化的规章制度。如果希望员工都愿意积极主动提升自己,一定要营造积极向上的环境:请大佬分享,鼓励员工睁眼看世界,鼓励员工交流分享。

 

有“好窗”还不够,还需要“护窗”。正如买了一双好皮鞋,要经常保养一样,保养得当可以穿 10 年,不保养,穿了一两年就全无色泽了。对于好的规章制度,一定要严格执行,不应该针对性的执行,也不应该运动型执行。时而执行,时而不执行,会使得人们对于制度的权威及效力大打折扣。对于个人而言,身上的闪光点,自己做的好的地方,要保持。即使在一个不好的环境中,要“出淤泥而不染”,不应该“久入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

 

2 . 破窗之后

 

“破窗”要及时“补窗”。“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对于“破窗”的征兆要及时重视,防患未然。不能因为鞋子里进了一粒沙子而不取出,导致最后失去整场比赛。对于环境中的不良行为,要及时制止;对于自己不经意间的放纵,也要保持警惕,防止变成常态。偶然出现的不和情理的想法及行为,要多思考一下,为什么会这样,找到根因。

 

“破窗效应”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对于出现的不良现象,我们要保持警惕,因为它们传递着一种信息:你们也可以这么做,你们被“鼓励”这么做。这种信息被其他人接收到后,就会形成叠加效应,使得环境更加恶化。同时,也应该警惕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无伤大雅的小“过错”,如果任由这种行为发展,就会促使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后果就是玻璃碎了,窗户也没了。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