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墓碑上的“故、显、考、妣”是什么意思吗?

2023-08-08    孙文良说历史
加入收藏

引语

“为皇后于本月初七日未时薨逝,于奉移前皇帝穿素服七日,辍朝五日"。这是《清实录》中记录的仁宗孝淑睿皇后于嘉庆二年去世时的纪实。

其大概的意思是,因皇后在今年的7月末去世,故在执行迁移前,皇帝要穿7天的素服,停止5天上朝。

实录中出现的“薨逝”是皇后专用的一个词汇,从汉朝以后,皇帝之死称为“崩”,皇后以及皇亲贵胄之死称为“薨”或“宾天”,而普通老百姓只能用“卒”和“死”,否则会有僭越之嫌。

这是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为人们制定的一系列的礼仪和规则,从出生到死亡,人们基本上都遵循这一些规定。其中,已故之人下葬之后,墓碑上需要留什么样的字,古人也有严格的规定,而今见到的墓碑中的“故、显、考、妣”等都是当时留下来的一种葬礼。那么,这些字又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一、含义委婉的“故”

由于我国古人对于生死非常看重,对死亡的谈论尤为忌讳,所以关于生命的终结,仅是一件事就用不同的词汇去形容,如“崩”、“故”、“薨”、“卒”、“宾天”、“不禄”、“离去”、“仙逝”等。

由此可以得知,死亡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并且在礼仪之中都得到体现。

在古人看来,对于人的离去,直接称之为“死”或“死亡”是很不礼貌的,有可能会得罪死者的家人。为此,替代“死”的词汇就被发明出来,其中运用的最广的是“故”。

如今的许多墓碑中,依然可以看到这个词汇的使用,如“已故某某”、“故考”、“故妣”等。

直白地说,“故”与“死”具有相同的含义,只不过两者给人的感受不一样。前者为婉儿有礼貌,也表现出后人对先人的一种尊重;而后者则不同,其意义简单直白,是用于描绘客观现实或已成事实的一个词汇,即“死”不带有人的情感和礼仪,是对死亡最直白最直接的一个描绘。

因此,“故”一般不会用作医学、法律和法医报告等的词汇,而“死”或“死亡”则经常被使用。

墓碑中出现“故”也是同样的道理,既表达了后人对先人的一种尊重和爱戴,也体现出人们对于亲人已经离去的一种回避。

总而言之,“故”是一个非常委婉的词汇,因此才会出现在很多的墓碑中。知道了“故”含义,墓碑中的“显”又是什么意思?

二、体现身份特殊的“显”

“显”在《康熙字典》中的含义包括非常突出的标志、身份显赫和权高位重;而在《新华字典》中,它主要表达出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显示和显露,即某一样东西表露出来;第二是身份显赫与位高权重;第三是明显。

“显”用于墓碑是一个形容词,主要修饰的是“考”和“妣”,而它主要表示的含义是身份显赫或者德高望重。古代的生活方式并非以单一的家庭为生产和活单位,基本上每个村落都有几个以血缘为纽带的亲族组成,所以家族之中通常会有德高望重者,或者是为家族做出特殊贡献的人。

比如清朝的武状元牛凤山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在考取武状元之后,其家族逐渐强大起来。他的后援们也聚集在一起组成一个村落,并且几代人都生活在状元府之中。直到新中国建立之后,每户人家都分到了土地,所以牛凤山的后人才分散开来居住。

在牛家后人来看,牛凤山就是这位德高望重和对家族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因此在他的墓碑中,除了皇帝御赐的谥号之外,也有“显”的出现。

在这里,很多人认为“显”和“先”是谐音词,其实不然,两者的区别是天差地别的。因为很少有人会使用到“显”,有的是不想使用,有的是没有达到这个资格,所以墓碑中经常出现“先”代“显”的现象。

在古人的日常口语中,谈论到已去世的先辈之时,他们只会说“先父”、“先母”等,而不会说“显父”、“显母”,因为这样显得很没有礼貌,同时也表现出没有文化。

不过,皇帝例外,他们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会使用“皇考”来表达对父亲的尊称,而在布告天下的公文中,则会使用“显皇”、“皇显”等来形容自己的父亲,用以表达已故皇帝的丰功伟业和德高望重。

所以,“显”的运用还是很讲究的,一般在大家族之中才会被使用到。而今已是一个单一家庭为单位的社会,这个词汇也就越来越少了,而代之的是“先”。

其实,“故”和“显”都是用于形容“考”和“妣”,有人说,它们可有可无。那么,“考”和“妣”又是什么意思呢?

三、旧时称谓的“考”和“妣”

《尔雅.释亲》中曾记载道:“父曰考,母曰妣…”,这是我国最早的对于父母称谓的记载和规定。

由上可以得知,“考”和“妣”分别代表的是父亲和母亲,而在我国的历史上,有非常长的一段时间人们并不将父母称之为爸妈,而是称之为考妣。

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代替了“考”,成为父亲的另一种称谓;而在母亲的称谓方面,“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取代了“妣”。

再后来,爸和妈又成为了父母最主要的称谓,以上所谈到的其他称谓也在历史中逐渐地消失。

至于从什么时候起,这个用于称呼生人的“考”和“妣”出现在墓碑之中的,至今已无从查知。不过,只能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的含义也随之改变,即对于活着的父母辈,“考”和“妣”不再是用于做他们的称谓。

因此,“考”和“妣”也成为了死亡文化中的一个部分,是我国人民专用于对已故的父母辈的一种尊称。而在这个称谓之前,通常会增加“先”、“故”和“显”去作为修饰词,即为人们所常见的“先考”、“先妣”、“显考”、“显妣”等。

总而言之,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改变,旧时用于称谓在世父母的“考”和“妣”的含义也出现了转变。

总结

由上可以得知,生活之中常见到的一些文字的使用,基本上都蕴含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在历史上的某一段时间,这些词汇都有其固定的历史含义和背景。而时至今日,它们依然可以被使用,那就足以记得这种文化的生命力了。

其实,它们与丧葬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它们很可能随着丧葬形式的改变而改变。也许,在将来的某一个时间段,它们可能会消失。比如,“冰葬”流行以后,人们是否设立坟墓都是一个问题。如果没有了坟墓,这些文化也会随之消失。

参考资料

《中国死亡文化大观》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