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追溯天干地支的起源,探寻六十甲子的本质

2022-10-12  今日头条  缘如易心
加入收藏

古人将世间万物划分阴阳,统归五类,以高度概括、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刻画出我们赖以生存的现实世界。而“天干地支”则是古人的另一项伟大发明,这一发明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广泛用于历法、计算、命名等诸多领域。

关于天干地支的起源,据明代史学家万民英在《三命通会》中记载,干与支在天皇氏时便已存在,十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曰: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后来,这套干支术语被简化为一个字,就是我们今时今日所熟知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 十二地支。

然而,按照《尚书正义》的说法,干支却是起源于黄帝时期:“盖自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隋朝的《五行大义》也认同这一观点:大桡(黄帝之臣)“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支),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支)干名也。”

另外,现代学者郑文光在《中国天文学源流》中阐述了十天干起源于“羲和生十日”的神话传说,应是渔猎时代的原始社会;“十二地支”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话传说演变而来,应是夏人首创。此外,还有相关学者探究出十天干被应用于夏商代帝王的名号中这一现象,由此看来干支起源最晚不过夏商时期,已属确凿。

十干与十二支古文

对干支的深入理解,其实应该追溯到天文星象学。五行之气实则源自木火土金水这五大行星的运行,而五星的运动可以视作是一个不断上升与下降的过程。简单地解释,任何行星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都不是绝对的圆形轨道,而是椭圆轨道,这样就会形成“远日点”与“近日点”。远日点是距离太阳最远的那个点,也叫最高点;近日点是距离太阳最近的那个点,也叫最低点。在最高点前,是行星的上升过程,在最高点后则变为下降过程。上升过程对应阳性,下降过程对应阴性,此即“阳主升、阴主降”之理。由此,五行之气因升降而分阴阳,就产生了十天干。

十天干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五位阳干代表五行力量上升、扩张的增强状态,五位阴干代表五星力量下降、收缩的减弱状态。比如,甲表示木气不断增强,乙表示木气不断减弱;壬表示水气在不断增强,癸表示水气在不断减弱……

另外,十天干之气要真正施力于地球,影响到地上万物,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过程。在此期间,地球及五星仍在不停地自转与公转,这就造成了天地之气的不同步,也造成了天干之气来到地上时,在形态与数量上均发生一定变化,最终形成了多于十个天干的十二个地支,分别为六阳支:子、寅、辰、午、申、戌;六阴支:丑、卯、巳、未、酉、亥。

五星运行示意图

关于天干与地支的具体功能,首先是用来计时的。北宋时期的官方正史著作《资治通鉴》就以这套干支术语,配合数字进行计时,称为“干支纪年法”或“干支历法”。殷商遗墟里也发现过从“甲”到“癸”等十天干与从“子”到“亥” 等十二地支相结合,用于计时与计数的相关证明。在干支历法中,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总是遵循“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的规律而组合搭配的,它们相配组成的六十组干支柱统称为“六十甲子”。

六十甲子表

另外,结合此前提到的天文知识,干支还可以视作揭示五星与地球相对位置的符号。其中“干”表示的是五星相对于地球位置变化中的纵向变化,也就是纬度的变化;“支”表示的是五星相对地球位置变化中的横向变化,也就是经度的变化。特定时间内五星在其经纬轨道上的分布位置,就代表这个时间内它们对地上万物的实际影响力,其表达形式就是“甲子、乙丑、丙寅……”。

如果把地球自转的因素也考虑进来,那么地球每自转一周(周期约为一天,这是其公转周期的360/1),地上万物相对于五星的公转角度约改变1度,也就是相对于五星的空间位置约改变1度,地上万物所接受五行能量的状况便也随之发生改变。以天干地支来表示,即“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的变化。这种变化日复一日,周而复始的发生着。

综上所述,天干地支及其衍生出的“六十甲子”不仅仅是时间的标记符号,更代表了特定时空内的事物接受能量的状况。一组干支就代表了一个特定的能量状态,“六十甲子”的循环往复就是这种能量状态的既定运行规律。所以,天干地支的表述方法其实是一种对宇宙时空的全方位解读,熟练掌握其中的规律,是随时随地预测未来的先决条件。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