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贴春联背后的文化知多少?

2023-01-23    道德知音
加入收藏

春联文化,是门神文化在汉唐以后的拓展与延伸,是伴随着东汉蔡伦造纸术的出现,逐步产生的文化现象。

桃符延伸出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等名称。

在东汉以后,形成与门神配套的文化仪规,强化门神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功能。

春联,要求遣词造句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文化背景、时代旋律而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表达一家人的思想情怀和对新年的期望。

民俗的春联中,如果这一家当年是有白事之家,则是选用白纸写门联张贴,即提醒登门礼拜者注意选用不同的礼仪拜年:

本来拜年行拱手礼的时候是阳侧手在上(男左女右),但是到了有丧事之家中拜年,就要改一下,将阴侧手放在上面,顺道表示“先人归西,节哀顺变,后人继承遗志,兴旺发达”的安慰与祝福。

这很符合礼仪、礼节,同时也是用文句寄托哀思和缅怀先人的恩德,这是民俗中的一些要求。

大门的春联,一般采用粘贴方式,而不采用悬挂式。所以,对联的天杆、地杆都免除使用,只需要留边、留头以方便粘贴在门框上。

这就是中国的对联、门联的特点,可见贴春联还是有一定讲究的。

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簷下,书写春联…或用硃笺,或用红纸,惟内廷及宗室王公等例用白纸,缘以红边蓝边,非宗室者不得擅用。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

由此可见,清皇室对于春联的规格,已经确立了规制等级。

明太祖都金陵,于除夕前诏公卿士庶家门外悉加春联,帝微行出观以为乐。

——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二

这是记述明朝在南京建都时,用皇室命令,要求家家贴出春联,从而推动春联文化的社会化。

古代对于贴年画和贴春联,有个专用名词叫“封印”,不论是挂桃符、贴年画和春联,皆有操作的规矩。

“封印”,是指封闭已经扫除干净、清理整洁的内在场态,让邪气妖氛不能再进入家中。

“封”,是封闭、阻隔之义;“印”,则是标示于显隐两境,表示已经封起来了。

唐朝韩愈《送穷文》中就写道:“门神户灵,我叱我阿”,很有气势。

但是在贴的时候,要选择好时间,要在酉时,天还没有完全黑之前,赶在天还亮的时候贴上去。各地贴对联的时间是不太相同的。

贴春联的顺序:面对大门的时候,先贴右手位,称上联;然后再贴左手位,称下联;最后,贴横楣。

记得我六岁的时候,跟着我们村子里唯一的一位老秀才学了点对联的知识。

春节那天,别的小朋友都跑去吃喝玩儿去了,我却常常被大人们牵着袖子,拉着去帮忙。

帮忙看看哪个是上联、哪个是下联,挨家挨户去指点贴春联。有的大人还提醒我别给他们贴反了,贴反了要打我屁股。

别人都吃完饭了,我还饿着肚子在张贴春联。虽然有的人文化不高,但是他们能遵从祖先们传下的规矩,懂得“不依规矩,难成方圆”的道理。

所以,我小时候就感觉到传统春节文化的确是有着无穷的魅力。

人们都需要吉祥,需要快乐,需要顺利,那么就要把这些仪式和礼仪做好、做标准,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现在,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比较少,估计有很多大学生对于对联的上联、下联也分不清楚。

所以,对道德根文化的弘扬,一定要落实到我们的心身之中,进行全面认识,而且一定要通过“修之身,其德乃真”去进行验证,这样才能更好地弘扬道德根文化。

摘录于熊春锦先生主编的2013版第一册《德道行天下》一书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