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自从某年的某一天,对哲学发生兴趣后,面对其中的很多名词与“主义”总是一头雾水,希望能够有某篇科普文章来一个名词解释汇总,简明扼要的汇总常见的哲学用语。可惜,没有。很多年过去了,现在有能力自己来完成这件事情了。
以下所有的解释,都并非教科书上的解释,而是城主自己的理解,可以说是实用主义的解释,并不确保一定符合学院派的标准答案,同时城主也不会给出关于对错的任何倾向性讲解,请各位看官结合自己的理解加以判断。
(一)基础方法论
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主张用严格的逻辑推理来解决问题和表述观点。逻辑学是理性主义的工具,演绎推理是理性主义的方法。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心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都是理性主义者,理性主义是形而上学和科学的基础。
感性主义:
感性主义与理性主义相对立,感性主义主张相信直觉,凭感觉来解决问题,内驱力不是理智,而是欲望。感性主义者不屑于用逻辑来表述观点,而强调“感悟”,例如禅宗讲的“不立文字”。感性主义是部分宗教哲学和大部分艺术家的行事方式。
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是理性主义的实践方法论,来源于欧式几何。欧几里得通过简单的5条“公理”(例如: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推导出庞大的几何学,形成了《几何原本》。这种推理证明的方式是逻辑学的基础,欧氏几何、中医经络学、大部分形而上学哲学、宗教学,使用的都是演绎推理法。
但演绎推理的有两个巨大缺点:
1、所有推理都必须立足于无需证明的“公理”,如果公理是错的,则推导出来的所有结论都是错的。
2、演绎推理不会产生新的知识,所有推理的结论都是已有公理的变体。
以上两个缺点,为后来形而上学的坍塌埋下了种子。
经验归纳:
经验归纳是理性主义的另一种方法论,不主张通过“公理”进行演绎推理,自然也就不屑于去追寻“公理”。经验归纳注重实际观察,即“眼见为实”。通过对大样本的个体进行实验观察,从而归纳出一般规律。例如:观察了10000只乌鸦都是黑色的,于是判定结论为,乌鸦是黑色的。经验归纳法产生的结论是新的知识,这是相对于演绎推理的优势,因此经验归纳法是大多数自然科学的实践方法论。
但经验归纳法也有一个巨大缺点,即所有的观察都无法覆盖全部样本,没有办法确保第10001只乌鸦还是黑色的,因此几乎所有的经验归纳结论都是一种“猜想”,这导致了历史上形而上学对科学的质疑反攻,直到后后来波普尔提出了“证违主义”,才解决这个问题。
(二)哲学与科学
哲学: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考方式的学问,通过不同的思考方式,产生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从而帮助人类认识世界、正视人生、辨别善恶美丑。
哲学来源于神学,受到欧氏几何的启发,理性主义的演绎推理成为哲学的主要思考方式,并鼎盛于形而上学的研究,不同流派的哲学家形成了不同的三观,成为不同人群的精神导师。
但从牛顿力学诞生开始,科学正式从哲学中分支出来,形而上学开始走向衰落,哲学思维越来越多被科学拥趸们质疑,从而产生了“机械论”和“决定论”。
当代哲学,形而上学已经不是主角,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存在主义+证伪主义+实用主义+奥卡姆剃刀,即不再着眼于去追求“恒古不变的真理”,而是研究能够服务于现实存在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理论,这些理论必须是可以被证伪的,并且是尽可能简洁明了的。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的英文是metaphysics,其出处是这样的:安德罗尼柯在整理亚里士多德理论时,对于研究现实物体的那些理论起名为physics(物理学),但对于研究那些非物质的理论,实在不知道取什么名字好了,于是就叫做metaphysics(物理学之后)。
metaphysics这个英文单词并没有对应的中文翻译,直到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哲学家井上哲次郎阅读中国《易经》时发现其中有一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越想越觉得说的在理,于是就将metaphysics翻译为“形而上学”,意思是“研究事物客观真理规律的学问”,这与易经的本意也是贴切的。
形而上学也并没有像中学政治课本里写的那样不堪,形而上学主要研究的事物规律与客观法则,希望找到不受任何外界影响的亘古不变的真理(如同欧氏几何的公理一样),用中国的话来说,就是研究“天道”。
在哲学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哲学研究基本等同于对形而上学的研究,直到科学的出现,一次次证明形而上学所认定的公理本身就是错误的,而非欧几何的发现,进一步证明的欧氏几何的公理也并不是唯一公理,世界上并不存在恒古不变的真理。于是,形而上学逐步被证伪主义取代。
但形而上学至今依然是哲学的主要思考方式,例如稻盛和夫经营哲学中的“作为人,何为正确”就是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何为正确”所追寻的就是客观真理。虽然客观真理可能并不存在,但追寻的过程本身就有意义。
科学:
这里的科学泛指自然科学。从牛顿开始,科学从哲学中分支出来,以经验主义和理性思考为基础,研究具有现实意义的结论。科学重视实验与观察,以“眼见为实”作为科学结论的依据,这是与形而上学先假设一个“公理”最大的不同。
由于大家对科学的优点都非常熟悉,下面就说两个科学的问题:
1、由于科学以经验归纳作为方法论,因此科学结论并不代表真理(第10001只乌鸦不一定是黑色的),因此在证伪主义和实用主义哲学思考方式的加持下,科学结论大多是“目前还算正确的猜想”,甚至为了维护权威和追求简洁,而推迟了更加正确的科学结论的出现。
例如: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有科学家通过观察证实了相对论现象的存在,但由于牛顿的权威,以及牛顿定理的简洁,而相对论的客观现象遭到了忽视,直至越来越多的证据出现,才让相对论最终被爱因斯坦提出来,证实了牛顿定理是错误的。
2、科学是唯物主义的基础,从而产生了“机械论”和“唯物论”,进而产生了激进的“决定论”,引起了哲学与科学的大论战。
心理学:
哲学研究的是人的思想,而随着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出版,人类潜意识研究也进入到科学范畴,对哲学产生挑战。但这个挑战并不大,因为科学范畴的心理学更侧重精神疾病治疗,以及心理辅导。
对于心理辅导来说,只要解决患者的心态问题,任何手段都可以使用(例如帮助自卑者虚构自身的强大)。但哲学不然,哲学追寻的是生命的真正意义,虽然形而上学已经衰落,但现代存在主义仍然追寻个人生命的意义,从而形成三观,虽然这也涉及到对人的自由意志的讨论(自律还是自由?),但这与心理学对潜意识的研究是完全不同的。
神学:
神学是哲学的前身,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哲学是服务于神学的。通俗来说,神学描绘了一个神创世界的故事,而哲学则用理性主义为这个神创故事的合理性做出阐述。因此,中世纪的哲学被称为神学的小妹妹。
神学本身也属于形而上学领域,即追求永恒不变的真理,但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这些真理无法通过实验论证,才会出现神话传说。通过哲学的理性推到,将神话合理化、系统化后,便产生了宗教经典。
宗教:
宗教是建立在神学基础之上的。如果说哲学服务于神学,那么神学就服务于宗教。而宗教与哲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哲学本身是边质疑边发展的,一切形而上学的哲学家都在质疑其他学派,并被其他学派质疑,这是哲学发展的路径,也是人类思维的发展历程。
但宗教则不然,一旦某个形而上学发展为宗教信仰,那么“坚信”则称为了主旋律,因此宗教是不容置疑的,“不要揣测神意”,这是宗教与哲学的最大区别。
迷信:
“坚信”是宗教的主旋律,但如果不问对错的相信,不探究其背后的逻辑与原理而一味的相信,并且拒绝和抨击任何质疑者,这种信仰就变成了迷信。迷信是信仰的极端状态,它不分青红皂白的相信,也不允许被相信的东西被其他人质疑。
意识形态:
无论是哲学、科学、宗教,都可以发展成为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与政治相关,不再仅仅是单纯的人类思想研究。发展成为意识形态的哲学、科学、宗教,是为某个政治目的服务的,并且不容被质疑。
(三)三观
三观:
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研究哲学的最直接产物,是学习哲学的最大意义。无论自我是否有感,事实上所有人都有某种三观,而由于大多数人都没有真正学习过哲学,因此他们的三观是随个人成长经历而建立起来的,依赖成长环境和周遭人群,他们的三观处于“自由成长”状态,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较差的三观会导致悲惨的人生。
能够自己控制三观发展的唯一方法就是学习哲学,这不一定是非要阅读哲学经典,而是学习带有哲学思想的著作或文章(例如城主的很多文章),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前人的思考过程,并产生自己的思考,从而对三观产生全新的认识,将自己的三观掌握在自己手中。
世界观:
世界观是一个人看待世界的眼光,是人辨别美丑善恶的标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看待它,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例如:一个坐在街上乞讨的老人,有的人认为他可怜,有的人认为他可能是个骗子,这两个人的世界观就是不同的。
人生观:
人生观是一个人看待自己人生的眼光,是人对生命意义的诠释。例如:宿命论者认为,人的命,天注定。虚无主义者认为,人生到头来都是死,不如及时行乐。不同的人生观,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取向,人生轨迹也就不会相同。
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价值衡量的尺度,同样一个事物,不同的人认为其价值是不一样的。例如:上级领导分配了一项艰苦而回报少的工作,有的人不愿意承担,认为受累不讨好,这个工作在他眼里就没有价值,而有的人则愿意承担,因为他认为这是一个历练的机会,如果成功了也会给自己的职业生涯镀金,则这个工作在他眼里就是有价值的。
方法论:
方法论是建立在一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上,为人处事的方法。例如,秉承道家的人,愿意通过静坐来修身养性,这里的方法论不是“静坐”,而是“修身养性”。所以,有的人自律,有的人放纵,有的人严于律己,有的人自欺欺人,这些都是方法论,而之所以采取某种方法论,首先是因为他具有某种三观。
(四)经典哲学流派
唯心主义:
首先,中学政治课本上对于唯心主义的定义和鄙视是不正确的。唯心主义并不是强调意识决定物质(甚至脑子一想,东西就出来了),而是强调人的“自由意志”的作用。唯心主义哲学认为,在同一个世界内,人的不同的意志所产生的思想会决定不同的结果。例如,杯子里还有半杯水,悲观主义者会说“只有半杯水了”,而乐观主义者会说“还有半杯水呢”。面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思考方式带来了不同的结论,这是唯心主义的根本所在,这也是产生三观的基础。
对于唯心主义还有一个例子,则是“地板下面的恶龙”,如果地板下面隐藏着一只恶龙,但它永远都处于睡觉状态,那么对于地板上面正常生活的人来说,这条龙究竟存在不存在?对于唯心主义者来说,可以认为它不存在,而对于唯物主义者来说,则它必须是存在的。
但过分的主观唯心主义则容易偏向神学领域,过分夸大人类意识对现实世界的主动作用,这是应该避免的。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是与唯心主义相对应,认为物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唯物论是随科学发展起来的,由于牛顿力学对哲学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思想界产生了对人类意识对客观世界能起多大作用的怀疑,从而产生了唯物论,尤其是机械论。
机械论:
机械论就是机械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在科学时代的主要形式。机械论认为人类意志对物质世界没有任何影响,如同物理定律不会随人类的意志为转移一样,物质世界依照自己的规律发展,人只能顺应规律而不能改变规律。
决定论:
机械论发展到极端则称为决定论,即物理定律已经决定好了一切事物的发展,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决定论不相信任何随机数的存在。例如,投掷一枚硬币,如果能够获得该硬币及周边环境的所有参数,那就能够计算出投硬币最终计算的结果,投硬币呈现出随机性,并不是真正的随机,而是因为计算量太大而已。
从这个观点出发,人的意识只不过是神经生化反应所产生的结果,甚至此时此刻发生的一切在宇宙大爆炸的一刻就已经决定了。
决定论将唯物主义推向了极端,一切都是物理定律决定,也就意味着人没有自由意志,产生宿命论的人生观,从而使人生走向消极。
辩证法:
辩证法的创始人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辩证法不是简单的“事物都有正反两面”,而是主张任何事物都是矛盾两面的共同体,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这的确是非常有道理的观点,但黑格尔依然是一位形而上学哲学家,因为他认为事物矛盾发展是有“终点”的,这个终点就是所谓的“绝对精神”。
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了黑格尔的哲学观点,但去除了形而上学的部分,并且将唯心主义改为了唯物主义,从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认为物质世界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但人的意识可以主动影响物质世界的发展,这就是所谓的“人的主观能动性”。
悲观主义:
悲观主义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形而上学观点。他认为构成世界的本质是“生命意志”,简单来说就是“欲望”。生命意志促进生命的生长,例如饿了就想吃,困了就想睡,但生命意志会控制生命,从而让每一个生命随着自己的欲望而自由发展失控。
因此,叔本华是一名性恶论者,他认为人从出生开始就被生命意志所控制,同时也依赖生命意志去生长。由于认为欲望是驱动生命的动力,因此叔本华是一名非理性者。
精英主义:
精英主义是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形而上学观点,他继承了叔本华的部分观点。他认为构成世界的本质是“权力意志”。他将社会分为强者和弱者,两者文化不相容。他并不同情弱者,反而认为弱者要求强者同情是一种道德绑架,是用自己的无能来拖累其他人,因此弱者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尼采的哲学后来在其妹妹的发展下被极端化,成为法西斯主义的理论基础。
达尔文主义:
达尔文主义是将进化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应用于社会范畴,即社会优胜劣汰。与精英主义类似,达尔文主义认为弱者不值得同情,而是应该被无情淘汰,从而确保社会发展始终向前,遵循强者文化。
(五)现代哲学流派
实用主义:
形而上学的坍塌意味着“绝对正确”的真理是不存在的,那么我们的三观要依照什么样的规则呢?这个问题正如牛顿力学已经被证实是错的,相对论才是对的,但在较小的空间内,依照牛顿力学也可以计算出正确的结果,所以牛顿力学也可以继续使用。
因此,判断是否可使用某个观点结论的标准,不再是它是否“绝对正确”,而是它是否“实用”,满足现实意义,这就是实用主义。
话说回来,相对论一定就是对的吗?
奥卡姆剃刀:
奥卡姆剃刀是一种极简主义,一般结合实用主义来使用。如果两种理论同样实用,那么应该使用更加简洁的那一个。
奥卡姆剃刀是实用主义的延伸,但为了追求简洁,有可能造成误判。当两种不同理论都“看似”正确时,奥卡姆剃刀原则会让人本能选择更简单的那一个,但那个就真的“正确”吗?说不定“更正确”的就被埋没了。这方面的例子非常多,以后有机会再写其他文章来专题讲吧。
证伪主义:
证伪主义是压垮形而上学的最后一根稻草。形而上学追求的是普遍真理,但普遍真理并不存在,为什么不存在呢?那就是所有的“普遍真理”都是不可被证伪的。例如,康德认为所有的事物的本质是“物自体”,而物自体是人所不能认识到的,人看到的都是表象。那么,是否有可能找到证据来推翻物自体理论呢?没有。因为永远无法判断物自体究竟是否存在,这就好像没有办法判断天堂是否真的存在一样。
不可被证伪的理论,都是不可信的理论,这就是波普尔创立的证伪主义。而几乎所有的宗教、玄学等形而上学理论都是不可被证伪的,所以他们都是不可信的,这就等于给形而上学判了死刑。
证伪主义已经被现代社会普遍接受,法庭作证都需要做“有罪举证”,也就是说,如果你拿不出他犯罪的证据,那就应该认为他无罪。
对于一个理论也是一样,如果这个理论本身是可被证伪的,但暂时拿不出他现在是错误的证据,那就可以暂时就相信这个理论是正确的。这就解决了第10001只乌鸦有可能不是黑色的问题,只要你现在还没有发现不是黑色的乌鸦,那就可以暂时认为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的。
足够实用且可被证伪的理论,并且足够简洁,这就是在形而上学崩塌后的哲学思想,也是现代哲学对科学发展的思想指引。
存在主义:
形而上学追寻的是生命的真正意义,但形而上学崩塌了,那么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其实本来就不存在统一正确的生命的意义,但如果生命陷入虚无主义和享乐主义,就更不可取。那么活着的意义是这么呢?
答案就是,你的存在本身就是意义,因为如果你的存在没有意义,那么你现在就应该去死,但你并不想去死,所以支撑你活下去的事物就是你活着的意义。这就是萨特和加缪的哲学思想。
存在就是合理的,不合理的就不会继续存在。什么是自由,自由不是放纵享乐,而是明白了自己存在的意义,从而让自己活得更加精彩,这就是每个人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