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道教的分别:上品道、中品道、下品道

2021-03-29    
加入收藏

以修行之人而论,天下万物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无非是“三生万物”同宗同祖同源于“道”,在“返本归元”思想的指导下,区别的越仔细必然是越背离大道的。而在修学之人看了,做学问的目的便是弄清楚万物之间的差异和关联,对于天下万物认识的越是透彻,便越能懂得“各得其一”的道理。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前者是从“万物”往“一”逆推,后者是以“万物”为本,继续拓展到“天得一,地得一,侯王得一”。历史的实践证明这两途均是可行的。

对于《道教史》的研究,属于后者,是要以充分的认识道教的来龙去脉,并且正确的认识道教在历史中的客观存在,以及在当下的实际影响。把道教现状同历史发展结合起来看待,可以审视那些发展是符合祖师教诲的,那些发展是背离创教宗旨的,从而更好的面对未来。对道教的分类属于后期的学术行为,也就是说先有了道教不同派系的传承,再有学者开始对他们进行分别。

道教的分别:上品道、中品道、下品道

 

在南北朝时期,生活在南朝梁代的刘勰在《灭惑论》中提出“道三品”的说法,这种思想来源应是三国时期的陈群首创,将备选官员分为上中下三等,三等之中又有上品上等,上品中等,上品下等。这种三六九等的区分对后世影响很大,同样采取这种思想的还有《书品》,以及根据人的天分来区别的三六九等,根据人后天德行操守划分的人品等等。

刘勰将这种思想用于划分当时的道教派别,他认为同为道家,各派系旨趣不同,因而划分三品而做区分。即所谓的:“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上品阐述的是老子思想,即所谓的正统道家思想,其中又分为重视“有”的黄老学派,重视“无”的老庄学派,老庄学派在魏晋时期发展出玄学派。

道教的分别:上品道、中品道、下品道

 

中品讲述的是神仙事,在西汉时期为了忽悠汉武帝求仙,编造出了“黄帝且战且学仙”的典故来,长生不死是他们的最终诉求。《老子》讲的“长生久视之道”,前面跟的是“有国之母”,很显然“长久之道”是针对治理国家而言的,指的是政治上的长治久安。而神仙道认为,道是相通的,修身之法可以用来治国,为何治国之道不可以用来治身?天地可以长久,国家可以长久,为何人寿命不能长久?

下品论述的是张陵所创立的五斗米道教,早起具体的名称无从考证,官方文件统称其为“米贼”。从称呼上来看,官方并不认可张道陵以符箓消灾解难的这个宗教团体。张道陵的道教依然没有放弃对长生的追求,其成仙的法子基本上有二,一是靠积功德,二是靠修法术。一个行善积德的好人,不通过法术是不能成仙的,一个法术高强但是不注重道德修养的人也是无法成仙的。

道教的分别:上品道、中品道、下品道

 

这是南北朝时期的划分,到了宋代马端临有提出了“道家五说”,是对“道家三品”的补充阐述。道三品中的道祖是“老子”,“道五说”的道祖是“黄帝、老子”,道祖的基本教诲不变,仍旧推崇“清静无为”之说。按道家之术,杂而多端,先儒之论备矣。盖清静一说也,炼养一说也,服食一说也,符箓一说也,经典科教又一说也。此马端临《经籍考》中所论“道家五说”。

言清静者,略及炼养,黄帝、老子、列子、庄子等人如是。赤松子、魏伯阳言炼养,而不言清静。卢生、李少君、栾大言服食而不言炼养。张道陵、寇谦言符箓,则炼养、服食具不言。杜光庭以下,黄冠者则依科演教。道家本着黄老教诲而谈清静修身,略论治国术,而神仙家赤松子、魏伯阳专事修炼以图成仙。卢生就是那个带回“灭秦者,胡也”谶言的术士,后来被秦始皇坑杀了,他们属于服食修炼者,认为吃丹药可得长生,秦始皇,汉武帝以及后来的明光宗朱常洛多信奉次术。

道教的分别:上品道、中品道、下品道

 

依科演教所依照的并非科学,而是科仪。是宗教礼乐文化的标准化,从仪式流程到具体规范,采用固定的形式规范下来,后人可征可循,不少仪式是援引佛教的。欧阳修说“老子之意,愈远愈失真”。欧阳修认为,古时有道而无神仙,后人不知无仙而妄学仙。生死是自然之理,圣贤应自然只理养自然之生,尽天年足以,后世歪门邪道,杜撰神仙之说,虚构全生之法,抓住贪生怕死的人性,敛财以求人间富贵,美其名曰“无财不养道”。后世道教在此五说中,并未发展出新的见解。全真道属于神仙方技之术,正义道则为符箓巫祝之术。

参考材料:许地山《道教史》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