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法的都知道书法有三要素:笔法、结体、章法,这个其实是从形式上面说的,它并没有涉及书法艺术的本质,或者说核心。书法的核心应该指的是在探求笔法的基础上连贯笔势,写出笔意。如果书写时不注重笔势的连贯、呼应,你写的笔画再像,结字再美,章法布局再妥帖,也是描字、画字,徒有其形、了无生气。可谓遗神取貌,貌虽合而神离,学书者不可不察。
说到笔法,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篆隶不同于行楷,颜柳异于欧禇等等一体、一家之间具体笔画书写上的差异,诚然,这些细节的变化确实涉及用笔,绝没有说谁通一家之书便能百家皆通的,没有的事。所谓的一艺通百艺通,只是说同一艺术不同流派之间原理相通,涉及到具体细节,还是要实事求是,逐一研究。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赵孟頫的高论:结字因时而变,用笔千古不易。
客观的说,虽然启功先生对赵孟頫这句话多有非议,但是不得不说赵孟頫这句话确实是真知灼见,不刊之论。他说的用笔相同并非指各家各体具体笔画上写法相同,而是说它们在书写原理上一致。
书法笔画的书写,抛开各家各体千变万化的外衣,原理上都是一过三折笔,即不论笔画是大是小,是方是圆,亦或是长是短,书写上都必须有起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这是所有书体都适用的用笔原理,自然也就千古不易了。
楷书、篆书、隶书相对静态的书体,笔画书写上,起笔、行笔、收笔起止分明,细致明了,大家容易理解,那么行草书的笔画该如何做到起讫分明,笔笔明了?道理很简单,它只是把两笔当成一笔写,或者把一字甚至两字、三字当成一笔写而已。分析行草书的笔画起止,就不能拘守一笔一画的完整与否,而是要看这几笔或者这几个字是否气脉贯通,一气呵成,然后分析这一连续笔画的起行止。这既是有些人津津乐道的一笔书。
一笔书绝不是说一笔不断完成书写,它指的是字与字之间气脉畅通,行与行之间隔行不断,给人一种一笔书写的感觉。如果写一幅作品真是一笔到底,任谁也不能办到,字内笔画之间、字跟字之间能否做到笔笔实连且不说,实连之后写出来漂亮与否也不论,光说蘸墨,蘸一次墨要写一篇字,是谁也办不到的。
说完了笔法,我们谈谈笔势,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在他的理论专著《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中,对势做了一个解释,他说:
势的基本含义是事物由于相互之间的位置而引起的变化趋向。这里包含两层意义,一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二是由此等相对位置而引起的变化趋向。前一义即近日所谓形势,后一义即今日所谓趋势。
通过上面的话不难看出,势指的是运动趋势,它包括方向以及蕴含着力量两个要素。说回到书法,书法中的笔势,指的就是笔画的运动方向以及笔画的力度、力量,如果一个笔画只有形体,没有运动趋势——即在趋向中没有蕴藏着力量,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笔画,就属于画字,描字,是死笔死墨,空有其形,空洞无物。永字八法上第一法是讲点的写法,说点如高山坠石,指的就是笔画要有笔势、要有力量。石:指的是点画的形体,要结实,厚实,高山坠:指的是点画的笔势,即运动趋势。从这里可以看出笔势决定笔画质量。一个合格的笔画,必然笔势飞动,神采耀耀,因为它是活笔活墨,它虽然是平面的形体,但是你似乎能感觉到它动感强烈,呼之欲出。
除了单独笔画要写的合乎标准外,笔势在一个字中的体现也是十分重要,它主要指所有笔画之间在衔接上是否连贯。我们常说惯气,气脉通畅,指的就是笔势的连贯;说的再准确点,笔势好比物理学上的惯性,一笔写完了,笔尽势不尽,写下一笔的时候起笔就要顺势而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笔势畅达,一行字,乃至一幅字也是如此,下一字都是承接上一字的笔势往下延伸,所以气脉贯通的作品看起来行云流水一般,大家可以顺着起笔按照线条展开速度、方向,循序渐进,只到终结。
笔势除了起到贯通笔画的作用外,他还起到左右结体继而左右章法的作用。一幅作品从整体上看,想要做到气脉贯通,隔行不断,必然是下一字承接上一字的笔势,上一字的笔势必然要左右下一字的起笔。大家知道,书法是一笔接一笔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的,第一笔的形态、笔势必然影响或者左右第二笔的形态、笔势,这一点在动态书法——行草书特别连绵大草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一幅点画跳跃、精神飞动的佳作精品,字的形体、布局根本不受书家主观控制,而是顺势而为,因势造形。
难怪有人说书法其实是考脑,脑子不好的人学不好书法,要在书写瞬间既要照顾到笔画形势又要安排好空间分割,确实是一件费脑费心之事。
最后说说笔意,笔意指的是笔画在有笔势的基础上散发出来的神采、韵致。笔法笔势可以看到,属于有形的东西,笔意不可直观只可感觉,它依附于形体,没有形体不可能有神采,但是有形体未必会有神采。因此宋朝的郭若虚在《论气韵非师》中说:骨法用笔以下五法可学,如其气韵,必在生知,固不可以巧密得,复不可以岁月到,默契神会,不知然而然也。他说的是画理,但对于书法,同样适用。这是没有办法的事,笔法笔势可教可学,笔意只可心领神会,不知何处起笔。
总结一下,学习书法,从学习笔法开始,笔法熟练之后方要注意笔势、笔力,以期鱼龙变化,显出笔意。
小可愚钝,信口雌黄,不当之处,大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