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骆宾王的幸福时光

2020-10-29    
加入收藏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首越千年仍为人们吟咏的诗篇,是唐代诗人骆宾王的诗,翻阅《宋本骆宾王文集》及今人评述,对他的为官为文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为官坎坷多难,为文顺达功成,和王勃、杨炯、卢照邻一起称为初唐“四杰”。特别是他的《讨武氏檄文》,据说武则天初读时尚嬉笑,读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时,惊问谁所作,知为骆宾王,不仅黯然有“宰相安得失此人”之叹。探究骆宾王品性和学识的形成,就要说说他在博昌的读书生活。

骆宾王父亲任博昌(今山东省博兴县)县令,他便和母亲离开浙江义乌,北上齐鲁,在博昌生活长达十二年。他读书非常勤奋,博览群书,精研于心。“弋志书林,咀风骚于七略;耘情艺圃,偃图籍于九流。洒惠渥于羊陂,屡泛文通之麦。”他在《上兖州崔长史启》中的这几句话,说明他所学内容极为广博,有儒家经典、诸子百家、名家诗赋,还涉及兵书、术数、方技,乃至三教九流等学问。引用“文通之麦”和“公叔遗冠”两个故事自喻,即达到读书忘我的境界,骆宾王刻苦读书的精神是显而易见的。

骆家以书礼传家,簪缨不绝,崇尚义节,来博昌后,与父母朝夕相处。父亲骆履元学识渊博,是一个恪守儒家礼法的人。他用儒家的礼义教育儿子。他认为骆宾王天赋极高,因材施教,在学馆教育的同时,让骆宾王接触“杂学”,三教九流的学问都应略知一二。骆履元对孩子教育的观点,还是很有现代性的。反观我们的一些做法,被很多家长称之为“闲书”,这类书很难进入孩子们的阅读之列,导致高分低能。骆宾王的母亲则促使年轻的骆宾王“锐志于书林”“潜心于艺圃”,这种家庭教育,对骆宾王的健康成长影响颇大。勤奋读书,家庭熏陶,骆宾王成为一个有抱负、有骨气的著名学士。

骆宾王读有字书,也读无字书,注重游学。博昌唐代时属于河南道青州,东临渤海湾,南和齐国故都临淄相邻,当年齐国广揽各地名士,开学论道,形成了著名的“稷下之学”。

读骆宾王的诗文,为他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而感喟,为他的刚健质朴的诗文风格所感染,为他的优越的成长环境而生艳羡。现在的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方面,能否借鉴一下骆家的家风家教,我们不一定非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神童,只要孩子身心健康足矣。

来源: 今晚报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