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上善若水”到底是啥意思?

2020-08-12    
加入收藏
“上善若水”到底是啥意思?

 

上善若水,大概是《道德经》一书里中被曲解最严重的一句,并且,扭曲的解读被广为接受且变成了心灵鸡汤。通常这句话被理解为:好人应该像水一样温柔,与世无争、委曲求全。围绕顺从-不争不辨-宽恕流传下来,虽然内容自圆其说,但遗憾的是被降格解读了。

其实,理解这句话,首先应该放弃世俗的“人伦道德”的观念和评价标准体系,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说:在圣人看来,最高明行事方法和行为,应该像水一样。

那么,水应该是啥样的呢?为了对这句话的内涵有更整体的认知,我们需结合《道德经》(第八章)的思想来理解:

“上善若水”到底是啥意思?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

上——极致的、最适宜的

善——善者,就是善为道者,顺势而为,高明的方法和行为

在《道德经》中,“善”并不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那种善良,此处亦然。全书讨论的也不是人伦纲常,而是旨在阐述天、地、万物,圣人/王、天下、百姓之间的关系。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利,真正含义是指通利、是最适宜的处事法则。

不争,则是不与外物冲突和相斥,达到整体和谐,水是最顺势而为的。

最高明的做法,就像水一样,能够通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冲突。因为水无常形,它是根据外物的情况,来改变自己的形状,沿着空虚的地方,使自己通利过去。从而也避免与万物发生碰撞。这就是水利万物而不争的意思。再次强调,我们学习道德经,不要站在人伦的是非好恶立场,而是应该清空脑袋,还原事物的本然面目。正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大道、天道“面前人和万物并没有什么不同,而是其中的一份子。在此处,水也没有本然的”利他“属性,水既不利他,也不利己,只是按照自身的特质表现出该有状态,不然也不会有水灾水患,人类也不会为抗击洪水付出巨大的代价了。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句话寓意深刻:世人多争强好胜、追求“难得之货”、欲无止境,人们通常好“实“恶”虚“,好”径“恶”道“(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按照我们现在时髦的说法,大路相当平坦,但人们往往喜欢走捷径。而水的行为则是循着这些虚空之处、化解冲突和对抗,不管情况多复杂,总能因地制宜,找到出路和解决方案。

倘若把善理解为“善良”,则陷入流俗人伦琐事,单纯强调利他行为,认为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样温柔,专门利人、从不利己,抢着吃亏……若真如此,那通往“圣贤”境界的道路岂不是太简单?找个窝囊废就可以去治国平天下了。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承接上一句,讲圣人治理天下不横冲直撞、不狂施妄为,而是学习水的特性,像水那样的沿着自然之道的虚空循行,与万物通利,则无不治。

居善地——在任何事态和境况如何,总能找到一个合适角色和安身之处。

心善渊——身先安而后其心静。进一步阐述“虚其心”,使自己的心沉入虚静之境,如同沉入深不可测的潭渊之底,无所羁绊。心静则神归位,神生智、智生能、能生功。

与善仁:身安心静,自然平易近人,仁者爱人。

言善信:言必信,行必果。和人相处共事,则能不动则已,动则必成。

政善治:治理国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事善能:凡事应对自如,游刃有余。

动善时:达到上述这个境界,成事的条件只剩下“时机”,圣贤之人,得其时而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全身抱道以待时机。

 

夫唯不争,故无尤。

此句再次强调圣人处事摒弃个人好恶、感情用事,而是遵循天道、顺应自然规律,犹如水之通利万物去治理天下,总能适时做出应变、消除障碍、找到解决对策,自然就没有什么可值得顾虑、担忧之事了。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懂得这些道理的意义自然不是治理天下,但是天下的道理是相通的,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一脉相承,逐层递进,我们通过这些道理来修正自身的行为,养成良好的教养,用以理身、理家、理事业也会大有裨益,把身体当成把身体当成天下,把天下当成身体,道理都是一样的。

 

文:蓝天也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