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西绒线胡同,真正的“天子脚下”舒适的“京味儿”生活

2020-07-03    
加入收藏

 

西绒线胡同,真正的“天子脚下”舒适的“京味儿”生活

2011年西绒线胡同西口 刘锦标/摄

往北走500米,是西单、电报大楼、中南海;往东走1000米,能经过国家大剧院、人民大会堂直达天安门广场,这说的是西绒线胡同,位于北京城“金不换”的核心地区。

胡同中段有着北京最早的普通中学——崇德中学,杨振宁、邓稼先、梁思成都曾在这里读书;

胡同西段还有霱公府,后被周总理钦定为四川饭店,不仅是京城里“口味最正宗”的川菜食府,还曾接待无数外国首脑和外交使官。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条“天子脚下”的西绒线胡同。

西绒线胡同 天子为邻 却颇接地气

元代时,西绒线胡同一带位于大都城外,到了明清时期,迁都北京、扩建外城,胡同跟紫禁城隔街相对,成了妥妥的城中心,说是跟天子当邻居,一点都不为过。

西绒线胡同,真正的“天子脚下”舒适的“京味儿”生活

《同治四年北京地里全图》中的绒线胡同 周培春/绘

据老街坊回忆,住在西绒线胡同里,能清晰地听到电报大楼准点报时的钟声,能清楚地看到国庆节夜晚在天安门上空绽放的礼花,甚至还能听到放礼花时的爆炸声。

虽说地理位置优越,但绒线胡同这个名字着实有点接地气。绒线,在北京话里有两种含义:一是用棉、丝、毛制成的线,二是原来北京人称杂货铺为绒线铺。这里的绒线具体指什么,就不得而知了,但无论是哪一种,都十分贴近居民的生活。

西绒线胡同为东西走向,东起北新华街,西至宣武门内大街,东边就是东绒线胡同,如果将两条胡同连起来,就是明清时期的绒线胡同

1913年,北新华街修建以后,将板桥与张相公庙并入,仍沿旧称。1965年,以北新华街为界,析为东、西绒线胡同两条。

西绒线胡同,真正的“天子脚下”舒适的“京味儿”生活

《1914年北京地图》中的绒线胡同


西绒线胡同,真正的“天子脚下”舒适的“京味儿”生活

《1921年北平市全图》中的绒线胡同

诚如“绒线”这个接地气的名字一样,过去胡同里多是青砖灰瓦的小院,间或有家门脸并不大的油盐店杂货铺等,老人在门洞里聊天,孩子在胡同里嬉戏,偶尔还可以听到几声叫卖,绿树蓝天掩映之下,人们的生活是那么闲散舒适温馨和谐

单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后,胡同北侧从西口往东依次为粮店、首饰楼、小杂货铺、冯记修鞋铺、机织毛衣、王记烧饼铺、清真寺小学、灯具行、宋记果局子、裁缝铺、棚铺、四川饭店崇德中学

胡同南侧由西口往东依次为医院、百货公司、烟铺、大都市电影院(解放前火灾被烧)、亚细亚电器商行、永聚兴油盐店、张家棚铺、照相馆、骆驼牌染料公司等。

西绒线胡同,真正的“天子脚下”舒适的“京味儿”生活

《最新北平大地图(解放版)》中的绒线胡同

虽说多数都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小店,但也不乏四川饭店崇德中学这些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

百年贝勒府 曾是四川饭店

在西绒线胡同西口进入,东行不远便能看到一处极为气派的大四合院,红墙黑瓦、古香古色,曲径回廊,静谧优雅,如今这里是霱公府旧址

西绒线胡同,真正的“天子脚下”舒适的“京味儿”生活

霱公府旧址 图源cfp

往前数五年,这是里北京中国会,是京城里数得上名号的顶级会所,一般人连门都进不去。

西绒线胡同,真正的“天子脚下”舒适的“京味儿”生活

曾经的北京中国会 图源@图样山

往前数二十五年,这里是四川饭店,最初由周恩来总理定的店名,郭沫若题写的匾额,是北京最高档的饭店之一,也是王府改建饭店第一家。

西绒线胡同,真正的“天子脚下”舒适的“京味儿”生活

四川饭店 图源网络

往前数七十五年,这里是金城银行老板、北平金融界的头面人物——周作民的府宅,也是金城银行的总部。

西绒线胡同,真正的“天子脚下”舒适的“京味儿”生活

 

往前再数,就到清朝了。最初这里是努尔哈赤曾孙杜尔祜的贝勒府,清乾隆和嘉庆时期地图中,这里的标注是成公府,如今的贤孝里胡同因位于胡同东侧,当时称成公府东夹道

西绒线胡同,真正的“天子脚下”舒适的“京味儿”生活

《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中的西绒线胡同和成公府东夹道

到同治年间,康熙第二十四子曾孙、诚亲王允祕的曾孙贝勒绵勋,由安定门宽街搬到西绒线胡同居住,其宅子就是原杜尔祜府宅西边的院落。

到了清末,西边为霱公府,府主人为贝勒绵勋的曾孙镇国公溥霱,东边为光公府,府主人是贝勒杜尔祜的八世孙光裕。

民国初,和大多数的王爷贝勒一样,溥霱没了俸禄,王府难以为继,于是将宅子卖给了周作民,保存至今。而东边的光公府,如今则是沦为了大杂院。

西绒线胡同,真正的“天子脚下”舒适的“京味儿”生活

贤孝里胡同,原来的成公府东夹道,如今左侧是大杂院。图源@图样山。

从最初杜尔祜的贝勒府到如今的霱公府旧址,在这座庭院深深的大宅院里,上演了无数的故事,留待后人去发掘……

不过,最令我神往的还是当年四川饭店的时期,主要是因为著名“吃货”汪曾祺的儿子汪朗在《别了,四川饭店》中的这段文字:

“担担面,清汤面,上面浇一层猪肉臊子;抄手皮薄馅大,分红油和清汤两种;油炸糍粑颜色金黄,吃时加上一满匙绵白糖;包子是冬菜猪肉馅的,一口咬下去咸中带甜……至今京城的‘四川小吃’超过当年四川饭店的,没有。”

西绒线胡同,真正的“天子脚下”舒适的“京味儿”生活

1987年的四川饭店 图源网络

不知道有多少老街坊,还惦念着过去四川饭店的那碗担担面……

三十一中:大师云集 名家辈出

霱公府往东走不远就是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原来叫崇德中学。从这所学校走出来的大师数不胜数,其中不乏杨振宁邓稼先梁思成等这样的重量级人物,令人肃然起敬,不禁细细端详起这所学校来。

西绒线胡同,真正的“天子脚下”舒适的“京味儿”生活

崇德中学校门 图源网络

崇德中学是所教会学校,最早由英国中华圣公会于1874年创办,后几经波折,于1908年迁入绒线胡同筹建学校。1910年,英国圣公会拨款1000英镑,在西绒线胡同一座古庙的基础上,开始修建崇德中学的校舍,并于1911年10月28日正式开学,是北京市建校最早的普通中学

西绒线胡同,真正的“天子脚下”舒适的“京味儿”生活

英国中华圣公会教堂在佟麟阁路,如今是一家书店,图源网络。

崇德中学名家辈出,据知名校友江平在个人口述回忆录《岁月与枯荣 —— 八十自述》中自述,他眼中的崇德中学,有三个方面令他印象深刻,回味不已。

西绒线胡同,真正的“天子脚下”舒适的“京味儿”生活

江平,我国法学界的泰斗级人物,民商法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

一是崇德中学校园氛围自由宽松,作为教会学校,学校崇尚言论自由、结社自由、游行示威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另外外籍老师们虽是基督徒,却也严守纪律,从不在课堂上传教。

二是在崇德中学极为重视英文语音的强化训练。其教师选聘的大多为英国人,甚至在英国剑桥大学毕业的凌贤扬校长还亲自给学生上过英语课;其英文教材则是直接从英国订购或是由本校老师自己编写。这种英文的教学方法,从发音到理解运用,对学生都是极为有利的。

三是崇德中学的足球传统。虽说没有正式的足球队,但每次崇德中学派出的代表队成绩都还不错,在北平城里小有名气,和东交民巷外国使馆的球队,以及清华这样的大学球队比赛,都是互有输赢,每次比赛经常能吸引一大波观众。

消失的老行当:棚铺、油盐店

曾经的西绒线胡同安静而幽深,胡同里是一座座青砖灰瓦的四合院,其间散落着几处油盐店、百货店、粮店、修鞋铺、照相馆、棚铺,此外还有小学、中学,衣食住行等需要,在家门口便可解决,是十分方便的居住区。

西绒线胡同,真正的“天子脚下”舒适的“京味儿”生活

1977年西绒线胡同西口 赵树强/摄

如今,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胡同拓宽为25米,成为了西长安街与宣武门西大街间的次干线。胡同里只剩北侧霱公府到三十一中这一段,原来的老宅子和老店早已不在,其中的棚铺、油盐店这样的老行当也已经消失了。

西绒线胡同,真正的“天子脚下”舒适的“京味儿”生活

如今的西绒线胡同 图源@图样山

棚铺,顾名思义是搭天棚的铺子。北京有句老话“天棚、鱼缸、石榴树”,说的是过去北京四合院里的情形,天棚排在了第一个。

在过去,搭棚是件贯穿生命始终的大事:夏天搭凉棚,冬天搭暖棚,红事搭喜棚,白事搭丧棚,过寿搭寿棚,正月里厂甸庙会搭画棚,四月里去妙峰山,沿途有茶棚,六月里什刹海荷花市场开市,要搭茶棚饭棚书棚,冬天施粥,要搭粥棚……

西绒线胡同,真正的“天子脚下”舒适的“京味儿”生活

什刹海荷花市场 盛锡珊/绘

过去的棚匠个个身怀绝技,不用挖坑,也不用梯子,都是平地起杉篙,而且搭的棚子还很讲究,有可照进阳光的玻璃棚,也有起脊的棚,有的还带卷帘,随时可以用拴好的活络绳子拉开。

西绒线胡同,真正的“天子脚下”舒适的“京味儿”生活

夏天四合院里的凉棚 侯长春/绘

自古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其中的油盐酱醋,过去都是去油盐店里买,老话讲“没有不开张的油盐店”,大概就是从这里来的。

西绒线胡同里就有一家永聚兴油盐店前店后厂。前边的门市卖油盐酱醋,每天大清早还会去早市上进些新鲜蔬菜,后边院里大多有很多大缸,里面都是黄酱或者自己腌制的酱菜

后来,油盐店改为了永聚兴副食品商店,除了副食还能买到日常生活用品。

关于西绒线胡同,您有哪些回忆?欢迎在留言区分享~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