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徐康在《前尘梦影录》中记有:“古人以图、书并称,凡书必有图。”“图书”一词能被沿用至今,得益于无数优秀画家、技艺高超的刻工们辛勤的探索和实践。历经数代发展,中国彩色雕印版画逐渐步入辉煌。
中国古代特别是明朝之后,文人雅士多有题咏唱和之举,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改进,他们所用的纸张也逐渐讲究起来,素纸已经不能满足这些人的需要,于是他们或自己设计、或请一些画家帮忙,绘制或印刷一些简单的图案在信纸上,之后再上面题诗或者把诗抄在上面请别人唱和,以收赏心悦目、图文并茂之效,这就是笺纸的来历。而笺谱和笺纸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笺纸是一张一张的纸,可以拿来书写使用的。但笺谱是把所有的信笺花样集中起来刻印,并装订成册,相当于信笺花样的样册图录。
我个人认为中国诗笺、信笺的发展一共可以分为四个高潮。第一个高潮是明朝末年清朝初期时期。明朝末年天启至崇祯年间,吴发祥、胡正言先后改进“拱花术”和“饾版术”。
所谓“饾版”,是根据彩色画稿的设色要求,分别勾摹,将画面色块分择成若干大小不一的色块,再雕刻成几十块甚至上百块的小木版,然后胶着于指定位置,用水墨、颜料逐色由浅入深、由淡入浓依次套印或叠印。再举例来说,比如说信笺上的梅花,树干是棕色、梅花花瓣是红色,那么首先树干和梅花就要分刻两版,树干颜色里由于深浅不同,花瓣红色深浅不一,那么都需要根据哪怕细微不同的颜色雕刻出大大小小的单色刻板,再根据颜色由浅入深一块版一个颜色固定好位置层层套印上。印品画面的色彩、层次和韵味,几与原作无异。因印版琐碎堆砌,有如五色小饼的饾饤累积盆中,因此便有“饾版”这个称谓。
而“拱花术”是一种不在纸张上直接着色,而是使用凹凸两版相互砑(yà)印以形成花纹的印刷工艺,印成后纸面会出现半浮雕效果的凸起线条。
其中《萝轩变古笺谱》刊印于明朝天启丙寅平月,南京刻工吴发祥制作完成,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笺谱。现存于上海博物馆。“萝轩”为吴发祥雅号,而所谓“变古”有权衡古今变化而选择、裁取的意思。该笺谱多采用白描技法,雕刻精致细腻,设色沉静淡雅,鲜有重彩烘染。
而之后,胡正言将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术从单色、双色套印时代推进至多色套印时代。将两种技艺相结合,发明了“饾版拱花术”,即“木版水印”的雏形,并成功印制出《十竹斋笺谱》和《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笺谱》为彩色套印笺谱集,成书于崇祯甲申年。该作品刻、印技法娴熟,画面施色艳丽。古代印刷书至此发展到新的高峰。
后来,从清初到清末之间的这段时间就没有发现过笺谱了,这段时间的笺纸很多,但是没有人把它制成笺谱了。所以我认为第二个高潮就到了清末光绪时期。光绪十八年(1892年),文美斋主人焦书卿请津门名家张兆祥绘制笺谱。其所绘的《文美斋百华诗笺谱》中,花卉绘制的姹紫嫣红,果实枝叶栩栩如生,线条粗细适度、木刻气味浓重。走向与伸展富于变化。而在刷印时,版块对准牢固,纸张湿度正好,色彩浓淡与先后次序适宜,笺作如同真迹。
宣统三年(1911年),文美斋以加料宣纸,采用传统水墨套色印制发行《百花诗笺谱》一函二册(200页),博得了南北名人雅士的一致赞许。笺谱秀美清妍,色彩动人,装帧精美,且可作为画谱临习。后刊布发行风靡全国,成为我国古笺谱的代表作之一。
《百花诗笺谱》有多个不同版本。目前市面上流传的也比较多,几乎每一场拍卖会都有,所以它并不是很被藏家所重视。我应该算国内收藏《百花诗笺谱》品类较多的。经过我研究对比发现:百花诗笺包括很多品种,比如信封、散笺、笺谱等大约十五六种,印制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有木刻版印刷、铜印版印刷等。各版本完全不同,差别很大。甚至他当时所用的铜板我认为也不是中国制造的,可能是日本制造的。因为他试印的时候用的日本的道林纸。但最后文美斋并没有用采用铜版印,原因是因为铜版不像木版一样可以吸水,所以用铜版印刷的时候图案上会出现小泡,这从我收藏的80多张铜板散笺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来,比较影响印刷效果,并且信笺上还注明是由铜版印刷。所以我想这也是后来它并没有采用铜版印制成笺谱的原因。其中国家图书馆所藏的百花诗郑甲本就是一本真正的的饾版拱花本。当时郑振铎将他的藏书捐给北京图书馆,其中就有几本《百花诗笺谱》,然后图书馆就将各类书进行编号,将他捐献的《百花诗笺谱》编号为郑甲本、郑乙本等。这套郑甲本多处使用了设色压凸的技法,这种方法比无色压凸的方法更难,它不仅要将所表现的画作压凸于纸上,而且还要把原作的颜色恰到好处的套印在相应的位置上。
第三个高潮是民国时期,郑振铎和鲁迅他们编辑了《北平笺谱》郑振铎还重新翻刻了《十竹斋笺谱》。
最后一个高潮我认为新中国成立以后,1960年,郭沫若同志把一百首咏花诗交给了荣宝斋。同年,荣宝斋又请了三位著名的花鸟画家于非誾、田世光、俞致贞为每一首诗配一幅画,并使用传统的木版水印技术刊印成册,取名《百花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