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大学》,一本可以一直读的书

2020-06-08    
加入收藏

我在前些年读过一段时间的论语,也听过几门关于《论语》慕课,让我对传统的儒家经典文本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当面对人生困惑时,依然能够在诸子百家时代的思想中找到相应的答案。比如慕课中就有老师在谈到论语时说:“当下生活中所有的问题,我都能在论语里找到相对应的解决方案。”

西安交大的陆卫明教授在他的《论语的智慧》这门课里,强调了一个观点,就是对于经典,首先是需要把它记熟,就是要死记硬背,只有背下来才是自己的。很多时候,对这些经典的领悟往往在生命过程中的一些平常时候,但如果你没有记住,那么就是悟不出来的。

我还是很认同这个观点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呤。”我在悠果读书中写过《论语译注》和《庄子》,当然也买了本《大学中庸译注》,看到《大学》的篇幅比较短,比如上下班时用听书软件随意的听听。当这只有2000余字的文本多接触了以后,确实对《大学》作为儒学经典以及其所起的作用了新的认识。

《大学》,一本可以一直读的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读《大学》并不是看过就可以了,我认为《大学》是比较适合诵读,一次读下来,约10分钟,多读了也能朗朗上口,有时能够体会文本中所谓的大学之道。

《大学》原为《礼记》的第42篇。宋朱熹在《大学》开篇之前提示:“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而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蔫,则庶乎而不差矣。”

《大学》的前三章是称为“经”的部分,涉及三纲领、六步骤和八条目。后九章为“传”的部分,是用来解释前面的经(即三纲领、八条日)的。“​经”在儒家文献中占有最高的位置,最常见的是五经。如《诗经》在孔子时代,只被称为诗。“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上升到经的高度,在于其重要性与极大的影响力。还是用诗来说吧,论语中有这样的对话:“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大学》,一本可以一直读的书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曰: 诗无邪。

1、本末终始之道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是《大学》第一章的结句。在我看来,本与末、始与终,先与后,真的再平常不过,直白地一眼就能穷极。然而当我们去深入的讨论初心,本心,源头;去理解人生的根本时,发现就不那么简单了。在《大学》中有不少本与末的关系,如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也许只有当人生走到终点时,才会真正明白钱财仍身外之物。比如生活的本意应该是幸福吧,然而在这个世界精彩的枝梢面前,在欲望、名利的面前,又有多少人能够认得清生活的本来面目。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从这个角度讲,最为简单的道理,在《大学》中却把它当作与这个世间最为重要的道联系起来。

《大学》,一本可以一直读的书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任何事物都有终始,今天正好看到花果飘香的一篇文章标题下的一句话:阳光玫瑰终有被淘汰终​止的一天。对于人来说,始于什么?我认为应该是始于学,《大学》中则认为始于格物,物格而后知​致。学之重要在任何时候都不过分,无论学而优则仕,还是仕而优则学,​学是始,也是终。

有一次,一位种植业的朋友来交流一些问题,在种植中,也是非常讲究终始与先后的,当然更需要重视进入农业这个坑的本来目标,许多朋友出现的一些问题,许多与不能很好的坚持根本,过多关注一些末节的事情,忘了先后,也就弄不好了。所以我把这句话作为一个回复。

清本末,知始终,顺先后,近道也。

《大学》,一本可以一直读的书

 

2、格物致知之道​

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学习观点,即要学习到真知,就需要去弄懂这件事情或事物的具体情况。无论是实事求是,还是调查研究,或者说科学的试验方法,都可以与格物致知联系起来。《论语·卫灵公》篇: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关于格物致知,我引用丁肇中先生1911年9月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有一段特别精彩讲演:

“一个人教育出发点,是格物致知,说法是从探查物体而得知知识。用这个名词来描述现代技术的发展再适合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探查,就是实验。​有一天王阳明要依据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就搬来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疼而宣告失败。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样的文化背景方法下,中国学生大多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抽象思维而不愿意动手。​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上不可缺少,而且在应对当今的世界环境中也不可缺少。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不管研究科学,还是人文学,或是个人的行动上保留一种怀疑求真的态度,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验到经书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一是寻求真理唯一途径是对客观事物的探索;二是探索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有计划的探索的实验精神,这应该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大学》,一本可以一直读的书

王阳明格竹之所以有名,因为他是一个反例

3、絜矩之道

​大学对于在治国者,提出了一个絜矩之道。即“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絜矩之道是推已及人的一种处事方法,与孔子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有所相同。在这个字数不多的《大学》篇幅中,却对这个絜矩之道的各种情形进行了详尽讲述,也说明了其重要性。​如果说国是放大的家,家是缩小的国,那么对于一个单位,一个团体都是适用的。人的社会性使我们都有上下、左右、前后的人际处事关系,就需要有个标准,推已及人、以身作则就变得非常重要。然而推已及人听上去容易,身体力行还是很难。比如形式主义,尽力不去做一些形式主义的事情往往是真的很不容易的。

《大学》,一本可以一直读的书

大学虽2000余字,却进入四书,成为明道之始

《大学》主要引用来自于《尚书》、《诗》的内容,以及一些是谚语以和二位士大夫的话以支持其观点,有些观点在当下依然是值得认真体会的。

​第七章引用了一个谚语:​“人莫知其子这恶,莫知其苗之硕。”自蒸馒头白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所以能够“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修身就是要公正而不偏。

第十一章引用了《尚书-秦誓》的一段话:“​若有一介巨,断断兮,无他技;其赅休休蔫,其如有容蔫。人之有技,若已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我认为能不能容人,是格局​之道的最基本要求。

第十二章引用了孟献子的话:“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资臣。”孟献子的话其实很是实用,一个人或者说一个单位,到了一定的阶段,什么才是最该要去做的,是值得认真思考的。​而当我们爬到山顶时,要做的是去欲穷千里,一览众山小,而不是盯着前面的地上看。

感谢阅读。​

作者简介:邱立军 定海区农技推广专家 从事果树技术推广26年,高级农艺师,2017年2月创办悠果农艺公众号。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