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当下钱不值钱,为什么还越来越难挣了?

2022-03-28    玉姐说成长
加入收藏

前几天这条信息炸锅了,网传阿里和腾讯预计裁员10—30%。不少人开始感慨:大企业员工都面临失去工作的风险,普通人呢,日子更不好过了。

这一对比,就让人有些恐慌的情绪。隔壁家老太太的儿子、儿媳都是研究生,目前都待业在家。老太太逢人就叹气,日子怎么越过越差了呢?

还有在阿里工作的邻居,日常遛娃从来不见身影,过年放假就和双休一样,2天假期就结束了。难得遇到一次,他无奈地笑笑:有工作做,加班总比失业强啊!

虽说我们国家经济呈上升趋势,但是国际大环境的形势不好呀。特别是疫情发生3年,旅游、外贸、实体小店等,感受到冲击特别大。

普通家庭呢,也改变了以往的消费习惯,以前透支信用卡、花呗消费是常态,有稳定的工作做支撑,怕啥呢?(准确地说,有社会经济良好的环境做支撑)。

但是疫情反反复复,时不时面临着失业,或者困在家里被隔离,几个月没有收益都是常事,这让多少家庭捉襟见肘。

谁也不知道疫情什么时候才能结束,一些非必要的开销就尽量减少。这次疫情,让更多人有了存钱的意识。

虽说现在有存钱意识是好事,但是出去随便买点东西,几十几百的就花出去了,攒钱谈何容易啊?

一边是收入不稳定,一边要生活要支出。钱不值钱,还越来越难挣了?

这篇文章,我以一个80后普通老百姓的视角,从社会、教育、个人三个角度,分析对挣钱的认识,一方面是挣钱难的原因,另一方面可以着手做出一些调整和改变,把日子过得从容一些。

 

一、 社会环境

50-60年代:

父亲是50年代的人,那是吃过苦的一辈人。小时候没饭吃,父亲吃过白土,拉不出来,奶奶用木签帮忙挑出来。

12岁,父亲就开始像大人一样干活养家。

母亲和父亲是同年代的人,在母亲10几岁时,要干活挣工分,拿票兑粮食。

那时候日子难啊,能填饱肚子就是一家人最大的事。

70-90年代:

有工作的人都是很体面的。一家人能穿上新衣服、吃上肉,买上电视机,在当时就是小康家庭。

我上小学的时候,记得学费的15元。每次临近开学,父母都要东拼西凑,跑多少家才能够凑够学费。

那时候农民挣钱难,有工作的人相对挣钱容易得多。

改革开放,工业开始发展,就业机会多了。老家一部年轻人外出打工,一部分年轻人留在家乡就业。

在当时,有份稳定工作和收入,就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现在很多成功人士,就是从那个时候赚到第一桶金,开启事业的发展之路。

这个时期,只要手里有资金和胆量,利用信息差就能赚钱,比如:代理或者渠道等。

现在社会:

第一、工业体系越来越完善

2020年,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具有完整工业体系门类的国家,居世界之首!

我从老百姓的角度理解:中国人勤劳能吃苦,期待过上好日子;在国际大环境下学以致用,14亿人的行动,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成就和完善国家工业体系。

这份成就,为社会人群就业提供保障。对于普通人来说,要找到一份工作不是难事。

但是,行业在完善,从粗放型到精细型运作,对就业人群的要求也在提高。比如:以前会开车是职业,现在只是技能;以前会办公软件是文员职能,现在一些公司人人都会。

第二、互联网时代,信息越来越透明化

切断了很多中间环节,这让一些靠渠道信息差赚钱的人失去了机会。

赚钱的方式在发生改变,实体店不是被同行打败,而是被各种软件平台打败。同样,一些实体店利用软件平台把生意做大。

以前农民卖农产品,坐车挑担去集市上卖。现在网络就可以售卖。

信息时代,对学习力要求也很高。如果跟不上时代步伐,就会被淘汰。你看,外卖小哥也要会手机软件操作,对吧。

 

二、 圈层经济

作为底层的普通人群,能触碰到的资源实在是有限。

一个出身农村的孩子和一个出身城市富裕家庭的孩子,接触到的资源会一样吗?

从学校再到社会,一路下来的资源,已经相差十万八千里。

资金、人脉、信息、流量等,这些资源,都掌握在精英层手里。

最可怕的,还是普通大众的无知,对资源捕捉不敏感,甚至无意识。

你看,在大数据时代,每个人的喜好都逃不过算法,是沉迷大数据的投喂中,失去自主思考?还是能感知到这是机会?

 

三、 认知层面:

在工作中,普通人多数都是用自己能力或者体力挣钱,没有利用资源的意识(比如:自己的时间、钱、他人);

工作,是普通人逆袭的机会。

但是实际工作中却是:没眼力见,打工混日子的心态,不想做,不愿意做,生怕做多了吃亏。这样的状态,怎么能挣到钱?在哪家公司都不受待见。

现在社会,各行各业岗位门槛要求越来越高,从业人员更是需要持续学习能力,成为专业人士和管理层,才能有不错的收入。

普通人入门,需要时间沉淀。前期的付出是成本,时间成本,投入学习的成本,积累人脉成本等,几年时间下来,才会入门。

 

四、 文化和教育对理财的影响;

小时候,我看的书里讲到很多人物仗义疏财的故事。视钱如粪土,是我们应该对钱的态度。

成年后,才发觉理解错了。仗义疏财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品德。它和理财完全不同,但我们却把它混为一谈。

结果就是,我确实30多岁都没有理财观念。

再说一说,我们接受的教育,是教我们怎么念好书,然后去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没有人会教我们怎么理财,怎样挣钱。

 

《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说过这样一段话:

学校体系实际上是在教导人们做个穷人,

学校永远不会教你关于钱的问题,

学校是教你如何做一个打工的人,

或者是医生、律师、专家,但是从来不谈钱。

所有关于钱的问题,都要留到毕业后自己去主动思考和摸索。

所以读多年书,对于钱仍然没有概念。

 

可想而知,一个从小对钱没有概念的人,他确实需要在实际生活中,甚至是日子窘迫时,才会思考如何赚钱。

 

写在最后:

日子还是一如既往走下去,但我们是可以做出选择的。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一位濒临破产、老婆离家的落魄业务员;要养育孩子、工作、还债,最困难的时候每天带着孩子去救济站排队,去晚了只能睡在地铁站洗手间........就这样,他仍在努力学习,考证成为股市交易员,最后成为知名金融投资家。

努力吧,但愿每一个人都能让日子过得舒心些。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