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一个非京籍毕业生,留在帝都要花多大的代价

2021-07-14  今日头条  步履不停的小清新
加入收藏

前两天看到朋友圈在看的一篇热文《为啥十个北漂有九个得撤离》,深以为然,回想自己在帝都这些年摸爬滚打,竟然也有了老泪纵横的味道,于是便萌生了记录心得的想法。一方面,为曾经的青春奋斗留下一些注脚,一方面也是想给即将面对人生职业选择的师弟师妹们一些参考。

为什么,要留下

我的生源地是河南,对,就是那个全国一本录取率最低的省份。16年前的那场高考,我省采用的是全国一类卷,创下了当年全国一本线最高的记录——591分,78w考生,不到1.5w名的一本录取名额。高中如何艰苦如何备考我就不在此赘述了,但经历高考填报志愿后,惊闻全省唯一一所211高校的省内录取分数也在600分以上,而北京生源仅需400多分时,我就彻底坚定了如果能去帝都上学,一定要留下来,不能让我的下一代再经历这样一场“酷刑”的想法。

一个非京籍毕业生,留在帝都要花多大的代价

 


一个非京籍毕业生,留在帝都要花多大的代价

 

非常幸运地,在这场激烈的角逐中,我被一所211+985帝都院校录取了。在北京,由于有那么多耀眼的名校排在母校身前,所以在本科阶段我不曾有过一丝一毫的懈怠,一方面积极参加学生会活动,一方面深耕自己的专业课,日子倒也充实快乐。然而,受自己的视野范围所限,并没有非常明确的职业规划,对社会结构、资本运作更是毫无感知,无从指导自己将时间分配在真正能带来更高薪酬回报的成长规划,只是想着一定要考上研究生,应该相比本科留京会更有竞争力吧!

读研可以说是我本科时代的终极目标,回想起来那段心无旁骛的生活真是单纯又幸福,因为目标相对公平可控,努力就看得到回报。大四那年的春节,大概是截止到目前我最“光宗耀祖”的时刻了吧,那一年我同时取得了北大和清华两大高校的免试研究生资格(多方考虑后我最终选择了清华),曾以为已经提前拿到了在北京立足的通关卡,没想到后来的现实逐渐让我清醒,那不过是在你留京的可能性里,增加了一点点权重罢了。

靠什么,能留下

读研之后,经历第一次认知颠覆是在一次学生活动中了解到,师兄师姐竟然在为找工作发愁。在我有限的认知里,清北的学生还不是工作随便挑吗?这个时候我才第一次了解到,原来学历早已不是就业的第一要素,哪怕有清北这样的背景加持又如何,市场的核心就是稀缺性。而在逐年缩减的进京户口指标中,清北学历并不具备足够的稀缺性。

在这里插入一段笔者应届生找工作的经历吧。由于我的目标是留京,所以户口是我在第一份工作中最最看重的因素。什么样的单位可以解决户口呢?国家公务员、北京公务员是100%解决;其次就是在京事业单位、央企国企的留京指标会相对充裕一些;而像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如外企、互联网大厂也会有一些,但参照于每年的校招人数来说,基本相当于杯水车薪,而且多倾向于发放给理工类中的稀缺技术工种。

一个非京籍毕业生,留在帝都要花多大的代价

 

有了这点认识,我在研究生的实习中便优先考虑的是事业单位这条路。一方面,自己本硕的专业是新闻,传统媒体多为事业单位性质;一方面,准备这场考试的同时不耽误考公,相当于多个选项。认准了这条路,我便开始在各大主流媒体实习,只要有发稿机会,无论有无稿酬都认真准备,问心无愧地说至少在我参加的几轮实习中,无论是过稿率还是发稿量、甚至是通稿数我都能做到名列前茅。本来信心满满的我不曾想到,竟然缕缕败倒在最后一关,不是输给了京籍生源(事业单位的户口指标需要解决相应数量的北京生源工作机会),就是败给了关系户(社会资源在哪里都是硬通货,早已看惯),其中最不能忍的还是性别歧视(在2家心仪多年的权威媒体校招中,共入围面试5/7人,除了我作为笔试第一是名女生,其余均是男生,这并不是恰好男生笔试名次排在前列,而是招聘方觉得只有男生才吃得了苦,且不用承担生育成本对单位来说更划算)。

作为过来人,诉说这一切仿佛只是个陈旧的故事,但亲身经历过才懂个中的五味杂陈。如果说能为学弟学妹们提供一点建议的话,那就还是要回到稀缺性这个话题,回看毕业时的就业大考,其实是从学生到职场,一个人要面对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淘汰。和高考只看成绩不同,招聘者要考虑的因素要多得多。这里的多因素并不仅只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学习成绩/身体素质/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而更加看重一个就业者背后所整体的资源——强大的父母背景社会关系是一种优势资源、生源供给小于市场需求的专业是有一种优势资源(如13年爆火的IOS工程师、16年爆火的算法工程师)、甚至性别为男在女生扎堆的行业也是一种优势资源(文科类专业尤其明显)。

这就是市场,赤裸裸的市场,供给关系决定价格,与付出无关。同样是清华的研究生,为什么目前计算机系的就业率和薪酬最高呢?计算机系是最难学的专业吗?非也,稀缺是残酷市场的本质,为自己打造稀缺性,大概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在努力的过程中能少走一点弯路的加分项吧!

一个非京籍毕业生,留在帝都要花多大的代价

 

拼什么,留得住

研究生毕业时的求职之路并不十分顺利,好在最后关口命运之神眷顾,最终被一家部委的直属报社录取。还记得正式拿到北京户口迁入通知时的那豁然开朗的心情。因为从这一刻起,我的下一代,终于可以拿到一张北京生源的入场券了:尽管我知道,我现在的经济实力还养不起一个孩子;尽管我明白,他们即将面临的同辈竞争,已经不再是我考大学时北京孩子所能享受到的宽松环境,甚至连教育资源分配比例也因为多年的人才引进和吸纳早已悄悄发生了巨变(中考将比高考难早已是新一代北京人的共识)。

然而,在帝都生活的艰难还是又一次颠覆了我的想象力。原以为凭着自己多年在激烈竞争中锤炼的本领,足以支撑我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承受在这座城市扎根所要经历的艰苦,现实却再次让我明白,竞争,从来不会因为人生阶段的变化而有所缓和,甚至只会日趋严重。因为在校园里,你只需要相较同专业的同辈们胜出即可,而在职场,竞争对象却可能来自任何年龄段、任何工种、任何背景。

拿到留京的户口后,下一步的目标就是置业。由于年纪小没经验,双方父母积蓄有限,自己刚刚工作存款不多,我们又是新婚一切都想置办得体面些,便在五环外的郊区购置了人生第一套新房。首付低、格局好是它最大的优点,也是我们当时能承受得极限;原以为位置偏远这个小小的硬伤只要通地铁便能克服,在经历了1年多上下班通勤接近4小时后,996的老公实在扛不住了,便提出要把房子换到市里,而那个时候我们的积蓄,仅能置换一套非学区的老破小,这也促成了下定决心转换职业生涯赛道的转折点。

一个非京籍毕业生,留在帝都要花多大的代价

 

都说人生不能只想着挣快钱,可要在这座城市留下来,不趁年轻赶紧多赚钱怎么拼得过别人几代人的家底在这个城市体面的活下去?在事业单位那两年,早九晚五,周末不加班,每天在有跑道的公园里跑步健身想起来也是仍然非常怀念,只是一向习惯了高倍速竞争的我,突然一下闲下来,竟不能心安理得的享受这份安逸。一方面,传统媒体行业日渐式微,我总担心着会不会有一天部委就把我们整体裁撤了,而没有背景空有学历,短期内也看不到什么机会向上升迁;另一方面,身边的同事大多背景殷实,一个月4-5k左右的薪水也能活得潇洒自在,靠父母全款出资买房买车,自己只需付生活费即可,而我月月绩效第一稿酬加奖金到手7-8k,还上月供后日子依然过得紧紧巴巴。

为了实现收入增长,不屑酒桌文化的我决定转行(在报社写稿码字挣得都是辛苦钱,善于交际搞定客户拉来赞助才能挣得到快钱),将眼光转向了当时最火的互联网行业。受到老公的言传身教,开始转型产品经理,从三线互联网老厂跳槽到二线名厂再到一线大厂,不到3年的时间内我舍弃了几乎所有的娱乐时间从0开始学习各种跨专业知识、自愿无偿加班,面对着比自己年轻5岁以上但更有想法和活力的同济压力,甘愿冲在各种能锻炼能力的第一线,为此连内分泌失调也无暇去医院就诊。

我曾以为熬过转行就是春天,但真正过了而立之年我才深刻体会到,什么叫人到中年身不由己。无论是向外跳槽还是内部转岗,35岁都是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其实这个问题的本质,还是市场总体竞争的稀缺性,因为这个市场总有年轻有活力且低价的新人进入,所以年长略有经验却不能进入中高层管理梯队的童鞋,就必须为自己提前规划好下一步的人生出路。看到了太多前辈因为疲于工作无暇规划,在35岁前后突然面对境遇转变的茫然无措的,我明白,要么奋力一搏,在35岁前再上一个台阶;要么尽快进入更有产业厚度的新赛道,为自己多争取10年的职业生涯期。

一个非京籍毕业生,留在帝都要花多大的代价

 

后记

越长大越明白,人生就是关关难过,关关过。曾经少年不知愁滋味,一心只读圣贤书,进入职场后,先后经历了几位至亲因病手术的煎熬;体验过把工资还完房贷后,日常生活每一分开销都小心甚微的无奈;尝试过初换赛道思维模式被秒成渣急需光速升级的历练成长……现在想想,如果早明白留京要克服这样多的困难,不知当初的自己是否还有这份勇气。

如今,来到北京这座城市已经16年了,见证了太多了离开这座城市童鞋和同事。我看到的现实,正如《为啥十个北漂有九个得撤离》一文中提到的那样,那些没有拼到户口的年轻人,大概会有2次批量离京转到新一线城市的时间点:一次是30岁成家立业时,一次是成家后孩子上学时。当然也有过了这两个时间点还在北京打拼的人,他们或许在天津 燕郊找到了居家乐业之地,或许和能够解决户口的对象成了家、或许他们每个周末高铁往返于北京和老家,又或许他们随时打算伺机而退。总之,留在帝都打工的追梦人,没有人活得轻松。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