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宣讲家评论:为推动全球经济“绿色复苏”贡献中国经验

2020-07-29    
加入收藏

 

宣讲家评论:为推动全球经济“绿色复苏”贡献中国经验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规模将缩减4.9%,经合组织(OECD)预测OECD国家失业率将从5.4%上升至9.2%。随着疫情得到阶段性控制,各国政府开始实施经济刺激计划,以期尽快重建经济。面临发展路径选择问题,各国经济复苏是否以“绿色”为基调,关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也警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绝不能破坏人类长期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而疫情后的经济刺激计划必须将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作为引导社会经济绿色复苏的重要考量因素。

1.全球经济“绿色复苏”是大势所趋

“绿色复苏”不是一个新概念。为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冲击,以新能源、低排放、可持续为显著特征的“绿色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新驱动力,2010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便提出“绿色复苏:亚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的主题。此后,“绿色复苏”被用来指复苏经济的过程中进行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开发新能源等多种手段,来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重大冲击,联合国在协调各国抗疫的同时也积极倡导全球绿色低碳复苏。“绿色复苏”在全球范围内已经达成广泛共识,全球经济绿色复苏是大势所趋。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呼吁各国政府振兴经济与气候行动齐头并进,优先创造绿色就业机会。亚洲开发银行的代表指出,重建经济必须关注自然,用绿色复苏和包容性复苏应对后疫情挑战。绿色投资不仅能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还能产生正向、可持续的经济和环境效益。世界银行相关研究也表明,在相同的投资规模下,太阳能、风能等绿色低碳领域创造的就业机会更多。2020年6月,国际能源署(IEA)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联合发布的《可持续复苏》报告中,就包含了一项3万亿美元的绿色复苏计划,并提出刺激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以及建立更具弹性且更清洁的能源系统三大目标,为各国经济复苏指明了方向。国际可再生能源署也倡导各国在疫情后的经济复苏过程中大力推动能源转型,支持清洁能源技术发展,努力实现2050年净零碳排放的目标。

在国家层面,各国纷纷出台经济刺激计划,推动“绿色复苏”。欧盟2019年12月发布《欧洲绿色协议》,提出的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近期,欧盟最新公布了7年1.1万亿欧元的中期预算提案和7500亿欧元的欧洲复苏计划,在绿色协议的框架下推动经济绿色低碳复苏。虽然欧盟在“绿色复苏”上颇具雄心,但欧洲绿色低碳转型之路也非畅通无阻。受限于财政资金约束,加上欧盟内部对绿色转型的态度、立场和诉求未达成一致,如何全面落实绿色协议,实现“绿色复苏”计划和提升气候领导力将面临巨大考验。

发展中国家面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任务,也有“绿色复苏”的迫切需求。如印度宣布了20万亿卢比(约合2670亿美元)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相当于其GDP的10%,用于救助贫困人口和提振经济,也为清洁能源转型带来机遇。非洲多国高度依赖旅游业,受疫情影响经济更加脆弱。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今年经济将萎缩2.8%,数百万人可能再次陷入贫困。尽管多国运用财政金融手段推动经济复苏,但困难重重。

2.后疫情时代,中国有优势引领全球经济“绿色复苏”

新冠肺炎疫情也给中国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对2020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带来不小挑战。中国以举国之力,快速遏制本土疫情,率先复工复产,取得了经济复苏的先发优势,具体来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实施“六保”“六稳”,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定力不动摇。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强调以就业、民生、脱贫攻坚为重点工作,集中精力稳住经济基本盘,同时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正式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此外,还积极引导全社会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如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采购绿色低碳产品,支持个人低碳消费等,这些都为中国疫情后的“绿色复苏”指明了方向。

其次,鼓励技术创新,积极研发和推广应用绿色低碳技术。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中国加速了信息化、智能化和数字化发展的步伐。重点布局5G、新能源汽车和充电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新能源产业投资,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支持绿色电气化的配套基础设施投资,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都为中国经济绿色低碳复苏提供了坚实支撑。

第三,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疫情期间,中国提出了两项促进绿色发展的政策:一是构建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将绿色发展推向制度化;二是进行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林地、农地、草地、山地等基础生产要素的生态确权,激活生态产品的市场活力。此外,通过完善宏观调控和市场化机制来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碳交易市场和绿色金融等,为疫情后的经济“绿色复苏”提供了制度保障。

此外,中国的“绿色复苏”还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区域发展紧密结合。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主要载体,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对工业文明下城市发展方式的反思。中国政府积极推进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区域协同发展,强调要总体规划,加强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推进能源转型,提高城市韧性,集中体现了“绿色复苏”的理念,也为未来区域绿色一体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前经济全球化受阻,多边主义面临多重挑战,疫情加剧了各种矛盾,乱象丛生。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后疫情时代”,世界各国只有加强合作,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复苏”道路,加强全球治理,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气候风险等一系列挑战。中国取得了经济复苏的先发优势,应把握深度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的重要机遇,在做好国内工作的同时为全球经济“绿色复苏”贡献中国智慧,分享中国经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沈维萍 中国社科院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生,陈迎 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