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银行理财亏损,个人大额存单、余额宝收益率下降,怎么办?

2020-06-19    
加入收藏

中国经济周刊-金台资本组 记者 孙庭阳

投资余额宝、银行理财和银行个人大额存单,一直是低风险投资人首选渠道。虽然收益率不高,但拿着踏实。

进入6月份以来,坏消息接踵而至,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产生亏损,大额存单利率降低,余额宝收益下降。投资人一时手足无措。

个人大额存单利率普遍下降

个人大额存单利率在下降。

中国银行官网显示,2020年第六期个人大额存单从6月15日开始销售,起点金额20万元的3年期大额存单,年化利率3.575%-3.85%。

而在6月1日销售完毕第五期,与上述存单条件相同,年化利率则是3.575%-4.125%。第六期与第五期相比,利率下限相同,利率上限下降了0.275个百分点。

相比第四期,下降更明显。

中国银行4月1日发行的第四期个人大额存单,这款存单的利率是4.125%。两个半月的时间内,同款个人大额存单的年化收益率明显下降。

这不是个例。

据媒体报道,6月15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这四大国有大型银行都主动下调了3年期、5年期大额存单发行利率,由原来的存款基准利率1.5倍调整至1.45倍。

银行理财亏损,个人大额存单、余额宝收益率下降,怎么办?

摄影:《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银行理财亏损频现

比大额存单门槛低的理财产品则出现亏损。

实施了净值化管理,逐日披露净值的银行理财产品,也不时刺激一下投资人。

招商银行一款名为“代销季季开1号”的理财产品,于4月17日成立,截至6月18日,近1月年化收益率为-4.42%,初始投资人亏损了。另一款“季季开1号”也是亏损,成立以来的年化收益率为-0.73%。

这并不是个例。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中国理财网查询,招商银行钻石财富系列之睿远平衡二十五期(三年封闭)理财计划,今年4月28日发行,6月17日净值是0.9972元,相比于初始1元净值,投资人也在亏损中。

银行理财亏损的也并非只有招商一家。交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6月18日查询时,有6只净值低于1元,投资人目前处于亏损状态。

银行理财亏损,个人大额存单、余额宝收益率下降,怎么办?

2017年11月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出台,要求银行原有的保本理财全部逐渐退出市场,非保本型理财则实施净值化管理,部分时间内出现亏损也就会逐渐出现。

据普益标准统计,截至2020年1季度末,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约为24.4万亿元,净值型产品存续余额约占51%。

有网友编段子称,原来银行理财是赚点小钱,现在对心脏时不时来点小刺激。

余额宝收益率创7年新低

银行个人大额存单盈利下降、银行理财亏损,专业的基金经理管理的货币基金也未幸免,收益率也在下降,余额宝收益率创出新低就是最好的例子。

淘宝购物者钟爱的低风险投资是余额宝,在阿里余额宝平台上销售的29只货币基金,7日年化收益率都在下降。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统计,这29只产品今年年初时7日年化收益率平均值为2.5173%。6月17日平均值为1.5423%。较年初下降了0.975个百分点。如投资10万元这样的货基,同样持有1年,按照上述两个年化收益率推算,获得的收益将相差975元。

货币基金收益率创新低具有普遍性。

以规模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天弘余额宝为例,此产品今年年初7日年化收益率是2.433%,6月17日为1.447%,下降明显。而在6月9日,此货基7日年化收益率只有1.311%,创出自诞生7年来的最低值。与2014年初接近6.8%、2018年约4%的收益率,完全没有可比性。

银行理财亏损,个人大额存单、余额宝收益率下降,怎么办?

投资余额宝的人惊呼,余额宝在2020年进入了“1”时代,即年化收益率低于2%了。

和天弘余额宝类似,同样在阿里余额宝平台上,另有五只规模过千亿元货币基金,近半个月的收益率也都处于低谷位置。

对于货币基金收益率处于下降通道,基金研究员给出的解释是由于货币市场的流动性比较宽松。

确实,2018年以来,人民银行10次降准,释放流动性约8万多亿元,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5%降至目前的9%左右,这些都为货币市场提供了流动性保障。

货币基金相当于放贷一方,当市场中资金宽裕时,放贷利率下降比较正常。

虽然货币基金收益率在下降,但到今年1季度末时,货币基金整体规模仍旧有所增加。中金公司在研究报告中给出的解释为,虽然企业和居民现金流受到疫情冲击影响,但在政策逆周期调节、信贷投放支持加大的情况下,企业和居民存款增长均超季节性,在居民和企业流动性宽松、风险偏好下降的格局下,货币基金作为存款替代品也同样受到青睐。

但是,从中金公司当时调查结果看,随着货基收益率明显下行,同时理财收益率仍相对刚性,投资者在理财资金投向上表现出了“弃货基,取理财”的倾向。

责编 | 吕江涛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