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了叶翠微校长在《造就Talk》上作了题为《真正的好学生都是玩出来的》的演讲,叶翠微校长,2006年被《中国教育报》评为“全国十大人气校长”。
叶翠微推崇“人性教育”,其第一要义就是尊重学生的天性。为此,他在杭州二中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去写诗、唱歌……
叶翠微说,“人性教育”的第二要义是让学生作人。要为学生创造丰富、生动的“学习场”,要将丰富的体育元素、音乐元素、信息元素注入校园。
“人性教育”的第三要义是让学生成人。他努力培养的是全校学生的独立精神、创新意识以及卓越的潜质。
他是这样说的:
我是校长,我也是老师,同时是一个教育管理者。但是我更想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教育玩家。我喜欢玩,我也期待带领一群孩子玩到世界名校。
德国哲学家席勒说过:“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
曾任斯坦福大学本科新生部主任的朱莉·莱斯考特-海姆斯,给有志于到世界一流大学深造的学生的家长们,提出了八条建议。
第一条就是,“给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
这是基于人的成长的基本事实,我始终觉得会玩的孩子,才会学。在我的学校里面,我也能够找到很多这样的案例。
案例1:张维加
2007年保送北大,现在就读于英国牛津大学。他在《Science》杂志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近20篇高质量论文,并且在2012年成为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最年轻的会士。现被英国人誉为八十年代以来最有学术潜质的中国人。
在二中时,他就是个学霸,也很有特质——他很会选玩伴。他选择室友的条件是每年至少读50本以上的经典书目,并且互相进行分享。
在高二时,张维加向我提交了一本近20万字的论文,说的是生物进化。我当年就是学生物的,但当我看到他的论文以后,坦率地说,我读不懂。我请浙江大学招生办主任帮忙,请他帮我找专家看看这篇论文。
但此后一个礼拜、两个礼拜,直到一个月都没回信。我坐不住了,又打电话过去问。对方沉默了一会,对我说了一句话:“校长,实事求是地讲,没有人看得懂。”
然后我又联系北大招生办主任,请他帮我找院士看看。院士很快就给了答复,说张维加的论文基本上已经达到了本科生的水准。当然,他毕竟没有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还有一些瑕疵。
案例2:刘雨中
2009年毕业,今年《Science》杂志新年首刊封面文章的第一作者。她在材料科学方面很有研究,本科毕业后美国5所顶尖大学都希望她去读博士,她最后选择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刘雨中在二中时,就是普通班里的一个普通的孩子。
她喜欢跳健美操,更喜欢中长跑,经常能跑5千米以上。我曾经问她,为什么你这么痴迷于长跑呢?她笑着说:“我感觉到,在每一次长跑的过程当中,我能够挑战自己的生理极限。”
跑过长跑的人都知道,一般跑到四五千米的时候,会到达一个临界点,咬咬牙就过去了。但如果这个时候把脚步放下来,那么游戏就此结束。
她学习中玩中长跑,在玩的过程当中找到怎样去认知自己的生理极限,从而又转化到自己的智力活动和学习。她能够坚持坚持再再坚持,最终取得学术成就。
案例3:郭文景
她是哈佛大学2016年面向中国区招收的第一个本科生。去面试她的招生官亲口对我说,郭文景是他们这么多年以来,在面试过程当中遇到的最难得的人才。“几乎完美”,他用了这样的词。
这个女孩靠什么打动了哈佛大学?
她的托福考得不错,SAT也考得不错,但更重要的是,她的计算机可以玩到极致。郭文景在小的时候,就有一种定力——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半天不动。她父母告诉我,她在网上主要是阅读,痴迷于各种基于信息学的竞赛活动。我说,好啊,就让她钻进去吧。从此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
高二的时候,郭文景就作为中国信息学比赛的女生第一名进入到国家集训队,然后她又去美国参赛,成为全美的中学生里面的女生第一人。
如果孩子对某一个学习领域有兴趣,或者说对某一个新的学习工具有感觉的时候,父母要理解,要支持,并且在支持的过程中慢慢提升其兴趣的层次,从爱好走向专注。在专注的过程当中,迈入更高层次的学习,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很多美国网络公司都已经提前预约了她,其中硅谷有家公司给她的承诺是一个月薪水不少于2万美金,只要帮他们看看哪些软件有纰漏。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整个地球。”
只要我们的孩子有兴趣,我们的父母给他一个良好的支点,那么这个孩子就会有很大作为。郭文景现在哈佛大学,事实上全美最好的6所大学,比如说麻省理工、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等都曾给了她offer。
案例4:俞家琛
他是浙江省新高考的第一代,面对着很多新的话题,新的挑战。可他整个学期几乎都泡在实验室里,做自己心仪的一个课题。在跟他父亲沟通了以后,他几乎把家里面变成了一个实验室。
这还觉得不过瘾,他让父亲帮忙在浙大借一个实验室给他,然后整整一个暑期泡在里面,将各种植物进行对比分析,最终找到了一个良好的配方。他凭此在今年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当中拿到了一等奖。
俞家琛的文化成绩并没有在杭州二中占到前5%,但是他身上有一个特质,就是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能够全身心投入。在投入的过程中,他也要面对的各种压力,比如高考。
他敢于在这些问题上做出判断,以自己的兴趣为主。正是如此,他才能够拿到奖项,也因此被一些知名大学提前锁定。
我通过这4个非常典型的学生的故事,只是想告诉大家,杭州二中虽然有很多学霸,但是他们的产生不是偶然。
“一个真正的学霸是会玩的,一个会玩的学生肯定会走得很远。"而这恰恰就是我们做为校长,作为老师,作为学校所期盼的。
@糖宝宝的七七 ,高考真的是本位吗?哈佛大学对自己的招生标准做了一个修改,底下是它的三个要求。
我没有想到在中国这样一个高考本位,成绩为主的学校会有他这样的老师存在。一般这样的想法都是在大学老师中,一个不以成绩为主的校长,但是他的学生们却走得很远,走得很开心,在自己的兴趣里走着,让我很有感触,原来有老师这样努力过。
叶老师举例的四个学生,他们是在玩,可又不止是在玩,和我们平常说的玩不太一样,但是他们在自己的兴趣点,做到了专注,做到了提升。
看过这篇文章不知道对成绩为本位的父母孩子老师,有什么想法?你们对于玩有没有改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