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为何你的孩子这么“怂”?这4种错误教育方式,会让孩子性格懦弱

2021-02-02    
加入收藏

和同事闲聊,他说自己家刚上幼儿园的女儿最近总是不爱上学,有一次终于哭着说要转学,问其原因,竟原来是班级里有一个孩子总是会把她带到学校里的玩具抢走。细问之下才发现,自己的孩子竟然这么“怂”,和前桌的小朋友闹矛盾,那个孩子说不让她看自己,同事的女儿就真的不敢往前看黑板。这让同事非常苦恼,也曾因为这件事情说过女儿,可却发现女儿越来越“怂”。

其实很多的父母和我的朋友一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勇敢的,结果却是越来越胆小。同事信誓旦旦地保证自己和孩子的妈妈都不“怂”,可孩子依然性格如此怯懦,真不知道是像谁。可真当父母去问孩子,孩子的理由总是很多:怕别的小朋友对他凶;怕别的小朋友不跟她玩;甚至不知道为什么怕。孩子越来越脆弱,家长的心情却只有当真出现了这样的状况才能够体会。

为何你的孩子这么“怂”?这4种错误教育方式,会让孩子性格懦弱

 

性格的软弱容易成为霸凌的“易感人群”

一些父母会认为孩子性格软弱一些也没什么,特别是几次努力改正都不见效的时候,或许也只能这样自我安慰。但性格的软弱往往会引发自卑、胆小、玻璃心等不利的心理,甚至成为校园霸凌的“易感人群”。

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人对自我的认识、世界的看法、个人的信念、期待等整体生活形态所决定的,而在这个过程中,认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简单的说,孩子如何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就会有怎样的行为表现。而周围的世界又会因为孩子的行为,给予相应的反馈。如果孩子特别“怂”,那么就会正好成为被捏的那个“软柿子”,当孩子表现得越懦弱,就越会吸引那些“欺软怕硬”的霸凌者,成为校园霸凌的“易感人群”。

所以,千万别以为孩子“怂”是件小事,这对孩子未来的发展会带来不小的影响。甚至产生负面的情绪,从内心里面否定自己,不喜欢自己的一切。

究竟是什么让你的孩子变得这么“怂”?

其实,孩子的性格怂不怂,主要的原因还是出在家长身上。很多家长也是第一次当父母,对教孩子往往没有经验,同时也缺少耐心,家长的一些不当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产生错误和消极的认知,进而变得更加胆小和怯懦。

为何你的孩子这么“怂”?这4种错误教育方式,会让孩子性格懦弱

 

1、“身先士卒”的“强势教育”方式

我女儿上幼儿园时一次开放日活动,小朋友们给妈妈们用彩纸做鲜花。如果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一些急躁的家长在一开始还在旁边观看,可一会儿就忍不住去帮孩子了,他们试图告诉孩子:“这样不整齐,看,应该这么弄才漂亮!”,“你怎么给剪坏了?应该这样剪!”

可这些家长没有发现,在一旁指手画脚的他们反而拖慢了孩子的进程,甚至让孩子不知所措,有的孩子干脆就中途放弃,由家长亲自接手过来。可这些家长不知道的是,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做法,给孩子植入了“做错了”的认知。

这些妈妈们没有发现,她们正在给孩子植入“我总是做错”的认知。从而形成惯性,甚至产生难过和反感的情绪。一旦这样的认知存在于孩子的潜意识里,那么面对其他的事情,他们常常显得束手无策,不敢尝试,更不敢争取。当他受到欺负的时候,也会条件反射地在潜意识里觉得这一切都是自己的错,从而不敢反抗,这样的认怂反应,很可能反过来助长校园霸凌者的气焰,让他们觉得理所当然。

2、“虚伪”的假客套

成人之间可能都早已经习惯了“虚伪”的假客套,很多好面子的家长都会在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抢东西”的时候让孩子退开。“这个家里有,我们不要去抢。”或是“你应该把玩具给弟弟玩”,“别跟他们抢,回头奶奶给你买!”。

其实孩子在两三岁的时候就会进入一个物权敏感期,这个时候他们刚刚认识到有些东西是“我的”,要保卫自己的地盘时,却被强迫要求分享,这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我不配拥有”的错误认知。当孩子认可了这样的认知,甚至会发展成自卑的情绪,在其他同学入侵他的私人空间、拿走他的私人物品时,他虽然觉得气愤,却也无可奈何。

为何你的孩子这么“怂”?这4种错误教育方式,会让孩子性格懦弱

 

3、“望子成龙”的指责和贬低教育方式

一些家长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如果其他孩子能做到,而自己的孩子做不到时,总会直接去指责或贬低孩子,常见句式是:“你看谁谁家的孩子......”或者“你这辈子没出息了......”。而当发现孩子有一些胆小和怯懦的时候,直接就质问孩子:“你怎么这么怂?”然而这些家长没有意识到,正是因为自己这样肆无忌惮的指责和贬低,才让孩子变得越来越“怂”。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洛森塔尔效应”,指的是:教师或父母对孩子的预期和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

简单说,就是当父母、老师夸奖孩子学习努力的时候,孩子就真的开始努力学习;而当父母、老师认为孩子调皮捣蛋的时候,那孩子就真的调皮捣蛋;同样,当你说孩子“怂”的时候,孩子就真的变得越来越怂。

这是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之中,心智还不够成熟,而父母和老师的认知和语言,往往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当孩子自己都觉得自己“很怂”的时候,他们就很难获得勇气和自信,越不敢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就越容易在学校挨欺负。

4、蜜罐式的宠溺教育方式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知道一个道理——过分的溺爱孩子就是害了孩子。可很多时候还是难免不自觉地对孩子过分的宠溺。

前两天表哥跟我说过一件事:有一次他去乡下办事,路过一个超市买东西,结果正赶上店主抓住了一个在店里偷东西的小孩子,可当那个孩子家长赶来时却理直气壮地说:“我家孩子饿了,拿你点东西怎么了?都乡里乡亲住着,我还能差你钱怎么着?”这种看似对孩子的维护,却很可能将孩子推向深渊。

家长无原则无底线的溺爱,会导致孩子走上两个极端,一个是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另一个就是让孩子的性格变得软弱无能。因为这种孩子遇到事情只知道依靠别人,根本不敢独自面对和解决。一旦没有了家长的庇护,他们就会变得特别怂。受到不公的待遇时,不敢为自己争取,不敢面对他人,只想着依靠父母,而失去了爸妈保护,他们也只会懦弱让步和妥协。

为何你的孩子这么“怂”?这4种错误教育方式,会让孩子性格懦弱

 

改变孩子的错误认知,让孩子不再“怂”

既然我们已经找出了原因,那么便有了可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其实教育孩子并非只是让孩子吃饱穿暖,更重要的是正确的态度和耐心,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只要家长尝试着去改变,那孩子也会渐渐变得更加勇敢。

1、尝试去理解孩子的感受,充当孩子的保护伞。

当孩子感觉到畏惧和害怕的时候,父母首先要认同孩子的感受,不要一上来就对孩子进行呵斥和责骂,或许他容易被一些小小的不适和变化搞得很不自在。而面对孩子的退缩,我们不用感觉丢脸,而要充当孩子最大的保护伞,因为只有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被理解了,他才能有安全感,才会习惯在我们面前自由表达情感,更愿意和我们一起解决问题。

充当孩子的保护伞并不是说一味的无底线无原则地娇惯和纵容孩子,而是要让孩子知道,家永远是可以依靠的港湾,父母永远是他最坚强的后盾。

2、让孩子得到锻炼的机会,增加他的成功体验

心理学家指出,孩子的性格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也是纠正不良性格的最佳途径。所以,不要什么事情都由家长来包办代替,让孩子学会生活,把握自己。

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你应该怎样怎样,而是让他自己做决定,给予他充分的自我表现的机会,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同时,改变孩子“我总是错”的错误认知,最有效的方式,是让他常常感受到“我对了”。成功的体验会增强孩子的自信,改变他对行为结果的期待。当孩子“做对”的次数越来越多,他就越来越自信,“怂”就会远离。

3、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和赞扬

鲁道夫·德雷克斯说:“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一样。”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父母们要多多的给予鼓励,正确引导。经常的鼓励和赞扬孩子,父母对孩子真诚无私的鼓励,是激发他们积极性的最佳手段,是培养亲子关系的重要途径,更是让孩子更加自信的最佳的方式。

父母每一次鼓励和赞美,都是对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的一次浇灌,更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同时,也让孩子在行为和举止中更加切合父母的意愿,更容易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

为何你的孩子这么“怂”?这4种错误教育方式,会让孩子性格懦弱

 

4、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

孩子有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的方式,大人不要只是因为“好面子”而将成人世界的一套行为方式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作为父母要做的就是保持欣赏的态度去对待孩子的行为,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

孩子三岁的时候,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会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家长需要尊重孩子的成长,接纳他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允许孩子说“不”,注重自己的感受,不必迎合任何人,并给予他支持,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5、为孩子做好表率

发展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实验,叫做“视崖实验”。实验者把一岁左右的孩子放在平台上,平台的另一边是人为设置的'悬崖',这个悬崖上面是透明的玻璃,下面是和孩子所在平台一致的图形。妈妈站在'悬崖'的另一边,做出开心兴奋或者担心害怕的表情。

实验发现,如果妈妈的表情是害怕的,那么大多数孩子都会后退,不会爬过'悬崖',而如果妈妈表现得开心兴奋,则大部分孩子都会勇敢地爬过 '悬崖'。这个研究证实了,当孩子不确定周围环境是否安全时,他们会将妈妈的情绪作为参照物。

父母对子女来说,是强大的,意味着保护。遇到状况,如果父母惊慌失措,孩子就失去了情绪和心理的支撑。所以,不要埋怨孩子“怂”,先把父母的“角色”维护好,孩子自然内心有安全感、有底气。这样长大的孩子,成年以后才有面对困境和挫折的勇气,才会拥有一颗坚强的内心。

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给予父母最好的礼物,我们都希望他们能健康茁壮的成长,不想让孩子“怂”,就要给他贴上勇敢的标签,抓住所有的机会表扬他。当你自己也相信,孩子确实在变好的时候,就会惊喜的发现,孩子真的进步了许多。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这是我们每个父母的职责,也是我们心中的期望。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