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更多

教育专家:孩子自信还是自卑?取决于父母的这三个做法

2019-06-10    
加入收藏

父母做什么会让你感觉自卑?

得票最高的回答:被父母打击。

我从小到大,经历的最大打击,就是父母说我没用!

教育专家:孩子自信还是自卑?取决于父母的这三个做法

 

相信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家孩子拥有光明的未来,可生活中,爸妈却常常在不经意间伤害了孩子的自信。

您有这样的行为吗?

跟孩子哭穷,强调自己赚钱多么不容易,希望以此激励孩子。

伤害孩子自尊心式的批评,嘲笑挖苦,拿别人家孩子又或者当着外人批评自己孩子。

总是揪住孩子的缺点,暗示孩子没有“行”的地方。

长此以往,这些言行将对孩子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表现在:

走路很慢,遇人习惯低头或避开;

说话声音小,不敢看人脸;

分东西总是拿最少的那份;

排队总是站在最后面或最边上;

但内心一直渴望成为大家都认可的人。

教育专家:孩子自信还是自卑?取决于父母的这三个做法

 

一个孩子失去自信,就好像花儿失去了水分,地球上没有了阳光。

来看两个截然相反的例子。

王小帅因为天生慢性子,常常被家长和老师批评动作慢,跟不上学习节奏,虽然成绩也不错,但刚刚开学,就已经对新学期表现出了明显的担心和自卑。

而他的同班同学张小萌在新学期走进新教室的那一刻,就坚信自己能学好。因为她从小成绩就很好,而且得到了家长、老师和同学的一致认可。

这两个孩子的智商并无差异,唯一不同的是:他们对自己的看法。而孩子的自我认知,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表现。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形成的自我评价主要来自父母、老师和同龄人。而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自信心的影响,尤为关键。

脑科学专家支招,家长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应该包括这样三个环节:

第一,心理上相信孩子

第二,语言上鼓励孩子

第三,行为上信任孩子。

教育专家:孩子自信还是自卑?取决于父母的这三个做法

 

01 发自心底地相信孩子“行” 敢于向孩子提出高期望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来到一所小学,对一至六年级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名单交给了校长和老师,叮嘱他们为了实验的正确性务必保密,不要告诉任何学生。

而真实的情况是,名单上的学生是随机挑选出来的,校长和老师并不知情。

8个月后,心理学家揭晓了实验结果。

非常出人意料,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即使是那些原来不被看好的孩子也变得更加自信,更有求知欲,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学习表现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这个实验中,有一点非常关键,就是:

校长和老师因为不知情,发自内心地相信名单上的孩子都是“最有前途的孩子”(实际只是随机挑选),名单上的孩子被注入高期待。

尽管校长和老师要当作不知道这个名单的存在,但从结果上来看,名单上的孩子在各方面,都实现了长足的进步。

这说明老师发自内心的信任和期待,通过不自觉的其他方式,比如语音、语调和肢体语言,传递给了名单上的孩子。发自内心的高期待带来了正向的结果。

脑科学专家表示,其实在人与人的沟通中,文字只占7%,而38%的信息来自语音、语调,55%来自肢体语言。

孩子是极为敏感的,他是可以感受到爸爸妈妈是不是相信他,是不是真的看好他。

当你发自内心地相信他”能行”,并明确传递出这一信息时,孩子将能朝着你的期待发展。

教育专家:孩子自信还是自卑?取决于父母的这三个做法

 

02 多表扬孩子具体的行为 而不是智商本身

很多时候,家长会焦虑孩子的成绩不好,孩子的反应太慢,总之就是孩子的各种不是。与其高度关注孩子现在的能力,家长不妨重点关注孩子努力可以带来的结果。孩子间的智商其实相差不大,当孩子在鼓励中开始努力时,相信他们的能力也会自然提高。

不少家长在表扬孩子的时候喜欢说,你真聪明,你真棒,这其实是在表扬孩子的智商高。但表扬智商时间一久,就会让孩子觉得我真的很聪明,可是聪明并不能指导孩子的任何行为,反而有可能让孩子不努力。

所以建议家长要多表扬孩子聪明的具体表现,比如:

你今天写的字比昨天好很多

你这次作业非常认真

而且,当孩子做得好时,建议家长可以给孩子适当的奖励,这样孩子就会清楚地知道,什么样的行为会得到奖励,那么下次,孩子自然会继续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做得越来越好。

表扬的力量有多大?

两个四年级的孩子,在老师的表扬、鼓励和引导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不愿意学习、作业拖拉,到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学习表现优异,只用了3-4个月的时间。

教育专家:孩子自信还是自卑?取决于父母的这三个做法

 


教育专家:孩子自信还是自卑?取决于父母的这三个做法

 

除了相信和表扬,帮孩子建立孩子自信,家长还要学会“智慧地”关爱

03 让孩子做主角

多信任,少包办

经常看到有家长觉得说孩子太小,很多事情还做不好,因此常常替孩子做决定,又或者否定孩子的想法。比如孩子拿扫帚扫地,大人说:别扫了,你扫不干净。又或者孩子端盘子,大人说:来来来,给我,别把盘子打了。

家长总认为孩子还小,不够成熟,有些事等他长大了再说不迟。

其实不然。

孩子自信心的获得,恰恰是在完成一个个生活挑战的过程中,在不断地尝试和体验中,增加了对生活的信心。

如果父母一直不信任孩子,不给孩子独立尝试的机会,那么等孩子长大离开父母身边时,他就会觉得自己什么也不会,生活处处碰壁,充满挫败感。

多倾听,少说教

多倾听孩子,多让孩子给我们讲他遇到的喜怒哀乐,多让孩子给我们讲题,只有当“说”的主体由家长转换为孩子,孩子才会主动思考而非被动接受,孩子也将能从表达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比如学而思提倡的口述题,就是在培养孩子的思维和表达力,进而帮助孩子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另外,对于孩子的学习,我们不鼓励上课时家长坐在孩子身边,尤其是上课过程中还不停地教孩子,想把自己理解的都赶紧让孩子吸收。因为如果爸妈讲完孩子还不懂,家长再批评孩子,结果只会适得其反,既破坏了亲子关系,又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而且,这样做,只会提升孩子对家长的依赖性,弱化孩子自己在课堂上的参与感,也可能中断孩子自己的独立思考,剥夺孩子的成就感,最终强化的,只能是父母的成就感。

多示弱,少逞强

父母强大,孩子弱小,孩子有问题求助家长,这似乎是当下亲子关系的不二模式。

父母帮助、保护孩子,这无可厚非。但如果遇到问题就找父母,那么孩子会逐渐觉得,自己是柔弱需要保护的,面对什么都做得很好的父母,孩子还会觉得自己的渺小与无能。

他们会发现自己永远无法超越父母,进而产生巨大的挫败感。

如果孩子养成遇到问题就第一时间“求助父母”的思维模式,那么孩子也很可能成长为一个缺乏主见的人。

所以,父母要懂得在孩子面前示弱,因为示弱并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激发孩子自信与独立的艺术。

教育专家:孩子自信还是自卑?取决于父母的这三个做法

 

如果老师经常用“示弱法”来引导、鼓励学生:哇塞,你好棒哦,还能想到这样的解题方法,老师都没想到。

一般,当孩子发现连老师都不如他时,孩子就会开始热心地帮老师一起“进步”了~

学会示弱,更容易激发孩子的自信。

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上帝散落到人间的精灵,需要爸爸妈妈的精心呵护。

而呵护孩子的自信,其实也很容易:爱他,鼓励他,相信他。

得到父母关爱和鼓励的孩子,就好像灿烂的太阳花,必将心向光明,茁壮成长。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 >>>